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与治理既是一种“自系统”的本体性存在,也是一种跨界“他系统”的关系性存在,更是一种共生“超系统”的融合性存在,必须在跨界中协同,在跨界协同中融合治理,在融合治理中走向共生发展。融合治理是新时代全球化的历史发展新格局,教育融合治理是教育现代化的题中要义,职业教育融合治理是教育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逻辑,彰显出职业教育社会治理的国家战略。农村职业教育融合治理站位“超系统”境域,遵循“五大行动”逻辑:一是追求“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高度统一;二是协同“五位一体”治理体系;三是共生“上位—同位—本位”逻辑框架;四是创设“三大能力”与“三大体系”融合结构;五是建立“五元联动”协同机制和社会支持系统。农村职业教育融合治理既要彰显“现代性”,更要留住“乡土味”,期望为农村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提供一种技术路线,更期望为更好地引领乡村振兴发挥关键杠杆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当前,农村社会发展缓慢已成为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最大掣肘,农村职业教育则是打破困境的关键一环。农村职业教育与农村社会具有内在耦合性,二者在同一治理场域中共生发展,并呈现进阶性的发展状态。首先,在跨界适应段,表现出“竞争”与“协同”关系;其次,在融合调试段,表现出“博弈”与“耦合”关系;最后,在共生发展段,表现出“外推”与“内生”关系。基于此,建立农村职业教育融合治理与共生发展的“超系统”,能够提升共生发展体系的共生力:一方面,实现农村职业教育“自系统”内生力的效率最大化,充分发挥政治服务、经济发展、文化建设、社会和谐、人力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等教育功能;另一方面,实现农村社会“他系统”融合力的效率最大化,以“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建立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社会支持体系。  相似文献   

3.
乡村振兴为农村职业教育的内涵丰富和功能延展提供了方向;农村职业教育以培养服务“三农”复合型实用人才为教育目标,以一、二、三产融合的职业知识和技能为教育内容,以服务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为教育目的,其为乡村振兴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撑。以共生理论为基础,探索农村职业教育与乡村振兴之间的逻辑关联,通过调研发现,目前农村职业教育存在功能定位模糊、人才培养适配性不足、人才培养质量不高、人才培养体系不全、人才评价标准不明、共生环境保障不力等六大共生发展困境。需要明确农村职业教育定位,整合农村职业教育资源,深化校村合作、产教融合,构建校村命运共同体,实现农村职业教育与乡村振兴同频共振、互相增益、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4.
随着数字技术的强势崛起,职业教育走向数字化转型已成为必然趋势,数字化转型对于职业教育自身发展的重要价值更日益凸显。基于对数字技术的学理认识,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是一种基于数字技术的系统性创新发展过程,包含自我赋能、秩序生成与范式转变的内涵特征,最终指向重塑职业教育健康新生态。据此,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形成以职业教育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为起点、以校企合作一体化的数字化技能培训为进路、以职业教育技术理性牵引外化数字样态为旨归的逻辑框架。为推进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重塑职业教育新生态,应升级“虚实共在”的数字化思维,更新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理念;开展“协同共建”的数字化项目,推进职业教育数字化建设进程;实施“智慧共治”的数字化治理,打造职业教育全域数字生态圈。  相似文献   

5.
交叉学科是基于知识生产模式转型而产生的以复杂性知识生产为逻辑起点,以知识生产、学术组织、制度体系和文化形态四维度协同为逻辑表征的新生学科。交叉学科范式建构应依循“知识—组织—制度—文化”四重逻辑向度,着力推进知识融合创新、组织跨界协同、制度共建共享和文化弥合认同,构建具有跨学科知识体系、超链接学术组织、立体化制度形态和多元化文化共在的学科范式,使交叉学科成为一个多主体参与、多维度协同、多层次交叉、全方位发展的学科共同体。  相似文献   

6.
构建产教融合的多元培养培训格局是深化新时代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根本路径。从自组织视角出发,发现职教师资培养面临组织困境,平衡的“高深学问”组织、开放不足的科层组织以及组织边界的束缚造成职教师资培养偏离实践性、“学术性”“实践性”“职业性”难以统一以及资源难以整合等问题。职业教育的跨界属性要求职教师资培养组织必须树立基于自组织的“系统性”逻辑:培养知识植根于应用的“双师型”教师的目标逻辑、多元共治的治理逻辑及协同开放与相融共生的制度逻辑。  相似文献   

7.
面向党对新时代教育工作提出的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目标和任务,如何整体推动“五育融合”是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需要破解的重要课题。从逻辑特征上看,新时代“五育融合”体现为培养目标的全面发展性、培养内容的均衡嵌入性、培养过程的跨界融合性、培养机制的系统协同性。基于此,应遵循立德铸魂、培智固本、健体强基、尚美培元、以劳立身之间的内在关联,着眼于实现价值引领的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以“教育方针”为依循、以“五育融合”为核心、以“共同行动”为支撑、以“类型特色”为目标,构建新时代职业教育“五育融合”的培养模式;从打造立德树人引领的“五育融合”新体系、构建评价方式优化的“五育融合”新机制、塑造社会共同行动的“五育融合”新生态、形成多元协同育人的“五育融合”新格局、培育学生自我管理的“五育融合”新动能等方面入手设计行动路向。  相似文献   

8.
从共生的视角审析,农村职业教育是乡村振兴发展的重要支撑,乡村振兴为农村职业教育提供存在与发展的空间,二者之间存在一种共生性质的生态关系。然而,在推进农村职业教育与乡村振兴共生发展的过程中,面临农村职业教育在乡村振兴发展中角色的迷失与错位;农村职业教育与乡村振兴发展之间的供需对接脱节;农村职业教育与乡村振兴共生发展的保障环境缺失等生态之殇。为推进农村职业教育与乡村振兴共生发展,应正确定位,回归农村职业教育"为农而教"的价值本体性;立足需求,推进农村职业教育与乡村振兴发展的供需对接;强化于境,营建"软、硬"兼具的共生发展保障环境。  相似文献   

9.
黄崴  李娇 《教育与职业》2023,(12):35-42
人工智能技术促进经济发展新动能、塑造新型产业集群。在智能化背景下,如何加速产业转型升级的人才需求与职业教育人才供给的耦合,是职业教育发展的时代使命。我国职业教育技术技能型人才供给政策的价值目标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工具主义取向到当前的跨界融合价值取向,经历了漫长的探索与调适。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尚存在主体自适应性匮乏、主体单向聚集、信息流失序、共生性弱化等多重困境。基于复杂适应系统解释框架,可从四个层面重塑跨界融合型人才的培育路径:主体自适应方面加强系统外界跨界融合,主体聚集性层面形成学校、企业和政府三者互动机制,信息流层面加强系统内部知识域与技能域、专业群与产业链及师资建设跨界融合,共生性层面建构“智能技术→教育→产业→区域经济”的有机循环交互机制。  相似文献   

10.
高职产教融合共生体构建是产教深度融合的内在要求,也是提升职业教育适应性的重中之重。当前高职产教融合过程中存在的共生单元协同差、共生模式不理想、共生环境待改善等困境,阻碍了产教融合共生体的构建。区块链作为信息化发展的新技术,为高职产教融合共生体构建提供了新工具。为充分挖掘区块链的技术优势,可以共生理论为研究视角,以共生单元、共生模式和共生环境为落脚点,以区块链赋能高职产教融合共生体构建的困境解决为逻辑遵循,挖掘区块链赋能的技术适切性及策略。  相似文献   

11.
产业学院作为高职教育与产业深度融合的组合体,不仅具有鲜明的“跨界”属性,而且具有鲜明的“共生”特征。用“共生理论”分析产业学院的建设和发展,存在“共生单元”能量不足,“共生模式”不够完善,“共生环境”不够优化等问题。直面问题,需要构建利益共同体,促进共生单元融合;需要构建治理共同体,形成共生一体模式;需要构建环境共同体,营造正向共生环境,以推动高职产业学院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2.
党的二十大报告对“三位一体”协同发展,既强劲支撑中国式现代化伟业建设作出了系统性阐述与战略性部署,也为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三位一体”引领下中国式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系统逻辑是高等教育具有自成系统与互成系统的双重属性,依赖并支撑“三位一体”协同演变。新时代推进中国式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多元融合行动路向是科学全面把握高等教育之于“三位一体”复杂系统的逻辑关系和多元适应性主体涌现出的复杂行为,以坚持系统认知、以人为本、功能耦合、内外融合为行动准则,奋力推进中国式高等教育现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13.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教育协同发展行动计划》的编制和颁布,为成渝双城经济圈学前教育协同发展提供了顶层设计与政策支持。学前教育人才培养牵涉多方要素的整合,与共生理论中强调要素间的紧密联系相吻合。针对成渝地区学前教育事业发展各自为政,尚未形成人才协同培养的情况,以共生理论为逻辑起点,从共生单元、共生环境、共生模式三方面构建区域学前教育人才培养的共生系统,基于共生理论分析成渝双城经济圈学前教育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成渝地区学前教育人才培养的推进路径,为推动成渝双城经济圈学前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合力培养两地学前教育专业人才提供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14.
随着国家城乡融合和农村三产联动战略的实施,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已不仅是涉农职业院校的任务,也成为所有职业院校的使命。职业教育与乡村振兴的联系虽日益加强,但职业教育难与乡村振兴有效融合,服务乡村振兴的贡献度较低,其根源在于共生环境营造不足、共生模式演化不强、共生单元联动割裂。因此,需贯通国家战略与产业结构,营造共生环境;互通校地比较优势,优化共生模式;协同推进产教深度融合,联动共生单元,使双方充分共享协同共生的溢出效应,满足乡村振兴全面需要和自身社会服务能力提升。  相似文献   

15.
如何推进高校与城市融合发展,促进高校动能转化是高质量发展背景下值得深思的问题。为了揭示高校与城市的复杂关系,通过剖析二者的互动逻辑与融合机理,结合城市融合发展中存在的管理体制“各自为政”、效益错位“各取所需”、取才标准不尽一致、产教融合层次浅表等问题,分别从健全组织体制、统一效益目标、人才供需对接、产教深度融合四个方面出发,探索了协同共生视域下高校与城市融合发展的可行路径,以期为二者互惠共生建言献策。  相似文献   

16.
教师教育高质量发展是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题中之义。新时代教师教育的高质量发展要以培养“教育家型教师”为发展目标,以“协同联动”为发展战略,以“全面发展”为发展旨归,体现目标特色化、内容实践化、过程一体化、评价综合化等基本特征。从价值逻辑角度,“立德树人”的价值基点“、以师为本”的价值规范“、融合共生”的价值选择“、和谐发展”的价值旨归是新时代教师教育的高质量发展的价值旨趣。从战略的角度看,实现新时代教师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应确立全面系统的发展目标,健全教师教育体系,推进多元主体协同合作以及塑造良好师德师风。  相似文献   

17.
远程教育与职业教育的融合具有其合法性,但学界对两者关系的认识仍然无法摆脱传统中心论的倾向,难以转向共生论的研究范式.目前两者的融合处于"嫁接"融合的浅层次阶段,导致该现象的原因主要是对两者融合关系的认识存在误区、各主体间缺乏理解沟通、合作深度较低.两者的融合共生发展,应以平等互惠为前提、以人才培养为核心驱动、以法律为保障,需要建立科学合理的质量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18.
共生的教育环境——信息社会中学校教育技术的运用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学校中的教育技术以“优化”思想为核心,体现的是一种“精炼”范式,信息社会中的学校教育技术在后现代思潮的影响下将由“精炼”范式转变为“共生”范式。“共生”的内涵主要包括三个层面:1.技术性共生:虚拟与现实的共生;2.社会性共生:人与媒体的共生;3.文化性共生:多元信息的共生。实现共生的策略是“和而不同”,在具体操作的层面则必须依赖两种措施,其一在观念上必须培养社会成员的一种“尊重”意识,其二在技术层面上必须以“维护”取代“开发”成为首要的任务。  相似文献   

19.
职业教育作为与经济社会联系最为紧密的类型教育,能够依靠其教育性、经济性、职业性等基本属性散发教育能量,赋能乡村社会发展。在共生视域下,农村职业教育的能量供给与乡村振兴的现实需求之间仍旧存在矛盾:共生单元价值取向对立,农村职业教育陷入角色冲突;多元主体之间的质参量非兼容,共生模式失范;物质与生态双重共生环境缺失,农村职业教育人才成长土壤贫瘠。对此,提出共生视域下农村职业教育赋能乡村振兴的实践进路:统筹共生单元的价值取向,厘清农村职业教育的角色定位;提升多元主体之间的质参量兼容度,优化共生模式;营造优良共生环境,培育农村职业教育人才成长土壤。  相似文献   

20.
丛倩  黄华 《职教论坛》2021,(1):151-157
从共生理论视角审视院校与对外投资企业产教融合校企协同“走出去”这一现象,判定存在共生关系,描述各项共生要素,基于数据定量分析共生度与共生系数,梳理六类实践探讨共生行为与组织模式,归纳出“总体正向发展,各方参与不均衡;形式多样程度各异,各方获利不对称;环境变化应对不一,调整中不断进化”等共生特点,提出了产教融合校企协同“走出去”的三个共生发展趋向。“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和扩大教育对外开放的指引,推动教育与产业深度融合迎来新增长点,应充分发挥“协同”优势,趋向最优进化方向“对称互惠”和最高发展程度“一体化”,把握关键机遇在产教融合中实现共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