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了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日本积极地进行教育改革。这些教育改革背后体现了日本对现有学力观和学力结构的检视。日本教育界对于“学力观”的研究由来已久,只有仔细推敲日本的“学力观”,才能真正洞察日本的基础教育。基于对日本“学力观”的分析,探究日本从实施“宽松教育”到“去宽松教育”这一政策演变过程所取得的效果。日本从“宽松教育”到“去宽松教育”的政策演变及相关经验总结,对我国现阶段实施的“双减”政策的启示包括:引导课后服务、减“量”不减“质”、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以及制定执行标准。  相似文献   

2.
近代日本的中国观是其国际秩序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在很大程度上主导了这一时期日本的东亚政策。由于进入近代以来中国不断遭受欧美列强蹂躏的现实和在传统秩序下中国处于中心位置的历史原因以及其它多方面的因素,近代中国之于日本,既有弱者的一面又有强者的一面。近代日本中国观的这种彼此矛盾的双层构造使日本在制定和实施东亚政策时呈现出矛盾性。  相似文献   

3.
日本以1868年明治维新为起点,开始了一场现代化变革,但是这场现代化变革是在与幕末形成的“东洋道德”、“西洋艺术”以及“和魂洋才”一脉相承的“国家主义”口号之下进行的。因此,在经历了明治初期一场教育全盘“西方化”浪潮之后,“日本化”便很快压倒了“西洋化”。在《大日本帝国宪法》确立了天皇制绝对主义政权的地位后,与此发展相适应,日本国民教育体系在经历了从《学制令》到《教育令》。从《改正教育令》到《学校令》的发展后。终于在1890年通过《教育敕语》,为它的整个军国主义教育最终定下了基调,成为日本在战败前教育的主轴。  相似文献   

4.
在19世纪后半期东亚国际秩序由前近代向近代过渡的转型时期,日本借助欧洲条约体系对东亚既有秩序的破坏,使中朝两国成为日本近代国际秩序观的实践目标和侵略政策的实施对象。中日之间的强弱态势从此发生结构性的变化,并由此造成中日朝三国一衰一盛一亡的近代历史命运。  相似文献   

5.
福泽谕吉是日本近代杰出启蒙思想家,日本近代文明的缔造者之一,被誉为"日本的伏尔泰"。福泽谕吉在推动日本近代化过程中,也引导日本走向了对外扩张之路。  相似文献   

6.
古代中国,尚没有形成正确的科学观,“格物致知”和“格物穷理”成为中国传统科学的指导思想。至近代,随着西方近代科学知识的传入,中国传统的科学观面临着冲击,随着思想认识上和语言使用上由“格致”向“科学”的演进,标志着近代国人科学观的正式确立。  相似文献   

7.
在海外中国学研究中,高度相关的两个问题经常进入学者们的视域,成为学术界激烈争论的焦点:第一,传统的中国文化能否催生出中国特色的现代性?第二,近代中国是否完全实现了由帝国向民族国家的转换?围绕这两个问题,分别形成了“冲击一回应说”与“中国中心说”的对立以及“天下观”与“民族国家观”的对立。实际上,这些对立是“西方中心观”与“中国中心观”两种流行解释框架的表现。从知识社会学的视角来看,这种对立是近代中国社会“悖论”性质在思维方式上的折射与反映;近代中国社会的“悖论”性质决定了我们要超越非此即彼、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而采取亦此亦彼的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8.
近代中国儿童观经历了由“小大人”观向“儿童本位”观的转变,这集中表现在《申报》中“小朋友”称谓内涵的演进方面。“小朋友”一词在现代汉语语境中一般与儿童相联系。实际上,最初的“小朋友”与儿童无关,而是一个成人专属称谓,它是随着近代中国“儿童本位”观的建立而变为儿童专属性质的。“小朋友”在中国古代“小大人”观指导下产生。从《申报》记载中可以看出,随着近代中国儿童福利事业的发展,该称呼又经历了同龄化、低龄化和昵称化转向,这是其“儿童本位”内涵形成的过渡阶段。20世纪二三十年代,随着以“发现儿童”为目的的“儿童本位”观在中国的流行,“小朋友”一词的“儿童本位”内涵最终定型,并沿用至今。  相似文献   

9.
日本在近代能迅速崛起,从某种程度上讲,是欧美列强扶植日本的结果。近代日本的对外政策与欧美列强在远东地区的扩张意图相吻合,日本在19世纪后期的发展使它具有充当英美等国远东扩张“急先锋”的实力,因此成为远东国际政治格局的一枚重要的“棋子”。  相似文献   

10.
传统教学化思想是我国古代教育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以政府教化意志为主导,以广大民众为教育对象,在长期教化实践中形成了一套“重民”,“养民”,“教民”的教化观,在近代各种新文化思想的冲击下,传统教化思想逐渐向“国民”观,“新民”观,“民智”观等方面转变,社会教化也逐渐向近代社会教育转型。  相似文献   

11.
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时代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认为陶行知是我国近代教育史上有国际影响的一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和教育改革的实践家 ,是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和杰出的社会活动家。从“教育的目的”、“教育的对象”、“培养目标”、“学生观、儿童观”等几个方面分别论述了陶行知教育思想。指出陶行知教育思想有着不可估量的历史作用 ,对指导今天的高等教育改革实践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2.
汉代最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董仲舒,继承了殷商以来盛行的天人相通观,杂揉各家思想,以阴阳五行学框架建立起具有神学内容的新儒学体系,用“天人合一”“天人感应”的命题,将封建统治秩序直接影射到天道上,论证了汉王朝统治秩序的合理性,在整个社会结构中肯定和维护了君主地位,在当时的政治背景下,达到了进一步巩固和加强封建中央集权一统制目的的需要。董仲舒适合时宜的学说,从意识形态上为封建帝王的统治权力,提出了理论根据。“天人感应”学说不仅成为汉代王朝统治的理论基础,而且为历代王朝帝王所尊崇,影响深远。天人感应说…  相似文献   

13.
话说魏源     
魏源是近代思想家、史学家、文学家、道光进士,官至高邮知州。一生主要从事社会改革活动和思想理论研究活动,能诗文,风格遒劲,遗著约700万字,为我国学术界重视。在《圣武记》和《海国图志》中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开中国近代向西方追求真理的新风,对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和日本明治维新起了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4.
江世平 《上饶师专学报》1991,11(1):88-90,110
民本思想是近代早期思想家提倡政治变革的思想武器。龚自珍同情民众疾苦,对“君权神授”观提出质疑,憧憬民众所建立的新王朝。林则徐在政务活动中以民众观为准则,提倡民心可用,号召民众抗御外敌。魏源通过著述论证民众观,敢于批评君主,提倡重民,重臣轻君。他们的开明政治观在当时有积极作用,但还不是人民主权的民主思想。  相似文献   

15.
认为陶行知是我国近代教育史上有国际影响的一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和教育改革的实践家,是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和杰出的社会活动家。从“教育的目的”、“教育的对象”、“培养目标”、“学生观、儿童观”等几个方面分别论述了陶行知教育思想。指出陶行知教育恩想有着不可估量的历史作用,对指导今天的高等教育改革实践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6.
梁启超的"流质易变"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启超是我国近代著名的资产阶级思想家、政治家和学者。他的一生都在为中国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而奔波。在他的政治生涯中,“变”是其一大特色。但他的“变”又包含了许多不变的因素。他的多变体现了转型时期许多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共同特征。  相似文献   

17.
在鸦片战争后,中国传统秩序观受到了西方殖民势力强有力挑战。面对船坚炮利的西方,在经历了多次军事失败之后,中国思想界开始有了变化,中国从以前的大国"天下观"转变了,涌现出一批思想家,随着西学动渐,近代中国的文化、思想发生了巨大变化。  相似文献   

18.
近代日本人评说中国国民性从研究方法的角度可分为研究“文章文化”式、走马观花式、长期观察“生活文化”式三种类型,而从思想倾向上看又可区分为“左、中、右”三种视角。他们较为集中地分析了中国人的天命思想、家族主义、守旧观念、重视形式、福禄寿的功利生活、文弱和平、矛盾特性等特点,还对中国日国民性进行了对比,尤其是以日本人的“认真”比照中国人的马虎。日本人的中国观对鲁迅等中国启蒙思想家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9.
“知行”观是中华民族传统的哲学思想。孙中山、毛泽东为指导伟大的社会变革将传统的“知行”观发展成完备的认识论,推动了历史的年轮。透过“知行”观几千年的发展史,从其纷繁复杂的现象背后,可以揭示其本质性的规律及意义。  相似文献   

20.
福泽谕吉是日本近代的启蒙思想家,明治维新时期著名的教育家,他的思想对于日本教育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被誉为“日本近代教育之父”。[第一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