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国内课外补习研究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课外补习在国外被称为“影子教育(shadow education)“.国内有研究者将其称为“择教“,是与“择校“并列的教育选择形式之一.国内的课外补习研究主要是从课外补习的概念、成因,现状、影响和政策启示等方面展开的.未来该领域需要加强基础性理论研究、实证研究、比较研究等.  相似文献   

2.
被称为影子教育系统的课外补习在东亚国家相当普遍.本文基于国际学生能力评价项目PISA 2012上海的数据,使用多层线性模型,分析了影子教育对学生数学成绩的影响,并使用再加权倾向得分匹配法(RPSM)估算影子教育的净效应.研究发现:数学课外补习对学生数学成绩具有正向效应;科学课外补习与数学课外补习存在“叠加效应”;语言课外补习与数学课外补习存在“挤出效应”;如果不同家庭社会经济地位的学生参与课外补习的机会相等,参加数学课外补习可以缩减家庭经济社会地位带来的成绩差异,起到促进教育结果均等的作用.由此,本文建议政府和学校为家庭经济收入较低且学业成绩较低的学生提供必要的课外补习机会,免收其补习费用;倡议大型的教育补习集团设立贫困生补习基金和奖励基金,从而形成政府、学校和社会共同促进义务教育阶段教育结果均等的局面.  相似文献   

3.
本研究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以及教育经费和中国统计年鉴数据,采用Tobit模型研究方法探究教育财政投入对家庭课外补习支出的影响及其在不同特征家庭之间的异质性。研究发现:第一,教育财政投入与家庭课外补习支出之间存在倒U型曲线关系;第二,教育财政投入对不同性别、不同阶层、不同学段、不同质量学校学生家庭课外补习支出的影响存在异质性。在“双减”政策背景下,政府应加大教育财政投入,以缓解家庭课外补习需求,降低家庭课外补习支出;向弱势家庭提供免费课后服务,促进教育公平;加大对非重点校的教育投入,推动教育资源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4.
张林静 《中国考试》2024,(4):91-102
“双减”政策实施三年来取得初步成效,但家长和校外培训机构仍然是影响政策落实的重要因素。为探明课外补习与学业成绩之间的真正关系,寻找关键调节变量,对21项原始研究,涉及54个独立样本、79个效应量、242 601名被试进行元分析。结果显示:课外补习与学生学业成绩之间存在低相关,采用剪补法修正后,课外补习对学业成绩影响不显著。在9个调节变量中,学生性别、学段、家庭社会经济地位、所处地区、补习科目、补习时长、补习班类型等变量对课外补习效果均不显著。研究结论有助于澄清人们对课外补习作用的片面认识,为教育决策者、教育研究者、教师、家长及学生提供新的思考。  相似文献   

5.
一、关于影子教育 “影子教育”是近年来教育界开始关注和研究的一个课题,它是一种相对于主流学校教育而存在的、带有课外辅导和补习性质的私人教育体系,因此“影子教育”又被称作“课外补习”。  相似文献   

6.
高绿路 《山东教育》2009,(12):12-14
课外补习,在韩国被称为“私教育”(private education),是指学生(小学、初中、高中)在学校正规课程外,根据个人需要,在校钋接受的补充教育。  相似文献   

7.
《少年儿童研究》2012,(2):30-35
课外补习是当前城市中小学教育当中的突出现象。很多研究发现,课外补习的费用已经成为义务教育阶段家庭教育支出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些媒体甚至以“补课费:一月一科可上万比供楼还贵”为题,强调补习费用的高涨。  相似文献   

8.
我国基础教育课外补习研究的发展历程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萌芽期(1979—2000年)、发展期(2001—2010年)、成熟期(2011—2020年)、深化期(2021年至今)。已有课外补习研究存在四个方面的深层困境:一是已有多数研究侧重课外补习需求方的视角,缺乏课外补习供给方视角;二是已有多数研究着重使用实证研究方法,缺少理论建构研究;三是已有多数研究滞后于政策出台和实践发展,研究的前瞻性不足;四是已有多数研究专注国内课外补习问题,鲜有课外补习问题的国际比较研究。未来应加强对课外补习供给方的研究,丰富课外补习研究视角;加强课外补习理论研究,构建课外补习研究理论框架;推动课外补习多学科交叉研究,拓展研究学科视野;加强课外补习调查研究,倡导混合方法研究;强化课外补习治理政策评估研究,为课外补习治理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利用中国教育追踪调查2014年数据(CEPS),比较分析了我国初中生课外补习支出现状,探讨了初中生课外补习支出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显示:学习成绩、家庭因素、学校因素和地区因素均对学生课外补习支出有显著影响.学生学习成绩越好,学校质量越高,其课外补习支出越低,表明我国初中生的课外补习主要为"补差型";在我国初中阶段,有超过一半的学生在参加课外补习,而且学生课外补习支出占家庭教育总支出的比重也越来越大,加重了许多家庭特别是弱势阶层家庭的经济负担.政府应高度重视课外补习,规范和管理课外补习市场,努力提高主流教育质量,向社会弱势阶层家庭提供课外补习费用等补贴,从而促进义务教育的公平及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10.
对于城市中许多中学生来说。参加各种各样的课外补习班已成为司空见惯的事。为了从教育公平的视角寻找学生参加课外补习的原因,了解教育补习在教育公平中扮演的角色、公办学校与打工子弟学校不同的教育资源现状、家庭教育资源情况与课外补习教育的相关关系,选取了广州市某区初中公办学校2所、民办2类共4所学校的中学生为调查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与个案访谈相结合的方法,调查分析了广州市中学生参加课外补习现状和原因。研究发现:在补习费用年支出、教辅资料年支出、家庭藏书量、专业补习机构选择等反映学生家庭背景的因素以教育补习的方式影响了教育公平。教育补习具有明显补习效果。教育补习的存在从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现存教育的不公平与不均衡。  相似文献   

11.
作为一种隐喻,苏格拉底把他独创的教育方法叫做“助产术”,即在谈话、辩论过程中,通过讥讽、助产、归纳和定义等几个步骤,让受教育者从具体的事例去思索最一般的原则,从而获得知识,感悟做人的道理。苏格拉底的这种方法对我们当今的教育实践有多方面的启示价值:教育活动需要准确地设置目标;教育必须质疑、挑战传统知识;教育要激发求知欲;知识必须自我认识;智育与德育相结合。  相似文献   

12.
基础教育的紧迫任务就是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这一转变对教师而言,无论从理论还是从实践上都带来了挑战,并提出了新的要求。为此,教师应把适应素质教育新的教育观念、教育思想、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教学原则等体现在教学过程中,并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树立终身教育的思想,以推动素质教育的实施。  相似文献   

13.
教育与人的主体性发展——新主体教育论纲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现代教育归根结底是建立在二元论主体哲学和技术理性的基础之上的 ,这种教育造成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完整的自我的三重支离在某种意义上具有必然性。要走出“人类中心主义”和技术理性的樊篱 ,需要运用整体有机论的视野重新建构人的主体价值 ,把主体性理解为人的自然性、社会性和自主性的内在统一 ,由此确立起哲学和人类生活中的“新主体性原则”。指向于“新主体”的生成、内化了“新主体性原则”的教育即是“新主体教育” ,追求“新主体教育”是建构教育中之时代精神的一种尝试  相似文献   

14.
高职公共基础英语课程改革必须紧紧围绕高职教育的“高教性”和“职业性”两大基本属性展开,以“职业性”为切入点,安排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才能最终实现高职教育高素质、高技能的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实践证明,课程改革成效显著,凸显了高职教育特色。  相似文献   

15.
清末民初,面对内忧外患的民族危机,严复敏锐地意识到国民素质低下是中国积贫积弱的根源,遂提出了“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的三民思想,试图通过提高国民素质达到自强保种之目的。在这种认识的基础上,严复坚持教育优先,在教育研究和实践中投入了极大的精力。虽然历史最终证明了严复的失败,但是严复的三民思想至今仍然有其现实意义,提高国民素质,培养现代化的公民,应该仍然是我们现阶段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16.
明清“小学”德育环境建设浅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清“小学”的德育环境建设是指教育者主动创造具体的德育环境,以使受教育者受到熏陶、感染的一种德育途径。它包括“小学”的“硬环境”建设和“软环境”建设。前者指学校的选址、布局与教室的布置、安排等物化因素:后者指教师的选用、学生的日常活动要求等无形的,但又能时时处处让人感觉到的精神因素。其目的是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进德修业”环境,从而实现德育目标。明清“小学”的德育环境建设经验对当今中小学的德育工作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近现代群育观念的复兴及其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代以降,严复、梁启超等人"群"观念的提出,旨在唤起国人的"合群"意识,以达到保国保种的目的.孙中山、蔡元培等人的教育主张奠定了民国时期群育列入教育方针的基础,梅贻琦、罗輈重、潘光旦等人的教育主张丰富了群育思想.当前,德育含义太泛,实际上是弱化了德育,如何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将中国传统观念中的"群"和中国近代提出的群育思想继承发扬,值得反思.  相似文献   

18.
理学与心学继承了孔孟以来的教育传统,把“成圣成贤”作为教育的逻辑起点,这也是其教育的最高旨归.但由于二者“圣人观”的不同,导致二者在教育方法及情感体验上都有所不同.理学家认为,圣人是全知全能、知识与道德的完美统一,因此在教育方法上强调“循序渐进”,在情感体验上追求“克己”精神.心学家认为,只要道德完善,就具备了圣人品格,因此在教育方法上追求“立乎其大”、“易简工夫”、“致良知”,在情感体验上追求“求乐”意识.朱熹、陆九渊、王阳明三人的教育思想,集中代表了理学与心学教育思想的差异性.这种差异性对当代中国的教育理念也有很多启发.  相似文献   

19.
当代中国教育学内涵着并需要不断丰富、发展和呈现其生命性,在直面复杂的中国社会转型和教育变革实践中,以理论的建构“全息”丰富的世界,以理论的发展提升教育学的复杂性,使当代中国教育学的建设与“我”的、“我和你”的生命相互交融,使理论更新与实践变革相互滋养。这具体体现为从“教育学”到“我的教育学”、从“教育学”到“我和你的教育学”以及从“教育学”到“我和你共同热爱、创生、享用的教育学”等方面。  相似文献   

20.
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中包含着许多素质教育的思想。当前,我们实施素质教育,很有必要研究、学习和借鉴孔子的教育思想。他认为,教师应当"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引路人。在教学上,他主张因材施教,针对学生各自的特点施行不同的方法,教授不同的内容。他采用"启发诱导式教学",主张"有教无类",这对我们今天的义务教育依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