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黑水城文献中有一些关于元代官员解由方面珍贵记载,这些文书对于研究元代官员解由体式、人事与选官制度与过程等有着重要的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2.
杜立晖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4):1-8
黑水城F116:W555文书应命名为“元至正十一年(1351年)二月十八日钱粮房呈亦集乃路总管府考较屯田千户所钱粮事”,依据该文书和同组文书以及传世文献资料,元代钱粮考较开始时间为岁终,完成于第二年上半年;其程序是先认定需办钱粮总数,再下达公文要求委官提调,后在行省展开并逐级上报甘结及相关信息;其内容为钱帛与粮斛专项考较;其要求是不同物品考较完成时限不同,另有责任和奖惩规定.钱粮房为亦集乃路钱粮考较的实际组织者. 相似文献
3.
天理图书馆藏《石室遗珠》是一部包括七件敦煌写本的册子,前人对该册的关注和研究尚不足。本文详细介绍了该册的形制,通过分析里页题签,认识到陶祖光非收藏者,而是鉴定者,程伯奋才是该册的旧藏者。并利用该册的高清彩图分别对七件写本做了详细释录,订正了前人的部分错误,探究了部分写本与法藏、罗振玉旧藏敦煌写本的关系,并进一步揭示了各写本,尤其是《不知名史书注》《医牛方》的价值。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俄藏黑水城文献>(汉文部分)中沒有定名的3个写卷进行了定名,并纠正了8处原定名不确的情況,通过两次考订,使新定名的佛教文献总数达到36件,而未能定名的佛经文献仅有2件. 相似文献
5.
中国藏黑水城文献M1·1460版画图文并茂:上部是“金刚索菩萨尊像”,中间及左下方为“隋文策持诵《金刚经》还生记”,右下角为“隋文策持诵《金刚经》还生记”感应故事画。此画上部当为“阎王查审文策善恶图”,下部则是“二僧导引文策返生图”。中间“隋文策奉持《金刚经》还生记”的文本风格接近于晚唐卢求《金刚经报应记》。整体来看,M1·1460与傅增湘藏《宋刊〈金刚经〉》中的“八金刚四菩萨”系列尊像插图高度同源。这种套中套、字包文的版式插图深刻影响了后世图绘《〈金刚经〉灵验记》的风格。 相似文献
6.
由黑水城文献发现,元代亦集乃路的职能部门由"五房"而非"六房"构成,其大部分司属机构按元廷规定建制,少部分是据实际情况设置的。该路农村的基层组织有渠社制和所屯制两种建制。该路行政机构的运作,至少存在"总府决断、诸房组织、司属实施"以及"总府直接处置与司属越级呈报"等两种机制。 相似文献
7.
8.
本文考察了俄藏黑水城文献<慈觉禅师劝化集>,联系传世文献,证明<劝化集>的作者是宋代云门宗、净土宗僧人宗赜.并对宗赜的生平和另一部总集<苇江集>作了详细的考证. 相似文献
9.
被誉为中国近代新材料第五大发现的黑水城文献在时间构成上以西夏及元代文献为主体,与黑水城西夏文献不同,黑水城元代文献主要以世俗文书为主,其中既有契约文书、公文文书,又有宗教文献、医书、历书等,文书所记弥补了元代传世史料或缺载或语焉不详的遗憾,从而为我们重新构建蒙元社会,进一步探讨元代的行政建制与职官设置、元代财政体系与赋税制度、社会生活与司法、军事及宗教文化生活等都提供了珍贵的第一手材料。 相似文献
10.
11.
《俄藏黑水城文献》(汉文部分第1-5册)收录了大量佛教文献,其中绝大部分已经得到辨认,并拟定了较为恰当的题目。但还有一些汉文佛教文献未能识别,仅标作“佛经”等。本文对其中绝大部分(个别文献残损过甚者除外)进行了辨识,拟定了题目。同时,还纠正了原书个别拟题不确的情况。 相似文献
12.
邱志诚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114-122
中国藏黑水城F14:W8号汉文文书拟题为“医书印本”,通过对内容的考证复原和对版本的考察,可知其为元刻本《重刊孙真人备急千金要方》残页.这一结论表明,黑水城出土文书中,除了分别藏于英国和俄国的两种《千金要方》之外,又发现了第三种版本的《千金要方》,这对进一步研究医籍在古代社会的传播、元代边疆地区医学发展水平、汉医在少数民族地区的影响等等无疑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3.
14.
15.
16.
国家图书馆藏公文纸本《魏书》纸背元代文献,是目前继黑水城元代文献之后数量最多、内容最为丰富的元代一手文献资料。该文献中编号为GT[W:16·39]、GT[W:16·40]的两件文书实为一件,其性质为杭州路向江南浙西道肃政廉访司汇报该路东北录事司孤老健康状况等的呈状。文书反映出元代杭州路孤老的收养时间在50岁左右,实施查勘孤老健康状况者为坊正。文书又证实了元朝后期杭州路复置四隅录事司情况的存在。 相似文献
17.
18.
本文通过对文献实物的考察,提供了流失到英国、法国的古代西夏文木活字印本和泥活字印本、一种从未发现的装帧形式以及杭州管主八为沙州捐施佛经的新材料.对于活字印本的历史、书籍装帧史和元代初期沿海佛教和敦煌佛教的交流,进行了个案的分析. 相似文献
19.
以往学界将莫高窟北区出土 B53:16呈状文书中的"至元三十年"视为文书的成文年代,但该年款只是这件呈状所照得某件公文的年款,并非其成文年款.根据文书中"本路同知小云赤不花"在亦集乃路任同知的年代推测,本件呈状的年代应在大德六年到大德十一年(1302-1307)之间,这意味着洪水淹没莫高窟北区第一、二层石窟,使得B53窟废弃的年代至迟应在14世纪之初,而非13世纪末.文书所见沙州路总管府籴粮之事,或许与接济豳王出伯平乱战争中俘获的人口有关.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