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美国作家赫尔曼·沃克的长篇小说《战争风云》,是七十年代风靡美国的名著。在我国,《战争风云》的中译本于一九七九年四月出版之后,影响很大,是解放以来三十多年中我国销售最广、最快和影响最大的美国当代小说。《战争风云》在中国受到如此欢迎,使美国出版界感到十分惊讶,连作者本人也感到意外。赫尔曼·沃克在我国读者中间,是个比较陌生的名字。其实,他早已是颇负盛名的老作家了。美国文化界权威人士、名记者、名作家白修德认为:“目前美国只有四个小说家可以说是技巧精通的头流作家。”其中第三个就是赫尔曼·沃克。由此可见他在美国文坛上的声望和地  相似文献   

2.
赫尔曼·沃克的<战争风云>与<战争与回忆>是70年代风靡美国的名著.在这两本姊妹篇小说中作者运用象征手法,使小说的标题具有象征意义,传达出二战中犹太人和整个人类的苦难、反法西斯战争的正义性和人类追求美好爱情的普遍象征意义.  相似文献   

3.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阅读感受托尔斯泰深邃而丰富的精神世界,感悟作者对托尔斯泰的赞美和崇敬之情。2、训练学生结合语境理解语句含义的能力,学习运用比喻、夸张描写人物肖像的方法。【教学方法】朗读感悟,联想想象,启发思考  相似文献   

4.
"在课堂学习中怎样才能让学生由被动的接受者,转变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这是新课程推进以来,每位教师都在探索的问题。而现在的一些新课程公开课、示范课却让人困惑不解:课堂中怎么还是教师牵着学生的鼻子走?教师怎么还是课堂教学的统治者,学生怎么还是处于被动地位?这类穿新鞋走老路的课堂教学形式会给新课程改革带来什么样的影响,这种局面如何打破呢?笔者以为,这样的问题不解决,语文新课程改革就不可能顺利地推  相似文献   

5.
《列夫·托尔斯泰》系名家写大师,自然非同凡响。表面看,作者描绘的是一幅“肖像画”,实质上,却是在揭示大文豪深邃而卓越的精神世界。由于是翻译作品,教师应着力引导学生反复阅读,促使师生合作,力图体现在学生个人感受和个性理解的参与、交流、碰撞下达成共识,获取新知的教学过程。  相似文献   

6.
【课标·教材·学情】 并非所有优秀的文章都天然适合每一个年龄阶段的学生阅读。就如《列夫·托尔斯泰》,这篇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美文就可能会让多数教师感觉棘手。  相似文献   

7.
作为享有世界声誉的伟大作家托尔斯泰在自己的宏篇巨著<战争与和平>里探索了一个人类生活的永恒主题,即什么是真正的美丽?什么是真正的爱情?这就是只有内心美与外表美的高度统一,才能称得上是真正的美.只有那些内心丰富、善良,富有同情心的人才能获得真正的爱情.  相似文献   

8.
【课前准备】提前一周布置任务,要求学生上网查找或者到图书馆查阅,搜集有关托尔斯泰的资料并作好记录,然后分小组集中整理归纳,每一小组突出介绍托尔斯泰的某一方面的情况,如:人物生平、著作、思想、生活习惯、轶事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语设计曾有人这样评价说:“19世纪的俄国有两个沙皇,一个是俄国当政的统治者,另一个就是托尔斯泰,真沙皇对托尔斯泰无可奈何,而托尔斯泰却在动摇着沙皇的统治。”伟大的革命导师列宁曾赞誉托尔斯泰是“俄国革命的镜子”。同学们对托尔斯泰了解多少呢?二、检查预习请各小组选派一名代表,进行我所…  相似文献   

9.
【学情预估】然在人物的外形上留下不同的痕七年级学生虽然接触过一些迹,所以,肖像与性格有着紧密的肖像描写,但对于本文这种集中所内在联系。俄国文学家果戈里说:有笔墨、浓墨重彩、精雕细镂地刻“外形是理解人物的钥匙。”就是这画人物的肖像,并通过肖像描写来个道理。成功的肖像描写,不仅能揭示人物内心世界的作品还没有让读者认识人物独特的外貌特征,学过。学生对肖像描写的理解往往而且能够让读者了解人物丰富的只停留于表面,认为只是为了刻画内心世界;成功的肖像描写,一定人物的外貌特征,而对于肖像描写会驱遣读者从外到内、由形及神…  相似文献   

10.
《中学生阅读》2007,(6):8-9
《战争与和平》由四卷和尾声组成。从1805年彼得堡宫廷女官涉来尔的晚会写起,到1820年十二月党人运动秘密酝酿为止。中间描写了奥斯特里兹战役、沙皇亚历山大同拿破仑的会见,1812年法军入侵、保罗金诺战役、莫斯科大火、法军溃败等历史事件。全书以1812年战争为中心,以别素号夫、保尔康斯基,罗斯托夫和库拉根四大贵族家庭成员的活动为主线,在战争与和平的交替中,展现了那个时代社会、政治、经济、家庭生活的广阔图画。[第一段]  相似文献   

11.
美国当代现实主义的著名作家赫尔曼·沃克曾经说过,他要“尽很大的努力给一次大规模的世界战争描绘一幅真实的宏伟的图景”,而他于1971年写出的长篇小说《战争风云》,正是实现了他的这一宏愿的一部力作。  相似文献   

12.
《穷人》(五年制第十册6课、六年制第十二册8课)是19世纪俄罗斯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短篇小说。它通过渔家主妇桑娜和她的丈夫在生活极其困苦的情况下,同情关心邻居,并在寡妇西蒙死后,毅然收养两个孤儿的故事,真挚地赞颂了纯朴善良的心地和乐于助人的崇高品质。小说真切感人,具有如下艺术特色。一、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高尔基认为“短篇小说,一切必须写得像浮现在读者眼前一般”。《穷人》中的人物形象就显出一种  相似文献   

13.
14.
王凌 《初中生辅导》2008,(Z5):13-16
作为一代文学巨匠,作为俄国文学艺术"最清醒的现实主义"的标志者,作为"生就一副多毛的脸庞,植被多于空地,……长髯覆盖了两颊,遮住了嘴唇;遮住了皱树皮的黝黑脸膛……眉毛像纠缠不清的树根,朝上倒竖……"的列夫·托尔  相似文献   

15.
作为史诗风范的长篇小说,《战争风云》与《战争与回忆》充满了浓厚的人道主义精神。这种人道主义精神的同情重点是“二战”中受害最重的犹太民族。本文将这同情归纳为“犹太同情”。因为重视了人物命运的展示及人物精神的开掘,所以作品的人道主义同情不再是廉价的叹息。因而,“反对战争”与“肯定人类”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16.
列夫·托尔斯泰是十九世纪后半期俄国最伟大的作家,他以自己漫长一生的辛勤创作实践,登上了欧洲批判现实主义的高峰。长篇巨著《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是世界文学的宝贵财富,至今仍深深吸引着广大读者。  相似文献   

17.
于晓利 《文教资料》2009,(28):18-19
出走与回归是列夫&#183;托尔斯泰小说中多次出现的主题,我们从这一主题中可以看出作家对于个体拯救之路的追寻与探索。本文以《谢尔盖神父》为例,解读托尔斯泰笔下主人公出走与回归的深刻内涵:对尘世失望而出家隐修的完美主义者谢尔盖神父并没有在修道院中找到精神的归宿.其隐修的失败是终极关怀与现实关切相脱离的必然结局;最后他从农妇帕申卡的普通生活中得到启示:融入大众、融入人群——这才是个体精神的返乡之路。  相似文献   

18.
19.
课内提升一、根据拼音写汉字或根据汉字写拼音1.脸颊( ) 2.禁gu( )3.gan ga( )( ) 4.锃亮( )5.蒙mei( ) 6.滞留( )7.胡zi( ) 8.犀利( )9.胆怯( ) 10.can( )然11.颔首( ) 12.炽热( )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钦差大臣》和《复活》为例,探讨了果戈里与托尔斯泰讽刺手法的不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