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走到安宁的杨阁村,就会得知这里又叫石淙渡,据段昕纂修的(雍正)《安宁州志》记载:“石淙在螳郎江中,石如砥柱,嵌空玲珑,飞流激湍,触之辙应,冷若金石,江流远闻”。故有“石淙流韻”之称。明代中叶卓越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杨一清,曾以“石  相似文献   

2.
从欧阳修达观的处世态度,宽简的为官之道及滁州优美的自然风光、安宁的太平景象诸方面,探讨《醉翁亭记》一文中太守之“乐”的内涵。  相似文献   

3.
1.下列材料均选自《史记·秦始皇本纪》材料一丞相绾等言:“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填(同镇)之。请立诸子,唯上幸许。”材料二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  相似文献   

4.
谈“静”     
静,是一种境界,远离了世俗的繁杂、名利的诱惑。从陶溯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到刘禹锡“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的安宁,无不说明“静”,自古以来便为贤士们所向往。  相似文献   

5.
“静”美是中国文艺的审美理想境界之一,在儒释道关于“静”之观念影响下,中国文艺中的“静”美乃是一种空寂之美、安宁之美、清幽之美,它与“淡”美关系密切,“静”境的构建与营造某种程度上即是“淡”美的重要体现,一为“冷淡”,即空寂;一为“恬淡”,即宁静。这决定了中国文艺“静”境主要有两种形态:“空寂”之境与“宁静”之境。“空寂”之境的意象主要以“寒江渔钓”为代表,“宁静”之境的意象主要以“归去来兮”为代表。中国文艺中的“静”境象,无论“空寂”之境还是“宁静”之境,亦无论与之相应的“寒江渔钓”意象还是“归去来兮”意象,皆于静中蕴藏着生命之旋律,充满生命灵动之气,彰显与铺展出一股生命之绵力。  相似文献   

6.
“寧”在甲骨文与金文中虽有多种写法,但其意义都是表示“安宁”。小篆“寧”字形从“丐”而非“丁”,从“寍”得声。“寧”由本义“安宁”引申又有动词“问安”“奔丧”,副词“寧可;岂,难道;竟,乃”及作为连词与助词的用法。  相似文献   

7.
睢宁县是徐州市的一个属县,位于市境之东南方,东邻淮阴市宿迁县,南毗安徽省泗县,西接安徽省灵璧县和本市铜山县,周连本市邳县,总面积1773平方公里,总人口101.09万,县政府驻睢城镇。本县之名得源于睢水,初为“睢陵”。据《水经注》载:“因睢水流经县城北境,乃名睢陵县”。金代,公元1218年,始取“睢水安宁”之意,谐古之“睢陵”之音,改称今名——睢宁。  相似文献   

8.
素有“打开弗洛伊德危险闸门的心灵猎手”之称的奥地利作家茨威格在自传《昨日的世界》中的一隅,写下了一些纯净安宁的文字:“儿时亲手种树的地方长大后会变成幸福的所在”,“和暖的阳光在坟头嬉戏”,“风飒飒地响着”,仙境的温暖,墓穴的永恒。托尔斯泰,这位被誉为“俄罗斯文化  相似文献   

9.
中国封建时代,以马供战斗之用,在战术上占有极为重要之地位。故马援曰:“马者甲兵之本,国之大用,安宁则以别尊卑之序,有变则以济远近之难。”(《后汉书·马援列传》)而驯马以供战斗,追本溯源,则当归功于西北之游牧民族。  相似文献   

10.
《朝花夕拾》:鲁迅的“休息”与“沟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朝花夕拾》是鲁迅寻找“闲静”的产物,但却是一种严格区别于古代小品寄情山水的“解脱”之作。鲁迅不是用他的“闲静”令我们丧失生存的意志与前进的欲望,而是试图在这样一种特殊的安宁中引发我们更深刻地思考人生的问题,鲁迅更愿意与我们一起来分享他对于各种生命与人生意义的“理解”。与之相适应的是,在艺术上,《朝花夕拾》超越了传统散文的“独语”形式,追求的是对话与沟通。  相似文献   

11.
亦风 《成长》2006,(1):93-93
在死亡之海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如果你让我不得安宁,那么我只得邀请你做我的同伴。”这都是由传说中的海底那艘盛满宝藏的船引来的。  相似文献   

12.
法老的诅咒     
鲁檬 《小学时代》2009,(4):26-29
“谁打扰了法老的安宁,那么死亡之翼将会垂临在他的头上……”伴随着埃及法老王陵——图坦卡蒙陵墓的开启,种种神秘而令人费解的现象尾随而至:莫名出现的眼镜蛇吃掉了科研人员的金丝雀,支持开挖陵墓的资助人离奇死亡,参与开挖的工作人员相继死于非命……难道他们的死亡都是因为打扰了法老的安宁而受到了诅咒吗?  相似文献   

13.
“术”“道”“学”是认识和理解思想政治教育存在与发展形态的重要维度。“术”体现着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应用与方法论之维,它经历了从“感性之术”到“理性之术”再到“作为方法论之术”的演进与发展过程。“道”体现着思想政治教育规律依循与方向性之维,它具有“道理”“道路”“道德”三个方面的内涵。“学”体现着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知识与科学化之维,它具有“学术”“学科”“科学”三重含义。从“术”经由“道”再到“学”,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存在方式从经验形态到理论形态再到学科形态发展的历史进程,反映了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知方式从工具思维到理性思维再到科学思维的发展过程。与此同时,三者之间又存在着交叉融合、相互作用的关系,构成一个内在统一的整体。  相似文献   

14.
隋文帝统治晚期,宫廷中“巫蛊之术”盛行,主要有“猫鬼”之术、偶人和毒药等。这几例“巫蛊之术”都以伤害他人为目的,属于黑巫术。借用人类学和古代医学的相关理论对相关史料进行新的诠释,不仅对隋代“巫蛊之术”有全新理解,而且有利于深化对隋代宫廷中各种政治现象的认识。  相似文献   

15.
云南民间的杨慎传说流传广泛,主要集中于昆明、大理、保山和红河地区,与杨慎在滇行迹大致吻合。流传于大理地区的杨慎故事相对独立,而昆明周边流传的杨慎故事与明代安宁人杨一清故事有混同情况。因杨慎、杨一清姓氏名号相似,再加上殿试之缘、杨慎拜谒杨一清以及两人与安宁的关系,故二杨故事在民间流传过程中往往被“移花接木”出现了“张冠李戴”的现象,而此现象正好说明二杨在云南民间的广泛影响以及民间对他们的喜爱和崇拜。  相似文献   

16.
李清照词有“婉约之宗”之称。她一生历经和平安宁、国破家亡的不同时期.从优裕走向苦难的现实生活。时代和个人生活的巨大变化使词人的视野不断扩大。其前后期作品在思想内容上呈现出前期的闺阁相思、离愁别绪到后期的亡国之恨、飘零之苦迥然不同的特色。  相似文献   

17.
古人云:“术于外,而道于内”。在这里,姑且把“道”理解为做事情的基本原则或指导思想,而“术”则是在原则或思想指导下的具体技术或方法。万事万物皆有其道,有了“道”才有了术,不同之“道”亦有不同之“术”。哲学与数字,就是企业管理中的“道和术”。  相似文献   

18.
“马政”是“掌王马之政”的缩语,出自《周礼·夏官·校人》。马,《说文》、《释名》均音训为武也,马与武事有密切关系,故养马用马被称为“甲兵之本,国之大用”。“安宁则以别尊卑之序,有变则以济远近之难”。《周礼》中有很多淡及马政的条文,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备的有关马政的制度。“天子有十二闲,马六种;邦国六闲,马四种;家四闲,马二种。”每厩为一闲。校人具体负责掌管马政,“政谓差择养乘之数也”。  相似文献   

19.
唐代著名文学家柳宗元的名篇《种树郭橐驼传》通过给郭橐驼立传,借郭橐驼之口介绍自己种树的经验,再把养树之道“移之官理”,巧妙地把“养树”与“养民”联系起来,最后“得养人术”。若以其道,移之教理,得育人之术,也未尝不可。  相似文献   

20.
水獭的孩子     
水獭跑到国王面前大声哭道,“我的主啊,您是一个热爱正义的国王,执法公正。您在您的所有臣民中建立了安宁的秩序,然而安宁却不存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