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 毫秒
1.
丹纳在其《艺术哲学》里面提出了种族、环境、时代的原理,在这一理论中,他明确指出了与文艺发生种种联系的诸环境因素:种族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文化环境、时代环境等。他认为世界上一切的事物,无论物质方面的或精神方面的,都可以解释。在丹纳看来,物质  相似文献   

2.
傅业 《惠州学院学报》2002,22(5):112-112
在《儿童看图读古诗》中 ,李白的《静夜思》诗配的图画是 :一位青年男子披衣坐在床上 ,凝望着窗外 ,明月如镜。图下写着这么一段文字说明 :“这是一首脍灸人口的游子思乡名诗。静静的夜晚 ,床前被明月的光辉照得一片清白 ,几乎使人以为是地上铺了一层霜 ,仰头看看明月 ,不由得低头深深怀念遥远的家乡。”对这一解释 ,我产生了怀疑。思乡的人一定要坐在床上或者躺在床上吗 ?他不可以在室外、在河边、在山岗上望着明月思乡吗 ?哦 ,不可以 ,有个“床”字在限制着他 !“床”是什么 ?床是供人睡卧的家具 ,这是一岁小孩就知道的定义。它既可以让人…  相似文献   

3.
一、句解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诗歌的开头是平白的叙事,夜深人静,万籁俱寂,户外室内,没有一点声响,只有那宁静皎洁的月光,悄悄地照在床前的空地上,洒下了淡淡的清辉。在不经意间,低头一望,还以为是地上落了一层薄薄的秋霜呢。这显然是一种错觉。  相似文献   

4.
读诗,重在把握“诗家语”,从语境进入诗境。解释李白《静夜思》,存在“卧床”说与“井床”说之争,从语境看,两皆“于说有据”,无妨并存。从诗境看,“井床”说比“卧床”说“于义为长”,更具有艺术美感。  相似文献   

5.
美国认知语言学家的奠基人Leonard Talmy提出事件框架理论和注意力视窗理论,该理论为说明真实世界情景在我们的头脑中如何处理、又如何表达成语言——提供了一种全面的认知观。本文将分别从位移事件框架和致使事件框架中的开启注意力视窗理论解读和探讨《静夜思》的情景创作过程,并发现注意力视窗理论是分析诗歌以及理解作者的心理构思过程的重要理论与方法。  相似文献   

6.
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相似文献   

7.
李白的《静夜思》已被国内外许多翻译家译成英语,本文挑选出5种英译文.通过浅析,让学生明白,理解是典籍英译的基础。  相似文献   

8.
邓沙琪 《教书育人》2010,(5):100-101
一 原诗简介及分析 在中国唐朝诗人李白的诗歌作品中,《静夜思》是一首清新隽永、意味深长的五言绝句,抒发了游子思乡的情愫。因其高超的写作手法和真挚感人的艺术魅力,在深受国人推崇的同时也颇受译家青睐,仅英语的译文就达20余种。  相似文献   

9.
这是一首中国人熟知的唐人绝句,如果说要选十首大家最喜欢的唐人绝句,我想这首《静夜思》一定在其中。其一是因为它的作者是李白,李杜为唐代最伟大的诗人。其二因为情境易懂,没有什么高深或崇高的思想,无非是说一个人在异地他乡,一个有月亮的晚上,睡不着,想家了。其三因为韵律好听,这是一首声音最美的“唐诗”。  相似文献   

10.
李白的名诗《静夜思》长期被误读,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就有人公开质疑,从而引起不少人关注。但讨论中,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最后形成三种意见:坐床说、卧床说、井栏说。显然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其实不简单,所以误读是难免的。三种意见应以坐床说最切诗意,但因其论证不充分,人们不敢轻信。马未都先生的胡床说一出,几乎被人批得体无完肤。但细读那些批评文章,除正确指出马文的明显错误外,其他关于胡床的批评却不能服人,有的甚至有强词夺理之嫌。  相似文献   

11.
《静夜思》至少有21个英译文本,在如此多的译本中孰优孰劣?该文从奈达的“功能对等”角度分析了其中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译本,并进行了比较,以加深读者对诗作的不同理解,从而能够更深入地了解汉语诗歌翻译成英文后的艺术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12.
何慧珍  卿倩 《英语辅导》2014,(2):161-164
本文基于汉语与英语语言系统的差异性、译者个体审美注意力的区别性,以李白的《静夜思》为研究文本,通过对不同译者的不同英译版本进行比较分析,用以探索语言本身以及译者个人审美注意力在翻译过程中所产生的不同的审美感知,借以说明翻译欣赏应超越“对”与“错”的局限,同一部作品的不同翻译版本正是个体独特价值的创造成果。  相似文献   

13.
赵翔宇 《现代英语》2023,(22):95-98
中国古代诗歌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标志,吸引了国内外很多翻译家的关注。李白是唐代最伟大、最有影响力的诗人之一,他的诗篇被翻译成了许多版本。根据目的论的观点,翻译作为一种有目的的行为,其采用的翻译策略和翻译方法取决于该翻译行为的目的。文章以李白最著名的诗篇之一《静夜思》为案例,对比不同译本,从目的论的角度分析其翻译策略和方法,研究翻译目的是如何影响译者选择翻译策略和方法的。  相似文献   

14.
中国古诗的英文译文常常被认为是依赖性文本,其存在依赖于诗歌本身,因此对于古诗英文翻译的研究相对较少。其实诗歌翻译是不可缺少的,它的交际目是将诗歌本身及中国文化介绍给英语国家读者。本文旨在通过对唐诗《静夜思》的不同英文译本采取概念隐喻理论进行分析,希望对认知翻译界面的研究提供更广阔的理论空间。  相似文献   

15.
文小星 《双语学习》2007,(11M):186-187
李白的诗广为传诵,也被国内外学者翻译成英文,本文挑选其中6种译文进行分析比较。  相似文献   

16.
自20世纪80年代始,对李白《静夜思》中的"床"字究竟为何物的讨论中,出现一种新见解:井栏说,也有人认为是辘轳架。前者的立论依据是辞书对床的义释,后者是取《名义考》的说法。其实这两种说法在诗中都找不到任何依据。辞书和《名义考》的训释也是不对的。井栏一词首先是晋人司马彪把"井幹"误解为"井栏",接着唐人颜师古又把"井幹"附会为"银床",《名义考》则认为"井幹"应是辘轳架,最后《康熙字典》又把"银床"简化为"床",于是银床、井床、井幹、井栏就变成一物四名的同义词,进而为床本义添加一个新义。其实银床(即井床)与井幹、井栏所指是三个完全不同的东西,井幹是立木交架构成的架子,用来支撑汲水的工具;栏是遮蔽物,是由立木排列构成的栅栏,用以防人防畜的;井床则是井口依托物,是建井口形成的井台和井圈,用以固定井口和防污水污物进入的。  相似文献   

17.
笔者选择纽马克的"交际翻译"和"语义翻译"作为研究李白诗<静夜思>英译的理论基础,对国内外不同翻译家的一些英译本翻译展开研究,通过他们各自对同一首诗的不同理解和不同译本的比较,并结合交际翻译和语意翻译理论对不同译本所产生的文学效果进行研究,得出了"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相结合"是翻译诗的最佳选择的结论.  相似文献   

18.
朱瑛 《云南教育》2005,(25):20-21
教材简析:《静夜思》(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年级上册)是唐朝著名诗人李白的作品。全诗表现了诗人对故乡无尽的思念。课文的背景图是诗句内容的形象反映,生动地再现了诗歌所描绘的意境,是引领学生理解古诗,深情吟诵的教学媒介。  相似文献   

19.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是流传最广的唐诗。一般的解释说,在一个深秋的夜晚,李白睡不着觉,躺在床上,看着地上的月光,产生思乡之情。收藏家马未都认为此解中有一大谬:诗中的“床”不是我们理解的床,而是一个马扎,古称“胡床”。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