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也谈“教师角色”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教育文汇》杂志2005年第1期刊载了一篇题为《教师的“角色”》的署名文章。其中谈到,教师要“像母亲那般慈爱”,“像父亲那样严格”,“像哥哥姐姐那样亲切”,“像朋友那样平等”,“像奶奶那样耐心”,似都不无道理。这道理无非是教师既要关爱、亲切、耐心,又要严格要求学生,还得平等地对待学生。然而,这些都是比喻,而不是对“教师角色”问题的回答;好在同期杂志还有一篇文章,题为《老师,好好上课》。说起那篇文章的缘起,倒也有趣:有一位老师开始上课时,说了一句“同学们,好好学习”,想不到学生们随即齐声说:“老师,好好上课”。学生如此一…  相似文献   

2.
有一位教师讲完《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课问学生,“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学生被问得目瞪口呆。还有一位教师讲完《草地夜行》一课,笔者问学生:“小鬼为什么能鼓起勇气向前走?”学生虽经再三思考,仍做不出回答。上述两例要求学生回答的问题,都是课文后面的作业题。学生做不出答案,只好再回到课文中寻找,或请老师代答。像这样在讲读课文中寻找,或请老师代答;像这样在讲读课文时把作业题置诸高阁,导致课堂教学恶性  相似文献   

3.
一位语文教师讲过这样一件事,他给学生举一个比喻的例子:“月牙儿弯弯像什么?”学生争相回答,有说像小船的,有说像镰刀的,回答虽然都不错,却没有跳出书本上学来的那些知识。在他的启发下,一个学生回答说:“月牙儿弯弯像香熊。”这一下,不但引起哄堂大笑,而且他还听到学生小声嘀咕:“嘻,月牙儿像香蕉?”“哼,她就知道吃!”  相似文献   

4.
一位教师在教《院子里的悄悄话》时问学生:“谁能回答,树冠指什么?”课堂气氛顿时活跃了,很多学生把手举得高高的。一个学生被叫起来,答道:“树冠是指树顶。”这位教师面露不悦,随即道:“不对,再请一个同学回答。”话音刚落,课堂悄然无声。原来要求发言的,绝大多数把手放下了。大家知道,课堂上,教师提问后,学生一般都处于一种较紧张的心理状态,并同时产生一种探求未知的兴趣。如果教师是以信任、鼓励的态度对待学生,肯定学生答案中的可取之处,甚至允许其答错,  相似文献   

5.
在当前的课堂教学中我们常见到这样一种现象 :教师为了充分调动每一位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对学生的发言总是及时地给予评价 ,或赞赏有加 :“你的发现不亚于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你真是太聪明了 ,比老师想得还要好……”或委婉引导 :“你想得真好 ,只是没有说到点子上。”“如果再简洁些就更好了。”或是激励性地批评 :“嗯 ,你说得虽然不够正确 ,但能勇于发言 ,精神可嘉……”在多数情况下 ,这种适时评价确实在很大程度上激励了学生发言的积极性 ,但有时也会发生意外。一次 ,一位教师在执教《小站》一文时 ,要求学生回答“从哪里可以看出…  相似文献   

6.
记者日前在新课程教改实验区听了几节课,虽然课堂让人感觉耳目一新,但总觉得欠缺点什么。新课程强调对学生的尊重、赏识,于是有的教师便无论学生表现如何,都一味给予表扬。这是一节小学三年级的数学课,老师问一个学生:“这个图形有几个角?”学生回答:“两个。”老师表扬道:“棒极了,说得太好了,大家为他鼓掌。”伴随着热烈的掌声,教室里响起“嗨、嗨、嗨,你真棒”的夸奖声。记者看到,一堂课下来,学生的脸上被贴上好多金星,看起来像唱京剧的。据了解,目前这种教学方式在实验区很流行。教师普遍采用这种方式教学,究竟出于什么考虑?一位教师说:…  相似文献   

7.
小学一年级的孩子手举得高高的,抢着回答问题,嘴里还大声喊“老师,老师,叫我!”可到了初一,积极“举手”回答问题的孩子却明显减少。为什么?在和教师们讨论这个问题的时候,不少教师认为,这就是今天的学生厌学的表现。我不禁乐了,于是,建议每一位教师:下结论之前,请先到学生中间做个访谈。  相似文献   

8.
一、现象扫描案例一:课堂上,一位学生回答了一个很简单的问题后,教师说:“说得真好!表扬他!”其余学生就翘起大拇指,面对这位同学喊上一句:“嗨,嗨,你真棒!”一节课上,表扬不断,掌声此起彼伏。案例二:学习了“混合运算”后,教师提问:“16-12÷2等于几”。一位同学回答:“等于2”。老师说:“错了,你坐下来听别人说”。二、剖析与思考有人赞扬:“教师的语言如钥匙,能打开学生心灵的窗户;如火炬,能照亮学生的未来;如种子,能深埋在学生的心里。”在学生的表现有明显进步时,教师应及时适当地运用激励性评价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上述案…  相似文献   

9.
师 :下面我们学第五自然段 ,首先我读一遍 ,大家看我读得怎么样。(教师读 ,有意不读出重音和语调。)师 :我读得好不好 ?生 :好 !师 :好吗 ?多数学生小声说 :“不好。”师 :不好吗 ?(同学们你看我 ,我看你。有一部分学生在窃窃私语。)(评 :学生对教师提出的“对不对”、“好不好”之类的问题往往不加思考 ,都回答“对”、“好”。这种提问有明显的诱导性。建议教师少用。如果要用 ,再追问一句 ,“对在哪里 ?”“好在哪里 ?”本课教师一连串的追问 ,暗示学生 ,回答问题要动脑筋 ,同时 ,也调动起学生的思维。)师 :这篇课文我们是用“找准重音 ,…  相似文献   

10.
一位教师在教学西师版小学数学第二册《角的初步认识》后,出示了这样一道拓展题:“一张长方形的纸,截去1个角, 还有几个角?”学生不假思索地回答:“还有3个角。”教师笑眯眯地问:“你是怎样想的?”“因为4个角减去1个角就剩3个角。”学生高兴地回答。教师反问:“真的还有3个角吗?”部分学生坚持自己的看法, 部分学生面露疑惑。教师继续引导:“大家用一张长方形的纸剪一剪,看看究竟还有几个角?”学生马上动起手来。“还有5个角!”“还有5个角!”许多学生把手举得高高的,有的还不断地跳,情不自禁地高声报告自己的新发现。老师仍旧笑眯眯地望着高兴得手舞足蹈的学生,转过身,在黑板上端端正正地写下:5个,√,100分。“耶!”孩子们兴高采烈地欢呼了起来。  相似文献   

11.
前不久,我听一位年轻教师讲授《香山红叶》,他在总结课文时说:“作者是以香山红叶来比喻老向导人老心红……”此时,有一位学生站起来提出疑问:“既然用红叶来比喻老向导,为什么要写红叶是‘半黄半红’、‘伤了水,红得又不透’呢?”这位教师先是愣了一下,然后回答说:“比喻嘛,哪能样样相同呢?”听了这回答,那学生似乎不很满意。这倒引起我对那学生所提问题发生了兴趣。课后,我再读课文,细加揣摩,觉得那学生提的问题,确是一个值得深究的“问题”。今写出我之拙见,供大家商榷。《香山红叶》一文是否用“红叶”来比喻“老向导”的呢?是的。课文最后一段:  相似文献   

12.
在我们的生活中,似乎对人的褒奖太吝啬一些了,非要取得辉煌的成就和杰出的贡献才有资格得到赞扬。其实普通人在取得一些微不足道的进步时,更需要褒奖。请看两则教育案例。案例一:雪化了是什么我是一名数学教师,偶尔听了一节低年级语文课。课中教师提出一个问题“雪化了是什么?”一位学生小手举得高高的,站起来说:“雪化了是水。”,教师面无表情地说了一声请坐后,便又环顾四周,显然这个答案不是他期望的。这时教师说“还有谁想回答?”有位学生说:“雪化了是春天。”教师满面笑容地赞赏“你真聪明!”这位学生高昂着头坐下了,先前的同学却无精打采地低下头。  相似文献   

13.
情境描述课堂上,某教师提问,一个学生回答错了,某教师说:“你错了!”紧接着又去喊另外的学生,其中有一位学生回答对了,某教师说:“你真聪明!大家一起表扬他!”然后就“鼓动”全班学生(包括刚刚回答错了的几位学生)对着那位回答对了的学生,边拍掌边竖起大拇指喊:“棒、棒、你真捧……”这样的表扬一节课出现了十几次。分析与反思一、评价≠过分地表扬表扬作为一种激励手段是课堂教学评价必需的,但应有一个“度”。以上做法我认为有两点不妥:(1)表扬应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教师鼓动全班学生来对那位答对了的学生进行表扬,对答错了的学生不加指…  相似文献   

14.
许多学生作记忆画时,不善于抓住事物的主要特征,为此,我在初中一年级进行了“猜谜语画动物”的记忆画教学。 课堂上,我先让学生猜谜语:“脸上长钩子,头上挂扇子,四根粗柱子,一条细辫子。”刚念完,学生纷纷举手回答:“是大象!”我问学生:“你们是怎么知道的呢?”有的说:“只有大象的鼻子才弯弯的,像一个钩子。”有的说:“大象耳朵很大,像两把大扇子挂在头上,腿粗得像柱子,尾巴很小,像一条细辫子。”“对,你  相似文献   

15.
有一位物理教师教力的概念时,先提问:“谁能讲出力的表现?”学生回答很踊跃:“人提水”,“起重机吊钢管”,“磁铁吸铁钉”等。教师将学生的回答列表板书后,进行概括: 人、起重机、磁铁都是物体,水,钢管、铁钉也是物体,提、吊、吸在物理学中称为作用,由此总结出力的初步概念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这位教师在教学中遵循了一条原则:循序渐进,让学生由  相似文献   

16.
一次,我听一位教师的公开课《挑山工》。教学过程中,这位教师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在爬山途中,“我”和一位“挑山工”几次相遇?都是在怎样的情况下相遇的?问题提出后,一阵沉默。过了一会儿,一位学生举手说:“‘我’与‘挑山工’四次相遇。第一次是在山下买青竹杖时相遇的,第二次是在回马岭那条陡直的山前歇息时相遇,第三次相遇是在半山的五松亭,第四次是在极顶的小卖部门前交货时相遇。”可以说这位学生回答非常完整,没有什么漏洞。教师给予肯定后,正准备进行下面的教学内容时,另一名学生把手举得很高说:“老师,我有问题。”教师只好停下来让…  相似文献   

17.
我们在课堂中经常会见到这样一些现象:面对教师的提问。当一位学生不会回答时,教师会说“你再坐下想想”:当一位学生回答不全时,教师会说“谁来帮帮他”:当学生的回答不在教师的课前预设中或者一下子不知道对还是错时,教师会说“他的想法对不对呢?有没有道理呢?有兴趣的同学下课后去研究研究”;  相似文献   

18.
最近听一位教师教学《乌鸦喝水》一课,先作一番演示,然后提问学生:“乌鸦为什么喝不到水?”一位学生回答“:因为乌鸦头太大。”老师微微一愣,没有肯定,也没有否定,马上又请另一位同学回答,学生说“:因为瓶口太小。”“对!”老师随即作了肯定。其实,第一位同学的回答虽然离“谱”(教材),但并不算错。对于“乌鸦头伸不进瓶口”这一事实,从不同的角度可以有不同的回答,既可说“乌鸦头太大”,也可说“瓶口太小”。当老师演示“乌鸦喝水”时,乌鸦(用纸剪成的)处于动态,瓶子处于静态,乌鸦更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加上演示用的瓶子的瓶口并不很小,所…  相似文献   

19.
面对滚滚而至的教改大潮,面对层出不穷的先进教育理念,面对翻天覆地的教材革命,教师的教学观念在逐渐地更新,教师在悄悄地变化,学生的主体地位也在慢慢地凸现。然而,有的老师在不断地观摩学习中,机械地运用,形式化地模仿,导致教学出现过“左”倾向。倾向之一:用“奖”诱惑学生,而非以“文”吸引学生有位教师在一堂公开观摩课中,采用了多种形式的奖励方式,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回答对一个问题,老师就在孩子的眉心贴一张塑料娃娃像表示奖励,并称他为“聪明娃”。为当“聪明娃”,孩子们争先恐后地回答问题。当时,有个孩子得到“聪明娃”以后,她…  相似文献   

20.
一忌捞针式即提问要求学生像大海捞针一样回答问题。例如有位教师上《皇帝的新装》一课,让学生齐读课文后即问:“同学们,读了这篇课文之后你有什么想法?”诸如“你想到了什么?”“你发现了什么?”等。提问范围太广又无中心,学生回答摸不着边际,且与课文意思大相径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