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校在全校师生中开展了“办好学校为人民,热爱学生献真情”的主题活动,并将这一活动纳入了“再塑教师形象工程”之中。这次活动的指导思想是:以党的“十五大”精神为指导,把加强师德建设与强化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紧密结合起来,把学校精神文明建设与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融为一体,突出重点,抓到实处,落实在行动上,体现在各项工作中。主体活动实施内容有五点:一、在“扶困助学见行动,奖励双优特困生”活动中,学校拨出奖助专款一万元,经过班主任深入了解  相似文献   

2.
文章以10所学校深化体教融合促进体育改革案例为研究对象,运用扎根理论建构体教融合视域中学校体育改革实践逻辑的理论模型,将“体教融合视域中学校体育改革的治理主导力、行动策略及其困境破解之道”作为核心范畴。研究发现,凝练学校办学理念作为学校深化体教融合及推进体育工作改革的具体体现,以此驱动学校确立体育发展目标,将体育发展融入学校办学理念,以此体现以体育人价值,实现二者相互融合从而形成体教融合推动学校体育改革的主导力。由提高体育课程质量、丰富课余体育活动、开展科学业余训练、激发社会力量参与和建立体育竞赛体系等具体维度组成的体教融合,形成了地方政府、学校等协作深化体教融合推进学校体育改革工作的具体行动策略。针对学校体育改革“肠梗阻”问题,提出建立综合保障机制、开展体育综合评价和提升学校对外声誉等破解之道。  相似文献   

3.
摘要:为进一步澄清学校体育在学生体质发展中担负的角色及其限度,改变以往过于强调学科边界的体育教育观,运用文献资料法,分析了人的全面发展与体育、体育与学生体质的相互关系问题。研究认为,体育是实现学习者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全面发展教育理论中的“体育”主要包括三层含义,分别是“目标的体育”“活动的体育”以及“课程的体育”。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提高属于“目标的体育”,对它的实现需要我们确立一种超越体育课程与活动的“泛体育教育观”,即将提高学生的体质作为一个系统工程,从学校教育而不只是学校体育的角度思考这一问题,并通过对教育观念、教学方式、政策监督反馈机制、评价机制等方面的优化,实现包含体质健康水平在内的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4.
学校体育风尚的内涵、缺失及培育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学校体育风尚是学校体育活动中普遍流行的风气和习惯,涉及到人的价值观、精神氛围、道德习惯等方面,它贯穿于学校体育活动过程中,反映了一定时期内社会公众对学校体育活动的道德价值评判导向和标准,它通过强大的思想道德、价值评判的氛围对学校体育活动产生影响,它是学校体育活动中的“协调”者,具有较强的规训作用,是我国学校体育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一环。运用文献资料等研究方法,阐述了学校体育风尚的内涵,分析了当前学校体育风尚的缺失,并就学校体育风尚的培育机制提出了建议,不仅有利于学校体育风尚研究的进一步深入,也有利于我国学校体育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5.
摘要:以我国校园足球活动开展现实工作任务为对象,以“中国足球改革发展总体方案”文件精神为依据,通过文献资料法,从“校园足球发展需要理念引领”、“校园足球是学校体育教育事业中的‘特种兵’”、“高校是校园足球的排头兵”、“开展校园足球活动中学生们应当知道些什么?”、“开展校园足球活动中教师应当做些什么?”等5个主要方面就今后如何以正确的理念引领开展我国的校园足球进行了分析讨论。这些观点阐述为我国校园足球活动的健康稳定发展、为参加校园足球活动的广大学生、足球教师和足球教练员以及相关人员提供了明确的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6.
培养和造就一支适应现代教育发展需要的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就应努力构建民主开放、促进教师自主发展的运行机制;以教师为主体,以教师的发展为第一要素,使学校与教职工有机结合,和谐发展。1.民主开放,激发教师主人翁意识一个教师,只有在“热爱教育、献身教育”的崇高信念的支配下,才能自觉贯彻教育方针,教好书,育好人。只有在“我是学校主人”的意识支配下,才会处处为学校着想,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去。因此,始终把“我是学校主人”作为师德教育的核心,坚持“创、树、献”师德教育活动,深入开展“比工作态度、比劳动纪律、比师德作风…  相似文献   

7.
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核心是促进人的发展。学生的主体性是学生获得发展的根本,创新又是其突出的时代内涵。黄陂路小学在“小学生主体性发展教育实践研究”中,以课堂教学为突破口,初步探索出“情境—问题解决—情境”的课堂教学模式.促进了学生主体性发展。所谓“隋境—问题解决—情境”课堂教学模式是以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创设教学情境为特征.以激发情趣为前提,以学生活动为核心,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相似文献   

8.
我校从1994年起,通过开展“培养小学生主体意识和自主能力”的整体改革实验,全面实施主体性教育。该实验被列为全国中小学整体改革专业委员会与武汉市教育科研重点课题。五年来经领导、专家指导,学校领导教师共同努力,在课堂教学领域初步探索出“自主一合作”教学模式。所谓“自主一合作”教学模式,是以主体性教育思想为指导,以尊重学生主体地位为前提,以自主性活动、合作性交往为特征,以开发学生潜能、培养创造力为目标的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9.
目前,城区人口急剧增长,学校建设相对滞后,社会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越来越大,学校迫于“普九”压力,使得一些城区学校大班额现象日益突出,严重影响了城区学校的发展。教室内桌椅挨挨挤挤,学生人头攒动,空气十分污浊,组织教学难以调控,课堂活动杂乱无章,严重影响课堂教学质量。面对这样的情况,很多教师往往采用“高压”政策,省略一些必要的探究、思考和交流,采用注入式教学,强行“灌”给学生,  相似文献   

10.
中职学校同应用类本科学校实现衔接,是满足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形势的一种必然要求,能够为社会、行业、企业提供更多高水平的应用人才。同时,这也是实现“终身教育”目标的一种途径。文章从中职学校毕业生面临进入应用类本科学校继续深造的现实需求出发,探讨如何更好地衔接两类学校的人才培养活动,主要从两类学校的培养目标、所使用的课程体系、组织的职业能力培养活动、教学评价活动、学分制度以及政策、行业类外部因素等角度探讨对策,给出建议性意见。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历史文献的梳集整理,结合巴人在武当山地区的活动历史记载,我们对“巴渝舞”与武当山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自远古到春秋,早期巴人在武当山存在了二千多年,牧野之战中首现的“巴渝舞”是由居住在武当山的巴人所创编的;知兵善战、刚勇好舞的巴人及“巴渝舞”在武当山武术的发展过程中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12.
随着教育惩戒问题不断引起学界与社会的关注,学校体育中身体活动的“育”与“罚”的边界问题,也逐渐引起学界审思。从学校体育教育的本质出发,认为学校体育教育的身体教育特殊性、体育惩戒政策法规建设不完善、学校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滞后、学校体育教师师德素养欠缺造成了“育”与“罚”的认知误区。是否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目的,是否以法律法规为基本遵循,是否以必要情形为实施依据,是否以适配适度为实施尺度,是否以“因材施戒”为惩戒原则,是否以一视同仁为前提条件,是评价学校体育身体活动“育”与“罚”的标准。在提炼“育”与“罚”的表征的基础上,提出科学实施体育惩戒的策略:充分认识体育教育的特殊性,科学制定体育惩戒实施细则,全面提升学校体育治理水平,着力提升体育教师师德素养。旨在发挥体育惩戒的最大教育功能。  相似文献   

13.
在中学阶段,学校体育对青少年性格的塑造具有特殊的作用。一是在基础教育阶段,青少年正处于发育的高峰期,通过学校体育不失时机地促进他们健康成长,强健体质,为人格培养奠定好载体基础;二是青少年的性格、气质、能力、价值观、道德观尚处于稚嫩的待发展阶段,可塑性强,而体育的教育过程具有寓教于乐,模拟社会的特点,对学生性格培养可发生直接作用。可以说,学校体育在学生成长过程中对“灵”与“肉”的方面均产生着深刻的影响,这是学校中其他教育方式难以取代的魅力之处。社会学家认为“研究个性离不开活动”,“个性和人的意识一样,产生于活动…  相似文献   

14.
学校教育的目的是促使学生全面发展。学校教育的任务是把学生视为主体,创造适合学生发展的条件,因材施教,因时施教。学校教育的主渠道是课堂。改革课堂教学,立足学生的发展,下大气力优化课堂教学过程,是实施“发展性教育”的关键所在。一、加强教改提高效率学生课业负担过重,这是“应试教育”的一大弊端。“重负”的根本原因是课堂效率不高,而效率不高是开展教学研究不够所致。早在1988年,我校就明确提出“轻负担高质量”,强调“向课堂45分钟要质量”。逐步建立和完善了学科教研组,积极开展以备课组为单位的教学研究活动,大力开展课堂教学改  相似文献   

15.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在全面部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中强调“要健全学校体育工作机制,确保学生体育课程和课余活动时间,提高学生阳光体育运动实效”。乡村学校少年宫建设能够综合学校、家庭、社会等多方力量,丰富农村未成年人的课余生活,促进农村未成年人全面发展。因此一定要加大资金投入、落实制度建设、优化师资队伍、合理安排活动,贴近农村地区的实际情况,保障乡村学校少年宫建设的有力推进,打造适合农村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乐园。  相似文献   

16.
“十三五”时期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是学校体育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梳理“十三五”时期我国学校体育面临的主要问题,把握我国学校体育发展面临的历史机遇,探索五大发展理念引领下的我国学校体育发展现实路径,以期对全面深化“十三五”时期我国学校体育改革,推进我国学校体育的健康发展提供可借鉴思路.  相似文献   

17.
沈烨华 《阅读》2024,(15):57-59
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仙林学校小学部将“小小青花”美育课程建设作为学校特色发展的生长点,以一个青花特色教师“有愿心、无目的”的“个人课程”初心探索为源头,历经11年逐步构建课程研发体系,为教师搭建了学习、实践、共创、成长的平台。通过“打开美的儿童世界”愿景描绘,基于教师成长视角,进行场域空间的营建、美育课程的开发、教育活动的实践,使教师获得了不同程度的专业成长,以此成就更自由的生命。  相似文献   

18.
运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分析《民法典》自甘风险条款在学校体育中的适用范围。认为,“自愿参加”并非必然要求参与者完全了解风险且自愿承担风险,“一定风险的文体活动”涵盖了学校体育竞赛、教学、训练、考试等,“其他参加者的行为”不代表自甘风险仅适用于需2人以上参与的同一体育活动,“故意或者重大过失的除外”中,对一般过失与重大过失的判定应结合项目规则与行为人的主观意图。学校与学生之间存在管理与被管理的特殊关系,学生参与学校体育带有一定的强制性,但也不能完全否定自甘风险的适用。具体来说,体育竞赛、课外体育活动、学生观看比赛以及不同项目间发生的伤害事故建议适用自甘风险,而体育教学、体育训练、体质测试、体育考试等活动发生的伤害事故应按实际情况有限适用自甘风险。  相似文献   

19.
摘要:学校作为中国武术文化传承的重要场域,一直备受学者关注。本文以我国学校武术教育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历史研究法等探源我国学校武术教育的形成模式,梳理学校武术教育百年的演进逻辑,并对学校武术教育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学理上的反思,以期为今后学校武术教育发展的顶层设计提供借鉴。研究认为:我国学校武术教育是一种“后发内生”的发展模式;其百年的演进逻辑表现为:从“武体分离”到“以武入体”的“体育化”演进;从“强种卫国”到“文化传承”的民族主义演进;从“由拳入操”到“段位入校”的“套路化”演进;从“以武强身”到“武以成人”的“身体化”演进。学校武术教育“体育化”的发展逻辑使其丧失了自主性独立发展的生存空间;学校武术教育“套路化”演进消解了武术作为传统文化载体和技击表征的意义;学校武术教育应当承担起武术“拳种”传承的功能,实现对学生“武以成人”的终极教化。  相似文献   

20.
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深入实施和地方社会经济的日益发展,担负着为地方社会经济发展输送各型人才双重任务的玉溪师专,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为此,学校已制定了一个切实可行的学校升格的发展规划,这一规划能否得以顺利实现,关键在于各系、各部门。现代高等教育十分重视管理的作用,办好一个系,“教师是依靠,管理是关键”。系级教学管理是整个学校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管理活动的开展,要靠各级管理来落实;因此,加强系级教学管理对整个学校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一、系级教学管理的特点“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