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实现新课程标准,必须把握语文课程的人文内涵。对语文课程人文内涵的认识具有教育的实际操作价值。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人文内涵有显性与隐性两种形态。小语教材人文内涵的特质主要有“人的自我意识”、“人与人”、“人与自然”三大类;具体则可分为“献身人类与科学事业,实现自我价值”、“表现爱国爱乡情感”、“讴歌人类智慧”、“关爱之心”、“表现正直、宽容、幽默……良好个性品质”、“对生态环境的关心爱护”等几方面。  相似文献   

2.
一、来源于“替”、“给”、“帮”、“为”的思考《棉鞋里的阳光》一文叙述了小峰见妈妈帮奶奶晒棉被 ,然后帮奶奶晒棉鞋的事。文章质朴 ,读来温馨满怀。课上 ,有这样一个句式 ,“小峰帮奶奶晒棉鞋。由于第六课说说做做有以下练习 :我替妈妈我给爸爸我帮老师我为大家因此 ,在备课前 ,我有意让学生复习“替”、“给”、“帮”、“为”这样几个词语 ,所以设置这样一个问题 :“这个句子中的‘帮’你可以用别的词来表示吗?”原本认为学生顺理成章说成 :“我为奶奶晒棉鞋”或“我给奶奶晒棉鞋”等等 ,谁知学生对此竟阐述了自己独到的见解 ,令我…  相似文献   

3.
小学语文课程中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如崇尚文明,肯定人的地位和价值,尊重人、推崇人、弘扬人的生命存在的意义,重视人伦、重视现世世俗生活等。倡导培养和确立主体道德人格理想更是其基本内涵之一,具体包括公忠、爱国、持节、孝悌、仁民、爱物、立志、诚信、正义等内容。教师首先应该切实把握这些,才有可能在教学中把它们渗透给学生,以不断提高学生作为社会一代新人所必备的人文素养。  相似文献   

4.
一、语文课程的性质 语文是什么?“语”,大家都认为是指语言;“文”,有人说是指文字,有人说是指文章,有人说是指文学,有人说是指文化。也有人考证这门课程定名的由来,认为“语文”是指“口头语”和“书面语”。  相似文献   

5.
语文课程是一门人文性学科,语文教师应充分挖掘其中的人文内涵,打造学生美好的精神世界。其中,诵读可以陶冶学生性情、培养学生审美,探究活动可以使学生在思考中获得独特的个性体验,“知人论世”有利于学生透过历史感知人物的情怀。  相似文献   

6.
每一个传统节日都有不同的文化内涵,我国四大传统节目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和思想精华,高中语文课程可以从民俗文化切入,充分挖掘传统节日的深厚文化内涵,利用学校内外资源开展主题实践活动,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相似文献   

7.
本从语学科人性的角度出发,论述了人教育与语感培养的关系。即:语感具有人性特性;语人教育目标的实现离不开语感;在言语感受中提升人素质。从而使学生语感培养和对学生进行人教育同步实现。  相似文献   

8.
正确把握语文课程的特点是语文学习的关键。今天,重新解读语文新课标,梳理出语文课程的六大特点:凸现语文学科的人文内涵,注重语文学科综合性,把握语文学科的模糊性,强调语文学习过程的实践性,重视培养学生的语感,遵循汉语、汉字的特点和规律,对于发挥语文教育的功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人文精神渗透到护理专业的语文课程教学中去,浸润在知识中,使知识与人文有机地结合起来,激发学生追求知识的兴趣与激情.护理专业的学生具备人文精神是今后的一种趋势,一种必然,注重在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的教育.  相似文献   

10.
人文精神的时代内涵与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文精神是一个具有时代历史意义的范畴,它既与西方人文主义,人道主义、人本主义有利,又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文内涵相区别,它是基于时代背景上的对人的问题的充分关注,又是一个时代文化观念的核心,世纪之交的人文精神讨论具有新的时代内涵。当代大学生要立足当代人文精神的特征,有意识地培养符合社会主义价值观念的人文素质。  相似文献   

11.
汉水女神形象经过两千多年的发展传承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不仅融入汉水流域百姓的生活,也寄寓了人们的价值理想和对美好事物以及生活的向往。通过进一步探讨和揭示汉水女神形象的人文内涵,从汉水女神形象表现自我意识的觉醒、对自我价值的肯定以及对自由精神的追求方面去重新审视这一文学艺术形象和文化精神代表的价值和魅力。  相似文献   

12.
13.
《语文课程标准》将语文的学科性质定义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一定性阐释中和了长期以来对语文学科性质的论争,是对语文课程价值的一种艰难抉择。与以往教学大纲显著不同的是,新颁课程标准在确认语文学科的工具性的同时,首次强调指出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这种由单一性(工具性)向双重性(工具性和人文性)的转变,昭示了语文课程价值完整性的复归。  相似文献   

14.
语文课程的人文性,是一个重要的话题。对这一问题的认识,关系到语文教学的方向和前景。正确地理解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体现人文性,是语文教师的一项刻不容缓的任务。在实施过程中,应当尽量避免各种偏差,克服语文教学中单纯为考试服务的倾向,让语文课程真正走进学生的内心。  相似文献   

15.
《全球教育展望》2008,37(11):59-63,68
人文素养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内涵,在一个工具理性膨胀的时代显得更加重要。教师的人文素养包括通过人文知识积累的文化底蕴,形成的人文品格和高尚师德,树立的人文价值和教育理想,追求的人文精神和终极关怀,并最终转为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的人文行动。  相似文献   

16.
课程在学校教育中居于核心地位。学校教育的目标、价值主要是通过什么来体现、实现的呢?毫无疑问是课程。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而语文课程改革在整个课程改革中又处于特殊重要的位置。  相似文献   

17.
王栋 《教育教学论坛》2013,(33):35-35,30
新课改已实施多年,但高中语文教学特别是高三语文教学更多地强调了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人文性体现得不够充分,本文试从"一个理念,三个重视"四个方面谈谈语文教学中语文人文性的体现。  相似文献   

18.
课程与文化有着不解之缘。本文从教师与学生、语文教材、语文课程的实施三个维度对语文课程的文化内涵进行了梳理与阐释,以期能对当前的语文教学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19.
在目前语文课程人文性泛化的表象下,被掩盖的实质却是真正的人文性依然存在的弱化,造成此种问题的原因是我们在将语文课程的人文性无限扩大的同时又对其作了狭隘化处理。明晰人文性在语文课程中的存在形态及其实现路径,有助于语文课程走出人文性泛化和弱化并存的困境。人文性在语文课程中以显性或隐性状态分别存在于语文教材选文、语文知识和语文教学对话中。不同的课型不能一刀切,需要寻找不同的路径以实现语文课程的人文性。  相似文献   

20.
从新一轮语课程改革应还语课程“人性”的本来面目,高扬人精神旗帜的观点出发,提出了语教育必须深刻理解人教育的基本内涵,充分利用和挖掘语课程中的人精神.凭借学作品以及多元化资源,让中学生受到学、化、情感、思想等方面的熏陶,从而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