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梁启超对中国传统史学的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新史学的奠基人,梁启超对中国传统史学的认识至今仍有研究的价值,它不仅是史学理论问题,还反映了一个世纪以来人们对中西文化的思考与探求。 一 梁启超早年以激烈批判传统史学闻名,其代表作是1902年发表的《新史学》,他把旧史学的问题归纳为四弊二病三恶果,认为中国史学之所以不能象近代西方史学那样成为“国民之明镜,爱国心之源泉”,推  相似文献   

2.
梁启超《新史学》共六部分,依次为“中国之旧史”“史学之界说”“历史与人种之关系”“论正统”“论书法”“论纪年”,而对“中国之旧史”的批判是“新史学”论纲的突出部分。梁启超认为,“中国之旧史”有“四弊”:一是“知有朝廷而不知有国家”,二是“知有个人而不知有群体”,三是“知有陈迹而不知有今务”,四是“知有事实而不知有理想”。  相似文献   

3.
和明末清初的教育家颜元一样,梁启超把矛头指向了八股取士的科举制度,认为八股取士制度已然成为中国教育发展的一大障碍,成为禁锢中国人智慧的一大枷锁,但不同的是,梁启超不仅撰文“炮轰”八股取士的科举制度,更是明确提出了他的改革设想。教育其实是一种“收效纯在将来”的长远事业,是不可急功近利的,而教育的一个最为重要的功能就是能够“制造国民”,通过“制造国民”来改造国家。梁启超不仅具有高超的教学、演讲才能,也具有高尚的人格魅力和敬业精神,他也因此在当时的青年学子中极具影响力,他的学说也深深影响了一代人。  相似文献   

4.
老子在《道德经》中说:“我有三宝,持而保(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这“三宝”不仅是这位古代圣贤“道”和“德”的集中体现,也是他修身养性的箴言。  相似文献   

5.
李怡 《读写月报》2022,(1):28-30
<正>《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的作者是梁实秋先生。他通过记述梁任公(梁启超)的一次演讲,表达了对老师的敬仰、赞美之情。敬仰、赞美老师的什么呢?文章的结尾说:“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学者,求之当世能有几人?于是我想起了从前的一段经历,笔而记之。”可见,文章集中赞美的,就是梁启超先生的“有学问,有文采”和“有热心肠”。这一段可以说是文章的点睛之笔,只是细心的读者读来或许会有疑惑:“有学问”“有文采”好理解,在文章中也体现得非常明显;但是,“有热心肠”该作何解呢?  相似文献   

6.
所谓新语文教育 (简称“新语文” ),是秉承五四新文化精神的教育,是建筑在“语言即人、即存在”的哲学观上的,以“说真实的个性的话”为价值论,以“用语言立人的精神”为语文教育终极目的和本体论,以“举三反一”为语文教育的总体操作论的语文教育观。套用梁启超先生的话来说就是——欲新一国之国民,必新国民之精神,欲新国民之精神,必新国民之语言。   新语文教育的背景与它的新质   新语文的提出,不是标新立异,不是趋时赶潮,是中国语文教育历史发展的自然产物,是近 20年中国语文教育改革水到渠成的结果。新语文,是我尝试…  相似文献   

7.
《少年中国说》和“戊戌变法”,是一般人知道梁启超其人的材料。读过这有限的材料,大约只能得到这样一个普通的印象:这是一个有智有识的热血男儿。如此浮在表层的解读,对于梁启超而言是不公平的,对于提升国民的认知素养而言也是一种遗憾。先前因一己之好,我常于枕边阅读唐宋词。一日偶获一篇《饮冰室评词》,当读到梁启超评稼轩《摸鱼儿》诸阕时,不禁亦生出“回肠荡气”之感,只恨余生也晚。如今一册《梁启超传》在手,细细读来,更让我看见了任公的栩栩风采。选录些为一般人所鲜知的细节评之,可供文史老师参考。受家庭熏陶,幼年露才俊梁启超,字…  相似文献   

8.
和明末清初的教育家颜元一样,梁启超把矛头指向了八股取士的科举制度,认为八股取士制度已然成为中国教育发展的一大障碍,成为禁锢中国人智慧的一大枷锁,但不同的是,梁启超不仅撰“炮轰”八股取士的科举制度,更是明确提出了他的改革设想。 教育其实是一种“收效纯在将来”的长远事业,是不可急功近利的,而教育的一个最为重要的功能就是能够“制造国民”,通过“制造国民”来改造国家。 梁启超不仅具有高超的教学、演讲才能,也具有高尚的人格魅力和敬业精神,他也因此在当时的青年学子中极具影响力,他的学说也深深影响了一代人。[编按]  相似文献   

9.
梁启超民族国家思想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梁启超民族国家思想的形成有两条清晰的脉络:一是从天下到国家,二是从“泛黄种人主义”到“大民族主义”。其主要内涵为主权、国民和国家至上三个方面,虽然其中蕴含着难以克服的矛盾,但梁启超“大民族主义”思想的提出及对近代国家构建方式的探索,使其民族国家思想朝本土化方向演进,对当时及世后有重要的影响和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一曰知有朝廷而不知有国家;二曰知有个人而不知有群众;三曰知有陈迹而不知有今务;四曰知有事实不知有理想。” ——引自高中《中国近代现代史》(下),第八章第三节 转引自梁启超:《新史学》,1902年  相似文献   

11.
“段位”,表示围棋手的等级,现在普遍采用“九段制”。你可知道围棋的“九段制”是怎么来的吗? 围棋起源于我国,历史悠久。随着围棋的发展,必然要有一个评定技艺高低的方法。《汉书·古今人物表》把古今人物分为九等。古代官职也分九个等级,从魏晋开始,立九品之制,从一品至九品,历代王朝沿袭不废。 在我国古代,围棋棋手的等级称之为“棋品”。因受人品、官品、书品“九品制”的影响,故棋品也设“九品制”。“九品”的名称,最早见于北宋张拟著的《棋经·品格篇》:“夫围棋之品有九,一曰入神,二曰坐照,三曰具体,四曰通幽,五…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近代史上,梁启超是一重要人物,尤以其“善变”著称。在戊戍变法后的三十余年里,其政治思想历经几次重大变化:时而改良、时而开明专制、时而又是君主立宪,令人眼花瞭乱。正因如此,其师康有为批评他“流质易变”,孙中山更是以“一人持二说,首鼠两端”斥之。思想界对梁启超的评价也有分歧。本文在于探讨梁启超变化之过程,善变之原因,从而挖掘其思想纵深之症结,这对于我们面对复杂莫测的政治气候,如何把握自己,坚持正确方面将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13.
安全之国     
“安全之国”,顾名思义,这个国家最崇尚的就是“安全第一”!国王更是制定了一系列的规章制度,来保障自己与国民的安全。 这天,邻国发来一张邀请函,说要举办一个游泳比赛,请“安全之国”也派选手参加。“安全之国”的国王接到这张邀请函,立刻把眉头皱了起来:  相似文献   

14.
讳输棋     
《中学生阅读(初中版)》2014,(4):F0002-F0002
有自负棋名者,与人角,连负三局。他日人问之曰:“前日与某人较棋几局?”曰:“三局。”又问:“胜负如何?”曰:“第一局我不曾赢,第二局他不曾输,第三局我要和,他不肯罢了。”  相似文献   

15.
李晓华 《语文学习》2023,(11):22-24
<正>师:这篇文章是一百多年前梁启超先生面对上海中华职业学校学生所作的演讲,具有很强的现场感和针对性。此时此刻,假如你就是梁启超,台下就是上海中华职业学校的学生,你会怎样呈现这篇演讲词呢?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演讲现场,开展一次“假如我是梁启超”的模拟演讲吧!  相似文献   

16.
刘恋 《福建教育》2023,(14):11-13
<正>某权威网站的一项调查显示,72.7%的人认为“人们注重现实利益,功利化阅读明显”;56.7%的人认为“人们偏重书籍的实用性”;28.7%的人认为“无暇阅读陶冶情操的书”。这反映了当下国人阅读的功利性、实用性现状。但即便是这样的阅读现状,我们也仍然要追问:阅读趣味真的失去意义了吗?我们怎样才能拥有真正的阅读趣味呢?梁启超先生讲过“学问之趣味”的四个方面:一是“无所为”,就是不把读书治学看作某种手段,本身就是目的;二是“不息”,就是上瘾,读书治学几乎成为一种本能;三是“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7.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是梁实秋先生回忆自己在清华大学做学生时,听到的梁启超先生的一次演讲。文章不长,回忆了梁启超先生演讲的一系列片段。但是教学时不能浅尝辄止.因为这是一篇似浅实深的文章,有很强的张力,我们应该引导学生深刻理解梁启超先生的精神风貌。对于梁启超先生,作者最后说“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学者,求之当世能有几人?”这句话是理解梁启超先生的一把钥匙.特别是“热心肠”一词,需要师生大费周折地挖掘、品味,而文章的魅力和张力就在此过程中得以显现。  相似文献   

18.
从前有三个胸无点墨的考生,写了三篇狗屁不通的应试文章,主考官阅卷后大为光火,提起朱笔分别写上三句批语:其一曰“放狗屁!”其二曰“狗放屁!”其三曰“放屁狗!”这三个浑小子看了莫名其妙,竟然为三篇文章的等第争个面红耳赤。一位书生从旁经过,得知此事,便为之排了名次:批语为“放狗屁”的排第一,批语为“狗放屁”的排第二,批语为“放屁狗”的排第三。这三个小子听了还是不知所以,硬要书生讲个明白。书生解释道:“放狗屁”表明作者是人,不是狗,故列第一。“狗放屁”则表明作者不是人而是狗,虽则有时放屁,但还有守门看家  相似文献   

19.
本刚 《山东教育》2005,(21):120-120
《少年中国说》和“戊戌变法”,是一般人知道梁启超其人的材料。读过这有限的材料,大约只能得到这样一个普通的印象:这是一个有智有识的热血男儿。如此浮在表层的解读,对于梁启超而言是不公平的,对于提升国民的认知素养而言也是一种遗憾。  相似文献   

20.
20年代的梁启超,主要从事学术研究和教育工作,在王国维和蔡元培倡导美育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美育主张。他论及美育使用的是“情感教育”或“情育”,他认为“美是人类生活一要素”,“天下最神圣的莫过于情感”。梁启超指出:“情感教育最大的利器,就是艺术:音乐、美术、文学这三件法宝。”并认为有两种人能承担这一“情感教育”工作:一是艺术家,一是从事情感教育的教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