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先行行为之保证人地位在不纯正不作为犯的保证人地位中极其重要,直接影响不纯正不作为犯的认定,由此具备很强的实务意义,但应作出以下限定:一方面,先行行为若无故意或过失,不能形成保证人地位;另一方面,先行行为若不能通过客观归责的检验,不能形成保证人地位。在宋福祥故意杀人案中,宋福祥与其妻的争吵,无故意或过失,也不能通过客观归责的检验,故不具备保证人地位。  相似文献   

2.
过失犯的判断容易出现主观优先于客观的情况,对于过失实行行为的存在也颇有争议,目前肯定说占据优势。承认过失实行行为的相对独立性,明确其与故意实行行为的差异,有助于明晰过失犯成立标准,还能保护国民预测可能性。对于过失行为的认定,应以结果出现为前提,以行为主义为原则,在形式上违反注意义务,实质上具有法所不允许的危险,借助信赖原则和规范保护目的,进一步细化不法的认定标准,限制过失犯罪的处罚范围。  相似文献   

3.
结果加重犯是由于发生了法律上规定的更为严重的结果,而使得其刑事犯罪更为严重的犯罪行为及其形态,它一般由基本犯罪与加重结果两部分构成。所以,结果加重犯主观罪过的判定可具体化为基本犯罪故意之判定和加重结果过失之判定两部分。结果加重犯之基本犯故意的判定,其关键是判定行为人对犯罪行为本身的故意性,但行为人对基本犯罪加重结果是否认识不影响结果加重犯的成立,但影响其司法量刑;加重结果过失之认定可转化为对行为人预见能力之判定,为防范司法判断的肆意性,并最大限度确保个案审判之公正,对行为人预见能力之判定,我国宜采用主观标准说。另外,基于结果加重犯的固有缺陷,该种刑罚之法律适用应该得到限制,本文提出的判定结果加重犯之主观罪过方式正合此旨。然从本质上说,肯定结果加重犯的法益价值与限制其法律适用之范围,乃注重预防之刑事政策与强调归责之责任主义间相互较量之结果。于是,在当今立法下,对结果加重犯主观罪过认定之研究将呈现更为精细与更重实证之学术倾向。  相似文献   

4.
危险接受作为过失犯的违法阻却事由,如何类型化影响着行为人的出罪与入刑。既有的以故意犯中的行为支配要素为标准的方案存在着理论的根基不当与事实缺省问题,有必要从危险接受理论的“本土资源”出发,考察被害人与行为人之间是否结成了危险接受共同体,过失结果的归责在共同体层面得到消解,阻却对共同体内部的个人归责;反之,若被害人独自接受危险。过失结果的出现意味着行为人没有正确掌控风险,违背了被害人反对结果发生的信赖,应当承担过失责任。  相似文献   

5.
追究食品安全监管刑事责任重在保护公共安全,区别于重在保护职务的渎职罪责任。应借鉴监督过失理论,以危惧感说认定监督人过失;应根据客观归责论,结合《食品安全法》判断监督过失行为;根据法人实在说,我国监管刑事责任主体应为行政监管人员;不能以中断论将监督客体限制为被监督人的过失行为。监督人罪名与被监督人罪名无关,监管刑事责任与渎职罪责任是想象竞合关系。一般应按过失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追究食品监管刑事责任。  相似文献   

6.
监督过失是处于监督管理地位的人违反监督、管理义务,对其应当防止的危害结果因疏忽大意或者因过于自信没有防止的心理态度.监督过失在主观上须预见到被监督者的过失行为,客观上须违反监督管理义务,正确认定监督过失,对惩治、预防职务犯罪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吴柯 《华章》2013,(23)
作为医疗损害责任的构成要件之一,医疗过失的认定非常重要。厘清医疗过失的本质是正确认定医疗过失的基础。但和侵权法理论中对过失究竟是一种主观心理状态还是客观行为本身存在争议的情况相同,学界对于医疗过失的本质也存在一定争议。本文主要从医疗过失的本质、可归责性和内容三个方面对医疗过失展开讨论,期望能对侵权责任法中医疗过失理论的完善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8.
引入监督过失理论有助于解决存在“多层过失”的空难案件。相对于有扩大处罚范围之嫌的危惧感说,在被允许的危险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过失论更适合作为其法理基础。相比于以刑事政策性为特征的偶然因果关系说和有过度自成体系之嫌的客观归责论而言,以相当性作为原因力支撑的相当因果关系说更值得作为解决实务中处理监督过失案件因果关系认定混乱问题的出路。  相似文献   

9.
大陆法系刑法理论的结果犯是指构成要件中规定了构成要件行为和结果的犯罪,与犯罪停止形态没有直接关联,立法规定结果犯体现了结果无价值的倾向;我国刑法理论的结果犯是指结果发生为犯罪成立标志的犯罪,是犯罪成立意义上的犯罪类型。结果犯的结果,有的根据法规范特征可以得到简明判断,有的需要进行实质的犯罪论解释。结果犯作为行为犯相对应的犯罪类型,只有犯罪成立与否的问题,不存在犯罪未完成形态之分。  相似文献   

10.
违法性认识错误,是刑事司法实践中客观存在的情形,直接影响主观罪过的成立与否、成立形态,并最终影响行为人刑事责任的承担。理论界对这一问题的争论主要集中在违法性认识错误与犯罪故意的关系上,对违法性认识错误与过失的关系研究相对缺少。违法性认识是轻信过失的必备要素之一,违法性认识错误阻却轻信过失的成立;违法性认识不是疏忽过失的构成要素,违法性认识错误不阻却疏忽过失的成立。在违法性认识错误的情况下,只可能存在疏忽过失一种罪过形式。  相似文献   

11.
监督过失是对被监督者过失行为注意义务的违反.监督过失中的注意义务违反存在两种表现形式:作为犯罪和不作为犯罪.监督过失主观上只能限于能够预见到被监督人的过失行为,不能扩展到对危害结果的预见.监督过失,存在监督者的过失和被监督者的过失,监督者与被监督者注意义务内容的不同决定了他们并没有形成一定的注意义务共同体.  相似文献   

12.
过失危险犯是否成立在理论上尚存争议,但过失危险行为在实践中客观存在并不容忽视。本文主要就确立过失危险犯的必要性、确立过失危险犯的理论论证、确立的条件及其适用原则等提出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13.
较之于结果加重犯,加重构成犯有其独立的犯罪构成,其主观罪过要求具有重大过失。将间接故意和过于自信的过失合并为重大过失引入加重构成犯的罪过形式中,并排除疏忽大意过失构成加重构成犯的可能,有利于实现罪刑相当,限制加重构成犯的适用。  相似文献   

14.
不作为犯理论中,由于不真正不作为因果归责的研究过于夺目,真正不作为理论并没有得到过多关注。甚至立法和司法上对真正不作为产生了结果犯的误读,从而引发学理解释和司法适用上的不畅。应当申明真正不作为并非结果犯,无需进行结果归责。对于真正不作为,可适用义务犯理论,表明其谴责重点在于违背一般的积极作为义务,并区别于不真正不作为的防止结果发生义务。真正不作为犯条文中的具体结果是客观处罚条件。  相似文献   

15.
刑法因果关系理论是渎职侵权职务犯罪因果关系理论的基础,其对如何认定玩忽职守罪因果关系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玩忽职守罪因果关系的认定模式受刑法因果关系理论影响,也分为几种模式:必然、偶然因果关系认定模式,相当性理论认定模式,近因说理论认定模式,监督过失理论认定模式,客观归责理论认定模式。通过研究,本文对玩忽职守罪因果关系提出了一些新的认识,认为认定玩忽职守罪因果关系不宜将因果关系与偶然性、必然性的关系相混淆,客观归责理论相对其他模式而言更为合理,因而认为我国玩忽职守罪因果关系的认定应当采取这一模式。  相似文献   

16.
谢晖 《襄樊学院学报》2012,33(10):58-61
引入监督过失理论可以解决食品安全监管渎职犯罪中监督过失责任认定的法学理论根据问题,从而有助于规范对食品安全监管渎职犯罪中监督者过失责任的认定,食品安全监管渎职犯罪中监督过失的成立须同时具备存在现实的监督关系、未履行注意义务和存在因果关系三项条件。在认定食品安全监管渎职犯罪中的监督过失责任时坚持信赖原则可以避免不当扩大处罚范围。  相似文献   

17.
作为承认过失犯实行行为的新过失论的基础的行为无价值论不可取,所以对过失犯违法性的判断要回到法益侵害或侵害的危险上来.以结果回避义务为核心来探讨过失犯,就把过失犯理解成了不作为犯.将违反规章制度的行为看作是过失犯的实行行为必然导致过失犯成为了违反行政取缔法规行为的结果加重犯.承认过失犯有实行行为违背了因果规律.过失犯没有独立的行为,过失行为是伴随结果发生后,从目的行为中抽象出来的一种依附行为,过失犯也就是伴随结果发生后对目的行为的一种评价.  相似文献   

18.
过失侵权指一个人没有在法律所规定的以保护其他人免受不合理的伤害危险的法律义务范围内的行为,对其责任的认定取决于谨慎义务存在与否,客观过失理论是大陆法系的主流。在我国侵权法过失责任的构建中,应当摒弃现有的主观过失概念及判断标准,确立客观过失及判断标准。  相似文献   

19.
共同危险行为是广义共同侵权行为的重要类型。本文认为:共同危险行为采用严格责任和过错责任相结合的归责原则。其客观构成要件不应强调数行为时空上的“同一性”,而应考虑其“时空关联性”,以其是否具有造成同一损害的危险性与可能性为认定标准;从主观构成要件而言在共同危险行为中,行为人的过错大多是过失状态,且肯定过失内容是相同的;在免责事由上,应允许行为人通过证明自己的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而免责。  相似文献   

20.
客观归责理论是解决结果归属的重要理论,其在过失犯中应用居多。客观归责的两个步骤,首先是在结果和法所不允许的风险之间存在因果关系,其次是在这一因果流程未被阻断或改变的前提下,损害结果在规范目的的范围内,满足这两个条件的行为人才具有责任。客观归责理论所确立的归责流程致力于限制责任范围,将那些没有刑法规范意义的因果流程从责任范围内剔除出去,旨在通过一系列规则体系限制人们因自己的行为招致的外部风险承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