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由于社会意识形态的改变和西方文化的冲击,当下的文化生态趋于复杂化,价值取向趋于多元化,传统文人赖以生存的社会背景为现代工业文明所替代,书法从而走下了精英文化的神坛,融入到了当代艺术的体系之中。当代书法由于展示方式的改变和现代评审机制的确立,其发展出现了两个主要特征:一是风格的多元化,二是各种风格呈阶段性流行。对流行书风的褒贬也不一。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其本身就具有一定意义,值得我们进行研究和探讨。  相似文献   

2.
杨大伟 《红领巾》2005,(5):153-154
流行书风是近年书法界争论的热点问题,对此褒贬不一.应一分为二地对这一特殊的文化现象进行客观评价,一方面应该充分肯定其在继承前人成就方面所取得的成功,另一方面又要客观认识流行书风兴起的社会原因,对此加以正确引导.  相似文献   

3.
魏晋时期是我国文学艺术“自觉的时代”,其文风与书风都经历了三大变化,这些变化与当时社会现实和一些杰出文人的创新有关,也与文风和书风的互感、互动有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4.
本文旨在探讨书法传统与传统书风、传统书风与“流行书风”乃至“民间书法”之间的关系,并且得出这样的结论:书法传统中的经典部分是永远可以流行的;“流行书风”不排除传统,注重个性发展和自我情感张扬,具有群体可接受性;“流行书风”、“民间书法”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也应有其探索发展的空间。  相似文献   

5.
颜真卿行草是继“二王”之后的又一大流派。其书风的形成,主观上有家族的熏陶,人品、学识、思想的影响和多方取法、转益多师的学习方法,并得益于自身的艺术天分、复古为新的大胆创新精神;客观上有“盛唐气象”的影响和书法自身发展规律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晚明是中国书法史上极其重要的一个时期,这一时期形成的浪漫主义书风对中国书法的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式从不同角度对晚明浪漫主义书风的形成原因及其入清后的发展情况作简要简释,以还原历史的本来面目。  相似文献   

7.
吴让之是清中叶继邓石如之后的又一位篆书大家,其书、画、印等艺术创作亦有杰出成就。之后的赵之谦、吴昌硕、王福庵等人又受吴让之的影响,所以吴让之的地位举足轻重。通过对吴让之的生平和他与包世臣、邓石如的师承关系的研究,吴让之篆书书风可分为三个时期。  相似文献   

8.
唐“法”是一种特指,它是唐代人追求和树立书法艺术法度,并通过法度反映书法艺术规律,形成书法艺术学习与创作的规范,寻求文化传播等规则的过程与结果。并且随着发展,逐渐成为后人的一种普遍认同。南北书风的合流促使了唐法的确立,初唐、盛唐与晚唐书法在表现上各有不同,这一过程中,唐代的政治、文化、宗教以及社会生活诸方面因素为书法的尚法提供了条件。楷书和草书体现着唐代的书法规则,也是唐代书法的最高成就。唐代尚法书风的形成更是直接受到同时代书法理论的滋养与促进。唐人尚法书风的形成,不仅提高了书法的社会地位,而且使书法成为传统文化的标志,成为一种文化的认识方式而作用于其它艺术,还为后人提供了长久学习、遵循与仿效的范本。现代中国书坛仍然需要唐人崇尚书法的精神。  相似文献   

9.
唐代著名书法家颜真卿,是中国书法史上继王羲之之后的又一座丰碑,他开创了一派新书风,被称为"颜体书风".颜氏的书法成就固然与其所处时代的审美取向、价值观念等息息相关,但其自身的家庭背景、家学环境、文化氛围等对其书法艺术的影响也是非常重要的.  相似文献   

10.
北宋书风以“尚意”为主导,但重“法”之风依然可见,其地位和价值不容忽视,本文从三个方面加以论述:一、“尚意”书家皆以“法”为基础;二、主导书风“尚意”,但重“法”之家大有人在;三、重“法”为何不能占北宋书风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11.
苏轼是宋代"尚意"书风的杰出代表。他推崇晋人书法,也是因为晋人书法具有他渴求的精神之美。苏轼学"二王",又能弃形破法,只求神韵,创作出以"尚意"为特征的个性书风。  相似文献   

12.
老师和书的关系密不可分,源远流长。老师教学生离不开书,所以在很早的时候,人们称老师为教书先生。教书有三种境界,一种是仰视,远远地站在书下,推崇备至,奉若金科玉律;另一种是平视,跳进书中,以书为友,以书为范,教书学文,其意悠悠;还有一种是俯视,跳出书外,与书对话,有借鉴,有审视,有探讨,创造性地去教。我认为教师教书要既能跳进去,又能跳出来。教书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时代在前进,认识在发展,囿于书本———不管是教科书也好,参考书也好,专家、学者的权威学说也罢,都只能画地为牢。只有既能跳进去,又能跳出来…  相似文献   

13.
关陇文化是以鲜卑族为主体的异族文化和关陇地区保存的自秦汉魏晋以来的汉文化的混合品.其产生于汉晋,完形于北周,至初唐成为兴于一时的主流文化.受关陇文化的影响,南北朝至初唐贞现以来,书法家多推崇篆隶书体,书风多呈遒劲、方刚之态.  相似文献   

14.
现在,国外很流行一种独特的读书方式,那就是——“漂书”。最近我们年级也组织了“漂书”活动,它的神奇过程让我们受益匪浅。  相似文献   

15.
从书体的角度看,南方楷法得力于行、草颇多。楷法既成,反过来再促进新体行书、草书、今草进一步完善与发展,各种书体都能风流潇洒。魏碑体以蜕化的八分铭石书为基础,倾斜其体势,加上有“刻风”的渲染,遂成稚拙开张。倔强刻厉的面目。北朝碑版中工美而古质、与魏碑体有所差距的风格,融合南方流美书风后来演化成隋与初唐楷书的主流。楷法弃质而就文,的确是艺术规律和人心所向的结果。  相似文献   

16.
流行音乐“中国风”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世纪以来,中国大陆流行乐坛形成了前所未有的"中国风"热潮。这种流行音乐风格将西方流行音乐中最具潮流代表性的音乐体裁融入中国古典文化的不同侧面,形成极具中国传统特色并饱含时代音乐气息的全新艺术形态。跨越历史和音乐种类,从多重视角主体形象、音乐技巧和目的性思考,中国风音乐并不等同于我国流行音乐发展中的"民族化"音乐。它与20世纪初的学堂乐歌、五四时期艺术歌曲、80年代港台流行乐曲有相同处,它们的主导力量、中西文化的融合继承都具有相似性。中国风音乐应当克服审美和创作缺陷,将其提升为与蓝调、摇滚并存的体裁样式,并稳定发展成为一种专属于中国的流行音乐新体裁。  相似文献   

17.
王昕 《柳州师专学报》2010,25(6):135-138
通过分析广西的自然环境和文化对"八桂书风"的深刻影响,指出构建有广西地域特色的"八桂书风",不仅需要加强书法技法锤炼和中国文化的修养,更需要植根于广西深厚的地域文化,关注广西特殊的自然环境和文化特色。  相似文献   

18.
作为北宋"尚意"书风的代表,苏东坡提出"我书意造本无法"是有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的,并非是其不讲法度,而是在法度的基础上、看似不经意的书写中,融汇了技巧、想像力、作者自身的精神生活、传统所凝聚的某些审美要素等等而就的一种东西。书法艺术创作中的自然,并不是"自然地表现",而是"表现得自然"。而他的"随意书写"也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北宋中后期文人对于书法艺术创作的解读。  相似文献   

19.
与书为伍     
王涛 《青年教师》2006,(10):50-50
多年来,自己形成了一种难以更改的习惯——与书为伍。即使在休闲时问,也总是喜欢到书中遨游,坐着读、躺着读,从来没有疲累的感觉,反而觉得是一种娱乐、是一种高级享受。妻子见我成天手不离书,就问:“你不累得慌吗?成天钻进书里?”我总是笑着反问:“与书为友,是一种交谈、一种切磋、一种净化、一种欢娱,何累之有?”  相似文献   

20.
"中国风"歌曲是中国特有的文化与流行的现代歌曲相融合,是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碰撞出的火花。因此,本文从"中国风"歌曲的艺术特色以及审美价值的角度进行探索,以期为将来的音乐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