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敦煌石窟论稿》,贺世哲著,敦煌研究院编“敦煌研究文集”系列之一。本书收集了作者历年来从事敦煌石窟研究的主要文章共计20篇。主要包括有敦煌莫高窟石窟与禅观,敦煌莫高窟隋代石窟与双弘定慧,对莫高窟第285窟系列研究,对敦煌壁画中的法华经变、维摩诘经变、涅槃经变研究,对莫高窟第254窟难陀出家图、第290窟佛传画、第420窟窟顶部分壁画等的研究,也有关于十六国北朝石窟千佛图像、三世佛与三佛造像、十方佛造像,以及莫高窟释迦、弥勒、阿弥陀的三佛造像等研究,另包括从供养人题记看莫高窟部分洞窟的营建年代等论文。书后附有“贺世哲论…  相似文献   

2.
简讯     
敦煌石窟具有世界性的文化价值,内容十分丰富。敦煌研究院的专家学者多年来对敦煌石窟进行了全面深入地研究,基本考证清楚了石窟壁画的内容,多年来分作22个专题进行研究,取得了石窟考古研究的丰硕成果。这些专题是:敦煌建筑、敦煌彩塑、敦煌图案、敦煌显教佛像、敦煌密教佛像、敦煌佛传故事、敦  相似文献   

3.
佛传故事图像是佛教美术史上最普及化的题材,而随着佛教的流布,两千年来亚洲南北各地,均留有不同选题与风格的佛传。其中敦煌莫高窟第76窟八塔变佛传图像为宋代的作品,却与传统汉式的佛传风格大异其趣。本文首先叙述佛传在印度、中土的起源流传和印度与中土八相成道图像遗例在选题与风格的差距。其次讨论莫高窟第76窟八塔变佛传的选题与风格,从而追溯此图像所蕴含的印度笈多、波罗风格以及吐蕃、中土的成分。  相似文献   

4.
一佛五十菩萨和菩萨装佛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唐贞观至开元初,龙门石窟、敦煌石窟以及四川地区石窟中,出现了一佛五十菩萨和菩萨装佛之类的造像。开元以至明清,菩萨装佛造像以石刻、壁画、画卷等形式,继续出现在四川、敦煌、大理、西藏等地。龙门石窟与四川地区石窟在武周时造像多,内容与形式丰富多采,从中似可探索图像传播和演变的线索。  相似文献   

5.
千佛在敦煌早期石窟的各类题材所占壁面比例中居于首位,是敦煌早期石窟艺术中十分兴盛的题材。莫高窟第428窟四壁上层保存了敦煌石窟中最多的影塑千佛,有1485身,它们按照一定的排列组合方式精心制作而成。该影塑千佛与西壁五塔图中央大塔上层的白衣佛构成三世三千佛,其在第428窟中的造作与北朝时期僧尼坐禅观像和僧俗信众礼拜供养三世三千佛的活动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6.
娱乐太子图     
正新疆克孜尔石窟,是中国已知最早的石窟,有236个洞窟,绘有壁画的洞窟有70余个,现在完整的画面虽已所剩不多,却仍具有很高的艺术研究价值。石窟中,壁画构图巧妙,形象丰富多彩,艺术手法洗练,色彩单纯明快,人物形象异域情调颇浓,人物以全裸和半裸者居多,与敦煌及内地的石窟中的壁画迥然不同。在克孜尔76、99、110、118号石窟中,都绘有佛传故事《娱乐太子图》壁画。释迦牟尼出家前,身为印度  相似文献   

7.
敦煌石窟中的华盖图像,与须弥座、伎乐飞天、菩提神树、摩尼宝珠、忍冬纹等图文意象衬托着仙佛的神威,庄严着佛国乐土的大千世界。隋代时期的华盖图像,无论是内在的构成关系,还是外在的造型特征、装饰纹样、色彩等,都是极有艺术的张力,反映了这一时期的时代特征。  相似文献   

8.
敦煌藏经洞出土的遗画是敦煌艺术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石窟壁画有许多相同之处,但也有其独特之处.本文试图从供养人社会构成、供养人像的位置和排列组合、供养人题记和发愿文、供养人供奉的主尊等几个方面进行考察,以期对敦煌藏经洞出土遗画中的供养人图像获得一个基本的认识.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莫高窟第61窟《佛传·涅槃图》作了图像解读,并从敦煌藏经洞出土文献中发现一件莫高窟第61窟《佛传·涅槃图》榜题底稿抄件,即S.4270V《涅槃经变榜题底稿抄件》。本文最后对莫高窟第61窟《佛传·涅槃图》与莫高窟第148窟《涅槃经变》的渊源关系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10.
龟兹石窟中存在一种特殊的佛传壁画,图像以"佛陀为比丘说法"为中心,人物旁边绘制一只卧牛和一张兽皮。经过图像分析及文献比对,笔者认为相关图像可对应戒律故事"杀犊取皮"。  相似文献   

11.
梁晓鹏著《敦煌莫高窟千佛图像研究》,已于2006年12月由民族出版社出版发行。《敦煌莫高窟千佛图像研究》全书共分六章。第一章:序论;第二章:前期研究综述;第三章:千佛图像;第四章:千佛图像的图像学分析:第五章:千佛图像的语言学分析;第六章:余论。该书对敦煌莫高窟千佛图像进行定义和分类,并从图像学和语言学的角度分析了千佛图像的结构和特点,探讨了千佛图像的地位和功能,指出千佛图像作为一种符号有更深入研究的必要。  相似文献   

12.
本文主要对敦煌北朝一隋时期洞窟中释迦、多宝二佛并坐像的基本表现形式和艺术特点作了较系统的介绍,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二佛并坐图像与出自其它经典题材组合起来,共同表现法华思想几种主要的组合形式.  相似文献   

13.
王芳 《家教指南》2016,(6):58-70
敦煌地区的莫高窟和榆林窟盛唐至五代洞窟壁画,以及藏经洞出土绢画、版画、纸本画中,出现一些携抱童子的男性图像。通过比较犍陀罗、龟兹相关图像,认为这种特异图像为旷野鬼夜叉。继而检阅有关佛教文献,得知原本啖食童子的旷野鬼夜叉,被释迦佛降伏后皈依佛教。敦煌地区的旷野鬼夜叉图像表明,在当地夜叉已转变成庇护童子的善神。敦煌旷野鬼夜叉图像是在西域龟兹、于阗等地佛教文化影响下产生的,在敦煌发展过程中又形成鲜明的地域特征。  相似文献   

14.
本文对甘肃中东部地区早期石窟中的经变画和佛传故事、佛本生故事、因缘故事画等进行了比较全面的考察。  相似文献   

15.
周杨 《家教指南》2020,(4):64-73
琵琶是中国中古时期的重要乐器,但是其形制演变与时空传播长期存在杂乱混淆。隋唐时期是中国古代琵琶发展的关键阶段,对于考察琵琶发展和传播的源流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佛教石窟寺中的琵琶图像为中心,利用考古类型学方法,系统梳理敦煌莫高窟和新疆地区石窟寺中所见琵琶图像的发展演变;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指出一件乐器的变化背后往往蕴含着文化的交融,展现着时代的开放。  相似文献   

16.
巩义石窟寺是北魏皇室开凿的一座石窟,是我国历史上极为重要的石窟之一,它的开凿仅在龙门石窟之后,其形制也与龙门石窟有很大相似之处。当时,孝文帝创建了寺院,宣武帝时开始凿石为窟,刻佛千万像,后来的东西魏、唐、宋时以陆续在这里刻了一些小龛,从而形成了巩义石窟寺。在石窟寺中存有许多精美的浮雕,如帝后礼佛图等,但其石窟中的飞天形象,却更具魅力。飞天在我国佛教图像中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从它的源起,传播到广泛流行,都是在特定的历史文化环境和传统思想、传统审美下演进的。本文将联系巩义石窟寺中的飞天形象,来阐释"飞天"这一形象在中国的传播及发展,以及对于佛教及佛教美术所产生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殷光明著《敦煌壁画艺术与疑伪经》,已于2006年12月由民族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敦煌壁画艺术中与疑伪经相关的图像及资料进行了梳理和综合研究:一、导论;二、敦煌的疑伪经与图像;三、敦煌壁画艺术与传统神话题材;四、佛道相激;五、佛儒相融;六、佛教与王道政治;七、敦煌石窟中的地狱图像与冥报思想。  相似文献   

18.
应重视敦煌石窟艺术教学中敦煌佛的知识白银市教科所武承明在中学历史文化史教学中,特别是敦煌石窟艺术教学中,我们必然会遇到壁画或彩塑中的诸多佛、千佛、飞天和菩萨等佛类形像,一般讲述中对佛像的雕凿时间、形成过程及每个洞窟,特别是那些特窟的佛像凝聚的历史内涵...  相似文献   

19.
敦煌石窟是当今世界上保存最完好的佛教艺术宝库。如仅从石窟数量来说:它比不过阿富汗巴米羊石窟。据日本和法国的考古学家调查,巴米羊拥有700多个洞窟,但绝大多数仅存空洞,著名的东大佛、西大佛,也存战争年代遭到破坏,头面俱无,残破不堪,壁画也所剩无几。龟兹壁画和敦煌壁画,直接间接都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如果探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敦煌北朝石窟中四个表现"二佛并坐"题材的洞窟为主,系统考察了这一时期敦煌《法华语》艺术的表现形式及其所反映的信仰思想及背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