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格物致知”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朱子哲学的特质。朱子“格物”之学,其物理层面的意义从属于生命之理,而生命之理是贯通物理的。把人放到生命的共同体的关照下去体认事物之理,是朱子“格物”之学的独特之处。由此生发的具有深层生态学意义的“格物说”,要求人们视万物(包括人类)为自然界生命有机的组成部分,通过求知物之“至理”即“仁理”,由客体回归主体,以达到主客内外之至善,从而实现仁者爱物,“无一物不被其泽”的普遍的生命关怀。  相似文献   

2.
如何沿用历史上的传统风格来创造现代的产品?常用的‘观物取象’式的设计理念和做法仅仅借用了历史传统风格的皮毛,进而只能产生“形似”的产品。作者在设计史论课程教学实践中,总结并尝试“格物成象”式的理念和教学方法,可以帮助学生们设计出“形神皆似”的现代产品。  相似文献   

3.
明儒洪垣作为湛甘泉的亲炙弟子,是甘泉学派的代表性人物,而学界至今对洪垣的思想还存有极大的讨论空间。洪垣身处湛、王思想及两派后学相争相辩的时期,他注意到了甘泉与阳明在用功之“显”与“微”处的区别,两派后学却不得甚至曲解了此间真义。洪垣以“不离根之体认”来确立“心”的根本性地位,并以“止”的概念为核心,奠定了自己对“格物”思想的理解。其实,洪垣乃意图在显、微之间寻求到一条可行性理路,来缓解湛、王两派后学用功分殊之处所可能导致的流弊。同时,他亦将“心”的主宰性与根本性地位重新挺立起来。对洪垣思想的研究,或可为湛、王学派之间的学术交流史提供不同的参考面向与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4.
本文试图分析特赖奇克史学思想中过去、现在和未来三者之间的关系,指出特赖奇克的历史研究基本源自于对现实问题的思考,而现实问题的提出,是以德意志民族统一为目标的。他希望以历史来弥合由于现实变化造成的裂痕,沟通历史、现在和未来的关系。同时特赖奇克的历史研究还致力于促进实践,希望通过现实的实践来重新认识历史,创造未来。  相似文献   

5.
贵州省威宁县“特岗计划”实施的经验、成效与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威宁县是贵州省招聘特岗教师最多的县。其数量在全国名列前茅。其“特岗计划”实施经验主要是:实行中央、省、市、县四级“特岗计划”;从政策上保障特岗教师工资及待遇的落实:为特岗教师在岗位晋升方面提供发展空间。主要成效是:教师来源从单一、封闭走向多元化:改善了师资学历、学科、年龄以及性别结构的不合理;缓解了教师总量不足,特别是山区学校教师长期短缺的状况.保障了“两基”达标,提高了教育质量;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县级财政负担。主要建议为:加大特岗教师转编后的资金支持,延长转移支付期限,仅靠县级财政压力巨大:解决特岗教师住房困难问题.使之安居乐业;学前与高中学段纳入“特岗计划”:逐步建立规范的特岗教师培训制度。加强培训。  相似文献   

6.
中国古代"义利之辨"分为先秦、中古、近世三个历史发展阶段,义利关系在不同阶段受具体历史条件影响而呈现出富有时代特色的特点。通过分期的历史考察,一般说来,"义"是强调的重点,但有时"利"也会被从各种不同的角度加以阐释。  相似文献   

7.
小说《局外人》中的莫尔索是一个社会病人,他患有严重的人格缺失症。利用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和荣格的人格面具理论,对莫尔索的人格缺失进行分析,关注机器奴隶们的现实生活和精神生活世界,也许能完全展示现代人精神处境的无所适从与尴尬境地,并把这种缺失指向异化和荒诞。  相似文献   

8.
本文认为,personality在中国心理学界从未有过统一的译名,更不存在权威定论;由于对于personality以及相关术语individuality和character翻译上的混乱,给心理学的教学、科研和心理学知识的普及都带来很大的困难;主张西方心理学中character应译为人格或品格,individuality应译为个性,personality应译为性格。  相似文献   

9.
传统的人格研究受到本质论的影响,人格与文化分别处于独白之中。"独白的"人格作为文化中的客体是抽象的和静态的。静态的人格不能全面阐释文化与人的关系。在建构主义思想的影响下,"对话的"自我开始替代"人格",自我作为文化中的主体是动态的和开放的存在,与文化之间是一种对话的关系。人格与自我的分野体现了心理学研究的一种新趋势:愈加重视研究的交往性与真实性。  相似文献   

10.
当代英国小说家朱利安·巴恩斯在其小说《10?章世界史》中用拼贴的艺术手法,展现了历史的不可靠性。历史被个人化,艺术化,精神化了。文章着重提取小说第五章的第二部分,与巴恩斯一起品评籍里柯的名画《梅杜萨之筏》。由于画家对艺术的追求和观者受时代与个人限制,被艺术化的历史事件,其"真实性"已经微乎其微了。  相似文献   

11.
《奥德赛》是人类的"理性之诗",主人公奥德修斯发挥了他的勇气、智慧和毅力,战胜种种苦难和诱惑,历经十年终于回家,展现了"大写的人"的风貌,令人赞赏的人的伟大与价值,是一部"初民传"。在"回家"的隐喻中,人与神、人与自然同台竞赛并胜出表明人凭借天赋的勇气和智慧可以战胜一切困难!同时也肯定了"家"作为人类精神家园的象征意义。"流浪"和"归家"都对人有致命的吸引力,奥德修斯保持了很好的平衡,尽管他也未能逃脱宿命论的影响,这则暗示我们:人类要有所敬畏。  相似文献   

12.
从客观性的角度看,历史是已经发生的事实,没有“假设”的问题,任何历史事件的结局都是惟一的。但是,“假设”作为一种历史研究方法,是可以使用且有一定的意义的。当将“假设”的问题引入历史教学时,我们会发现,“假设”的问题相当具有开放性。如民国五年初版的《新式高等小学历史教授书》(全六册),在“思考”环节就设计了70余道“假设”的问题:“中法之役,若不急遽议和,其结果当稍善否?  相似文献   

13.
张炎论词主张音乐与词作并重,其"雅正"说实包括音乐之雅正、词作之雅正和雅词协音三方面。张炎提出"精粹"、"妥溜"等审美范畴,服务于"清雅"词论体系。融贯之美是他词论体系中不可或缺的审美要素,用以达到清空中有意趣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作为高中历史新课程的亲历者、实践者,笔者也伴随着一届学生共同学习、一起成长,由高一对新课程懵懂无知、怀疑试探地走入课堂到高三满怀信心、轻松愉悦地走进考场,回顾三年走过的路,感触良多。新课程背景下,什么是衡量历史教学是否有效的尺度?什么是历史有效教学的终极取向?这既是专家学者需要探讨的理论问题,也是一线教师必须面对的实践问题。下面笔者就近三年新课程实践的得与失谈谈自己的认识。  相似文献   

15.
李怡提出的“民国机制”在民国文学研究里取得了方法论上的突破。在“进入”历史的实际操作中,有三点值得省思并与李怡等学者商榷。第一,商定使该历史阶段的文学资源有效整合在同一个层面的文学史观和价值尺度。李怡目前关注的是有“现代”性质的文学样式,这并没有实现大的突破。同时,“民国机制”更多还是在做文本以外的研究。第二,社会各界依旧未能重视史料的搜集和整理工作,对“如何开展研究工作”的具体问题未作进一步探讨。第三,探索有效“书写”历史的途经。这一方面需要端正“写史”的态度。另一方面需要在“叙述历史和建构历史”的方式上进行反思。  相似文献   

16.
唐诗和宋诗有不同的美学风格。在代唐风而为宋调的过程中,宋初、中期的诗风转变至为重要。其中动因有制度层面,也有审美倾向的变化,从富贵之语到穷人之辞的转变实是其中的关捩。宋初期到中叶诗的审美倾向的发展主线呈现为:从追求词采华美到追求富贵气象,进而到以平淡为尚。  相似文献   

17.
社会变革和学术进展无疑是影响乃至推动学校历史教育发展的两个重要的因素。这是历史教育的基本原理之一。当前的学校历史教育如此,即便是清末民国时期的学校历史教育亦概莫能外。笔者以民国时期历史教科书中民族起源问题为论述的切入点,旨在通过“纵”的历史考察,探讨国人民族起源观的变迁,进一步加深人们对这一基本原理的认识,同时希望能对当前的学校历史教育有所借鉴。  相似文献   

18.
远古神话周穆王与西王母昆仑之会,在跨越自然空间的"心""物"交感中,孕育出中土与西域心心相系的古老的"历史情结";又以人的"文化的超机体因素"超越自然生态的"种内关系",而且大胆实施空间创造,把纷繁复杂的现实因素转化为"柔远能迩"、"和远又和近"的空间思辨;同时在"心"随"物"(自然空间)游中,展开对自然的诗意想象,以生命的执着冲破内心孤独,努力践行追求和谐、统一的空间行为,从而在"原生态自然"中编织了关于中原与西域不可分割的"生命"之链,升华了"历史情结"。  相似文献   

19.
“特岗计划”旨在探索建立农村教师长效补充机制,为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高素质教师。“特岗计划”的实施缓解了农村教师短缺的矛盾,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建立长效机制加以解决。  相似文献   

20.
2012年10月,笔者有幸参与在南昌举行的全国历史教学优质课评比大赛,参赛选手登台献技,亮点纷呈,但也暴露了一些问题。其中,说课活动中的"说教材"环节尤为突出,以下就此略作评析。一、"说教材":说课活动中的尴尬与误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