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对一次长时间使用鼠标肌肉出现疲劳情况进行分析,目的在于发现和探讨长时间使用鼠标可能引起手部疲劳的状况与影响因素,为合理使用鼠标、预防疾病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实验法以10名普通大学生(男女各5名)为实验对象,在连续160 min使用鼠标前后和期间,对其握力、桡动脉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PSV)和前臂群肌表面肌电(s EMG)进行测量。结果实验前后持鼠标手握力显著下降(P<0.01);整个实验过程中桡动脉PSV显著减小(P<0.01),前臂肌群的中位频率(MF)和平均功率频率(MPF)值总体呈现减小趋势,前臂前群肌的MF和MPF在100~120 min到达最小值。结论一次长时间(160 min)连续使用鼠标会造成屈指肌群出现较大程度疲劳;前臂血流量的减少是造成前臂肌群产生疲劳积累的重要因素之一;前臂前群肌肉的疲劳程度大于前臂后群肌肉的疲劳程度;前臂前群肌肉在100~120 min出现最大疲劳。  相似文献   

2.
袁艳  吴贻刚  苏彦炬  李玉章 《体育科学》2012,32(10):64-68,97
附加振动刺激的负重半蹲运动成为一种新兴的下肢力量训练手段,但是,负重半蹲运动中附加不同频率的振动刺激对下肢肌肉的激活特征研究较少。以10名健康男性大学生在不附加振动、分别附加频率为30、40、50Hz共计4种振动刺激条件以及无负重和负重30%最大力量两种负荷条件下完成10次半蹲起的大腿表面肌电活动特征进行研究。实验结果经双因素方差分析,振动刺激对所有被检肌肉肌电均方根值(EMGrms)有显著影响(P<0.05),负重对股直肌、股内侧肌和股外侧肌EMGrms有极显著性影响(P<0.01),对股二头肌和半腱肌无显著影响;振动刺激和负重对各被检测肌肉肌电交互作用不显著。多重比较表明,50Hz的振动频率可以显著提高被检肌群的EMGrms。结论:30%1RM负重可以提高股直肌、股内侧肌和股外侧肌的肌肉激活,但不能增加股二头肌和半腱肌的肌肉激活。无论是否负重,半蹲起练习时附加振动频率为50 Hz的振动刺激可以显著增加大腿肌肉激活(P<0.05)。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深部肌肉刺激(DMS)对下肢运动性肌肉疲劳的恢复作用。方法:共招募43名在校男大学生,随机分为DMS组和拉伸组,通过单膝跪地重复多次后仰的离心收缩运动对右侧伸膝肌群诱发运动性疲劳。分别在运动前、运动后即刻和运动后0.5 h、24 h和48 h,对受试者进行疼痛、疲劳和等速肌力测试。结果:(1)研究过程中,DMS组2名受试者脱落或剔除,拉伸组1名受试者脱落,最终DMS组20名、拉伸组20名受试者纳入统计分析。(2)等速向心收缩峰力矩、等速向心收缩平均峰力矩、等速向心收缩总功、自觉疲劳程度和主观疼痛感觉程度的时间主效应、组别主效应、时间组别交互作用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2组治疗后RPE评分相比运动后即刻有所降低(P<0.05),其中DMS组低于拉伸组(P<0.05)。(4)2组治疗后VAS评分相比运动后即刻有所降低(P<0.05),其中DMS组低于拉伸组(P<0.05)。(5)运动后即刻、0.5 h后测定等速向心收缩峰力矩、等速向心收缩平均峰力矩、等速向心收缩总功较运动前显著降低(P<0.05)。DMS组恢复程度及速度明显高于拉...  相似文献   

4.
本文的目的是确定高频电刺激对最大握力和肌肉耐力的急性影响,46名健康受试者的腕指屈肌受15/50/10治疗方案的刺激)用ElectroStim 180—2)测定刺激前、刺激后即刻以及恢复期30分钟的最大随意等长收缩的握力(MVIC),肌肉耐力(MUE)以及达到50%疲劳时的时间(TM)。结果表明刺激后MVIC、MUE及TM降低(P<.05),刺激后即刻与30分钟的MVIC、MUE及TM无统计学差异(P>.05)。最后建议(1)运动员不要在比赛前30分钟内接受电刺激;(2)引起肌肉收缩(运动刺激)的电流强度不产生皮肤感觉缺失。有必要进行进一步的研究来确定外源性电刺激后当肌肉力量和肌肉耐力重新达到基线水平值的准确时间结构。  相似文献   

5.
为测定并分析不同运动能力受试者在动力和静力性运动时肌肉运动疲劳过程中肌电和脑电信号变化特征,将20名受试者分为两组,经常运动组(A组)10名,运动不足组 10名(B组).受试者进行动力性MVC持续肌肉收缩和1/3MVC静力性持续收缩两种运动,同步记录EMG和EEG信号.结果显示,MVC动力性运动时A组受试者平均MVC、RMS、IEMG显著性大于B组,MF则呈下降.随肌肉收缩持续IEMG变化形成一明显的转折点,但1/3MVC静力性运动时肌肉持续收缩时间短于MVC运动时间.不管是动力还是静力运动IEMG拐点与脑电α指数拐点发生在时间上一致.结论:IEMG形成的拐点可能成为肌肉疲劳的参照点.EEG所反映的中枢疲劳与EMG所反映的外周疲劳在生物电学变化上具有共性特征.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离心运动前使用全身振动训练对 DOMS 预防的影响。方法:随机对照研究,30 名专业散打运动员随机分为全身振动训练组(n=15)和对照组(n=15)。受试者:优势腿膝伸肌在功率计上完成 6 组 10 次最大等速(60 °/s)离心收缩。全身振动训练组,受试者在振动平台上进行训练,25Hz,5 mm 峰值,离心运动前膝关节 100°屈曲 60 s。对照组不进行振动训练。结果:记录运动后第 1、2、3、4、7 和 14 天的肌肉酸痛、大腿围、压痛阈,测量血清肌酸激酶的基础值和运动后第 1、2、7 天的值。与对照组相比,肌酸激酶水平较低,压痛阈和肌肉酸痛较低,DOMS 症(不顺通)状减轻(P<0.05),但是对大腿围没有明显的影响。结论:离心运动前,全身振动训练可能通过改善肌肉功能而降低 DOMS,还需要进一步研究以确定全身振动训练组降低运动员 DOMS 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对10名健康男性大学生在不附加振动,分别附加频率为25、30、35、40、45、50 Hz共计7种振动刺激条件,以及不负重和负重30%最大力量两种负荷条件下完成10次半蹲起的小腿表面肌电活动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经双因素方差分析,振动刺激对被检肌肉肌电均方根值(EM-Grms)有显著影响(P<0.05);负重对腓肠肌EMGrms有非常显著的影响(P<0.01),对胫骨前肌无显著影响;振动刺激和负重对各被检测肌肉均无明显交互作用.多重比较表明:45 Hz的振动频率可以显著提高被检肌群的EMGrms.结论:半蹲起练习时附加振动刺激可以提高小腿肌肉的激活程度;30%1RM负重可以显著提高腓肠肌激活程度,但不能增加胫骨前肌激活程度;无论是否负重,45 Hz的振动刺激可以显著增加小腿肌肉激活(P<0.05).  相似文献   

8.
老年人肌力流失与肌肉疲劳的肌动图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目的:探讨老年人肌力流失对肌肉质量、最大肌力与爆发力的影响,并以肌动图(MMG)来观察老年人股外肌在不同强度表现时运动单位的激活与老化对肌肉疲劳的影响。研究方法:受试者为老年组与年轻组各10位。受试者实施股四头肌最大等长收缩、最快速度不同强度(75%、60%、45%1RM)的伸膝动作及45%的疲劳测试,记录向心期不同强度的MMG讯号。研究结果:老年组的绝对/相对最大肌力与爆发力皆明显低于年轻组(P〈0.05),而相对最大爆发力比最大肌力下降的比例高达46.2%;各强度的MMG振幅与平均功率频率皆小于年轻组(P〈0.05),显示老年组的肌纤维以慢肌为主,并发现老年组75%强度时的MMG振幅下降,表示老年人因高负荷募集不到快肌所致;MMG中位频率则无年龄差异。研究结论:老年人在静、动态力量表现有肌力流失的现象,老化对爆发力影响远超过对肌力影响,MMG讯号反应肌肉收缩的力学活动。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力量训练负荷和肌肉疲劳对表面肌电信号非线性参数的作用规律,探索精准力量训练中对肌力、肌肉做功和疲劳因素敏感的非线性指标。方法:6名受试者在非疲劳和疲劳状态下分别完成徒手至90%最大负荷共7个负重水平的下蹲起动作,采集股四头肌的表面肌电、足底压力和膝关节角数据,提取表面肌电非线性参数分形维、多尺度熵、科尔莫戈诺夫熵、LZ复杂度,由足底压力和膝关节角计算膝关节力矩,对疲劳前后负重蹲起动作过程的肌电参数和膝关节力矩进行回归分析。结果:无论肌肉是否处于疲劳状态,表面肌电的非线性参数均随负重水平增加而增大,但同等负重水平下,肌肉疲劳导致参数降低。其中,科尔莫戈诺夫熵的线性增长性最显著,而分形维的数值稳定性最高,其峰值出现在60%~75%最大负重。结论:1)骨骼肌系统的复杂度受到肌肉疲劳和肌肉收缩的共同作用,在运用表面肌电非线性参数评价肌肉疲劳时,应消除肌力或关节力矩的影响;2)表面肌电分形维能较好地反映肌肉做功能力,更全面地评估肌肉工作状态,可以作为精准化快速力量训练及肌肉伤病康复治疗的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10.
据报道疲劳时肌纤维动作电位传导速度(MCV)和肌电图平均功率频率(MPF)均有下降。本文观察了30名受试者在70%等长收缩时MCV和MPF的变化及其相互关系,发现工作开始时股外肌MCV数值为5.11±0.59米/秒,MCV数值的差异可能在于不同受试者肌纤维类型的不同比例;MCV在等长收缩过程中逐渐下降,在疲劳时下降有非常显著性,可认为MCV下降是肌肉疲劳的反映;疲劳时MCV下降与MPF下降有较密切的关系,提示MCV下降对MPF下降有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对肌肉疲劳过程中功能性不稳踝关节表面肌电瞬时中值频率(IMDF)的变化特征进行分析,为功能性踝关节不稳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选取两组共28名受试者:功能性不稳组(FAI组)14名,对照组14名.对于两组踝关节肌电IMDF的变化,采用方差分析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肌肉疲劳过程中, 1)比目鱼肌以及腓肠肌外侧头IMDF的变化在两组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FAI组比目鱼肌、腓肠肌外侧头IMDF未随时间出现统计学上的差异(P>0.05).结论: 1)疲劳过程中,FAI组比目鱼肌和腓肠肌外侧头的IMDF不随时间发生变化; 2)功能性踝关节不稳组的受试者中枢控制策略可能发生改变,功能补偿能力存在不足.  相似文献   

12.
为了解肌肉疲劳时神经肌肉系统兴奋性的变化规律,以10名健康男子为对象,采用随意性最大的肌肉收缩(V组)和电刺激诱发肌肉收缩(E组)的两种运动形式,对足背屈运动引起胫骨前肌疲劳时的胫骨前肌和比目鱼肌的表面肌电图(sEMG)和诱发肌电图(evoked EMG)进行了观察。结果发现:(1)V组和E组的sEMG积分值和平均频率均出现了降低的趋势,而且E组的变化较为明显;(2)E组的胫骨前肌(主动肌)Mmax和H/Mmax明显降低下,比目鱼肌(拮抗肌)Mmax和H/Mmax在胫骨前肌疲劳后则无明显变化;(3)V组胫骨前肌与比目鱼肌的H/Mmax在疲劳发生后均表现出显著低下,但二者的Mmax却无明显变化。结论:肌疲劳时不但主动肌脊髓运动神经元受到了抑制,拮抗肌脊髓运动神经元也受到了类似的影响,但由于肌肉收缩方式不同而上述变化并不完全一致。  相似文献   

13.
振动刺激是一种利用机械振动装置引发肌肉组织产生往复性周期运动的物理方法,可以通过激活肌肉本体感受器,经过单突触和多突触的神经反馈调节,反射性地引起被刺激肌肉产生非随意性收缩。研究发现,运动性肌肉疲劳后,采用25~50Hz的振动刺激可以加快神经冲动发放频率,增强发放的同步性,增加运动单位募集数量,改善肌肉微循环,促进代谢产物乳酸消除速度等,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有效缓解个体主观疲劳感受,增加肌肉力量和肌肉耐力。文章将重点围绕振动刺激消除运动性肌肉疲劳的作用及其生理学机制等问题,介绍目前研究的进展及其存在的问题,展望未来研究。  相似文献   

14.
目的使用BIOVISION肌电系统,观察和分析不同半蹲屈膝角度接受不同重力加速度(g)振动刺激时下肢股内侧肌(Vastus medium,VM)与股二头肌(Bicepes femoris,BF)激活表现以及两者共同收缩情况,并讨论不同训练水平受试者间的差异。方法招募10名非体育专业男性大学生为一般组,10名男性体育专业足球特长生为专业组,以90°、60°、45°屈膝角度先后进行无振动(Non-Vibration,NV)测试和全身振动(Whole-body vibration,WBV)测试,同时记录VM与BF肌电反应(s EMG),其中振动刺激为0.98 g、2.52 g、3.72 g、5.61 g。采用T检验、双因素方差分析等统计学方法比较BF和VM的s EMG以及两者共同收缩比例差异,主效应分别检验不同g值、不同屈膝角度对s EMG的影响,交互效应检验不同g值搭配不同屈膝角度对s EMG的影响。结果一般组在屈膝45°时接受0.98 g、2.52 g以及专业组则在屈膝60°搭配2.52 g时呈现较佳激活水平。结论 BF与VM的激活程度受半蹲屈膝角度影响较大,需依据个体特点来考虑g值与屈膝角度搭配。  相似文献   

15.
电刺激诱发胫骨前肌疲劳过程中诱发肌电图的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揭示肌肉疲劳时神经肌肉系统兴奋性的变化规律。方法:以10名健康男子为对象,采用随意性最大的肌肉收缩(V组)和电刺激诱发肌肉收缩(E组)的两种运动形式,对足关节背屈运动过程中的胫骨前肌疲劳前后表面肌电图(sEMG)和诱发肌电图(eEMG)的变化进行比较分析。结果:(1)V组和E组的sEMG的积分值和平均频率均出现了降低的趋势,而且E组的变化较为明显;(2)E组Mmax在肌力下降之前,就出现了明显低下的现象;(3)V组和E组的H/Mmax在肌肉疲劳发生后均出现了低下现象。结论:肌纤维活动电位的异常、神经肌肉接头部传导不全、脊髓运动神经元兴奋性低下等因素的共同作用,是导致肌肉疲劳发生的重要原因。但由于肌肉收缩方式不同而上述变化并不完全一致。  相似文献   

16.
项蔓 《浙江体育科学》2010,32(2):122-124
通过对浙江师范大学体育学院25名健康大学生30s Wingate无氧功测试,同时用肌电仪记录下肢股四头肌表面肌电(sEMG)信号并对其分析,结果显示:①MPF先缓慢下降,随着疲劳程度的加深呈快速下降趋势;②MF先增大后下降,但是总体呈下降趋势;③MPF在评定动力性肌肉疲劳程度要比MF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利用培养的骨骼肌细胞作为模型,研究收缩运动对肌糖原、AMPK-α2及GLUT4表达的影响。方法:分化5天的C2C12骨骼肌肌管,电刺激(15V,3Hz)60min,120min后随即收样检测,酶联免疫法测肌管中GLUT4蛋白含量,Western blot检测肌管中AMPK-α2蛋白表达,实时荧光定量PCR测定肌管中GLUT4mRNA及AMPK-α2mRNA的表达。结果:1)糖原含量在刺激120min时与对照组相比显著降低(P<0.05),LDH活性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2)电刺激60min时,GLUT4基因表达和蛋白含量增加(P<0.05),刺激120 min时,GLUT4蛋白含量增加显著(P<0.01);3)电刺激引起AMPK-α2mRNA表达增加(P<0.05),AMPK-α2蛋白表达虽有所增加,却无统计意义(P>0.05)。结论:1)15V,3Hz的电刺激强度,可引起培养的C2C12骨骼肌细胞产生收缩运动,建立研究骨骼肌收缩功能变化的细胞模型;2)长时间电刺激可降低C2C12骨骼肌细胞的肌糖原含量,激活AMPK-α2mRNA和GLUT4的表达。  相似文献   

18.
文烨 《中国体育科技》2012,48(4):71-77,89
目的:研究优秀乒乓球运动员和普通在校大学生肘关节拮抗肌活动在等动屈伸过程中的差异。方法:以8名优秀乒乓球运动员和8名普通高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利用Biodex等动测试仪和Noraxon表面肌电仪记录上肢肘关节等动屈伸过程中作为拮抗肌的肱二头肌和肱三头肌的力量特征和表面肌电信号特征。肘关节伸肌和屈肌分别在最大等长收缩、15°/s、30°/s、60°/s、120°/s、180°/s、240°/s条件下进行3次最大等动离心屈伸运动。以标准化的均方根振幅(RMS)和标准化的峰值力矩作为评价指标。结果:对于大学生和优秀乒乓球运动员来说,随着肘关节速度的增加,两组受试者的屈伸肌力矩都呈下降趋势,大学生表现为速度大于60°/s时伸肌力矩大于屈肌力矩(P<0.05),优秀乒乓球运动员表现为伸肌力矩低于屈肌力矩,但没有统计学差别(P>0.05)。大学生和优秀乒乓球运动员都表现为在向心收缩时不同速度下随着主动肌力矩下降,拮抗肌激活水平表现为逐渐增高,且所有线性拟合系数r2>0.7。优秀乒乓球运动员拮抗肌肱三头肌的激活水平(在MVC时:10.1%±5.2%,240°/s时:15.1%±6.6%)要显著低于普通高校大学生(MVC时:29.3%±8.8%,240°/s时:38.0%±15.1%)。而作为拮抗肌的肱二头肌激活水平在普通大学生和优秀乒乓球运动员之间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优秀乒乓球运动员拮抗肌/主动肌肌电活动比要显著低于普通大学生(P<0.05)。结论:与普通大学生相比,优秀乒乓球运动员肘关节拮抗肌肱三头肌的激活水平要更低,这可能是优秀乒乓球运动员对肘关节周围肌肉进行长期训练的结果。而两者拮抗肌肱二头肌激活水平没有统计学差异,其原因可能是由于两者在日常活动中肱二头肌作为拮抗肌经常为了克服地心引力受到同样的刺激造成的。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索在监测由快速点击鼠标引起的指伸肌疲劳方面适用性最优的表面肌电信号分析方法和评定指标;方法:以10名青年志愿者为研究对象,记录受试者90 s快速点击鼠标过程中指伸肌表面肌电信号(sEMG)及点击鼠标频率、受试者主观疲劳感觉.按等时间间隔将sEMG分为若干段并分别计算每段sEMG的RMS、MF、MPF、MDF、MNF和C(n)等指标.从所计算的sEMG指标与点击鼠标持续时间、点击鼠标频率、主观疲劳感觉评分的相关关系及在反映肌肉疲劳的敏感性、一致性、可重复性等方面入手,对各指标在监测快速点击鼠标致指伸肌疲劳的适用性进行评价研究;结果:标准化后的MF、MPF、MDF和MNF与运动持续时间、主观疲劳感觉评分、点击鼠标频率显著相关.在反映疲劳的敏感性方面,MNF最高,MDF次之,之后是MPF、MF、C(n)和RMS.从反映疲劳的指标稳定性看,MNF最高,MPF次之,之后依次为MDF、MF、C(n)和RMS.从指标的可重复性比较结果看,C(n)的稳定性最高,其次分别为MNF、MF、MDF、MPF和RMS;结论:在快速点击鼠标过程中,指伸肌进行低负荷、高频率、小幅度的动态收缩运动,使得从指伸肌表面记录到的sEMG具有非线性和非稳态信号特征的同时,也具有别于肌肉在静态收缩或低频率动态收缩条件下获取sEMG的特征.基于小波包分析计算的MNF指标表现出良好的反映疲劳敏感性、稳定性和可重复性,提示其在评定由快速点击鼠标引起的指伸肌疲劳方面是较好的选择指标.  相似文献   

20.
肌电刺激的优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跃新 《体育科研》2003,24(3):54-54
肌电刺激(EMS)通过利用代谢作用的特点而征募了快肌纤维。在100-120Hz且是3-5s短时冲动和较长的恢复期下,就会发生高频刺激。高频率确保了快肌纤维的募集。由于这种刺激的结果,要么更多的快肌纤维得到发展,要么受到刺激的肌肉群中的慢肌纤维转变为快肌纤维。 在耐力性项目中,慢肌纤维更为理想,可以使用18~19Hz的低频刺激。通过延长刺激时间(到8秒)和缩短恢复期,慢肌纤维的糖原氧化通道得到加强。  ·肌电刺激(EMS)可以在不造成身体和心理疲劳的情况下,增加频率和训练的强度。  ·不会对关节和韧带造成压力,降低了受伤的风险。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