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唐前期吐谷浑归朝事迹考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河西学院学报》2017,(6):35-39
吐谷浑是中国古代西北一个古老的少数民族,自663年被吐蕃所灭后,吐谷浑部众迁出青海,陆续归唐。唐前期归朝的吐谷浑部落主要有以诺曷钵为首的慕容部、耽尔乙句贵部、随吐蕃赞婆和论弓仁及慕容道奴归朝的吐谷浑部。吐谷浑族归朝,促进了唐代河陇地区的民族融合。  相似文献   

2.
关于《吐谷浑 (阿豺 )纪年》残卷的研究一直存在着两种观点 ,并影响到对唐初吐谷浑与唐、吐蕃关系的看法 ,本文就此阐述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3.
对唐朝吐谷浑人大规模迁徙原因的研究,学术界似乎已经形成定论,笔者尝试从更深层次的角度重新审视这一问题,认为吐谷浑人的大量外迁,是吐谷浑王国、吐蕃王国、唐朝三方经济结构运行的必然结果,是历史运动过程的必然产物。  相似文献   

4.
吐谷浑民族迁徙的过程是与周边民族频繁交往、融合的过程,也是民族间文化交流、相互影响的过程,也促使吐谷浑文化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迁,即在保留鲜卑文化的基础上,形成了以鲜卑文化为主融入羌、汉、吐蕃、西亚文化成分的吐谷浑民族独有的文化,呈现出多元的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5.
一、沙州节儿考吐蕃占领河西地区后,相应地建立了一系列较为完备的统治机构。而沙州、瓜州是河西的枢纽地带,所以吐蕃在瓜沙地区的统治结构是其在整个河西地区统治方式的一个缩影。下面抄录的是一篇吐蕃统治瓜沙时期的佛事范文:  相似文献   

6.
2019至2021年甘肃武威唐代吐谷浑王族墓葬群新发掘的4座墓葬,墓道内皆有殉牲,以殉马为主,也有烧物及烧殉现象。此类殉牲习俗应与吐谷浑民族自身的生产模式以及鲜卑族的古老丧葬观念有关,其内涵是想借助殉牲和烧物的形式,护送亡者灵魂魂归故里。在举行殉牲活动的过程中,还有以刀剺面、血泪歌哭等丧葬仪式。至于吐谷浑墓葬中整马殉葬的形式,应在较大程度上受到吐蕃丧葬习俗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羌人和吐谷浑是西北史上两个重要的古代族群,关于浑、羌族群关系曾有“羌化浑”及“形成新族群”的两个不同的结论。本结合现有史资料详细地考察了羌、浑族群互动、社会结构同化、族群权力分布、族群意识、族群身份认同等状况,得出了羌、浑族群关系处于互化状态的结论。  相似文献   

8.
魏晋南北朝末期,党项开始登上历史舞台。起初,党项役属于吐谷浑,党项各部在吐谷浑的控制之下,为了自身的利益,曾对中原王朝西北边地不断出兵侵扰;随着中原北周、隋和唐等王朝对吐谷浑军事打击的加强,吐谷浑对党项的控制日渐减弱;党项各部又为了自身的生存及发展,开始离弱附强,摆脱了被吐谷浑役属的地位而归附中原王朝,这在唐王朝时表现的尤为明显。  相似文献   

9.
党项的崛起与对河西的争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项的崛起与对河西的争夺陆庆夫党项本西羌之后,早先曾居住在东起四川松潘,西至且末、鄯善,南连青海吐蕃,北与吐谷浑相属,绵亘数千里的山谷间。①唐初,吐蕃势力强盛,北上灭吐谷浑,党项部族或被役属,或迁徙内地;安史乱后,吐蕃又乘唐军队内调之机,扩展地盘,占...  相似文献   

10.
吐蕃占领唐河西后是如何实施其统治的呢?作者认为,虽然吐蕃在行政上用部落──将制代替了唐王朝的乡、里制,在经济上用突田制代替了唐代的均田制,从而在一段时期内维持了其在河西的统治。但从根本上说,吐蕃是用其落后的大隶制度来改造新占领区,所以不可避免地激化了与河而各族之间的矛盾,最终导致了其在河西统治的瓦解。  相似文献   

11.
自唐贞观十四年起,吐蕃首次进攻唐朝藩属吐谷浑和唐西南重镇松州,到唐广德元年的百二十余年间的军事扩张,吐蕃已经占有河西、陇右及安西四镇,“诸胡之盛,莫与为比”。吐谷浑、突厥、回鹘、沙陀、党项、南诏、汉人和包括吐蕃在内的西部各族,他们在吐蕃贵族的武力威迫下颠沛流离,造成罕见的民族大迁徙。伴随着民族大迁徙出现的汉化与胡化现象,对北宋已降我国西部民族的种类及其分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在唐朝和吐谷浑关系中,质子入侍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从20世纪20年代以来,由于西北地区十一方唐代吐谷浑慕容氏墓志陆续出土,为我们提供了更多吐谷浑王室成员入质唐朝的珍贵史料。通过对这些侍子的梳理,可以得知:随着唐朝和吐谷浑关系的变化,质子的地位和作用也会随之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13.
张议潮①,’甘肃敦煌人②。他所领导的唐末沙州(即敦煌)人民反对吐蕃奴隶主统治的大起义,在甘肃的历史上是一件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事件。河西人民为了纪念这一位民族英雄,还曾经将他的事迹编为说唱的故事,其中有这样的几句: 河西沦落百余年,路阻萧关雁信稀; 赖得将军开旧路,一振雄名天下知③。对他的评价是很高的。本文试就唐末河西走廊的情况、唐王朝与吐蕃的关系以及张议潮起义的经过和意义作一简略的评述。  相似文献   

14.
吐谷浑作为中国古代西北的少数民族之一,在其立国的350年间,是一支与中原王朝相抗衡的不可忽视的政治力量。唐代之后,吐谷浑与唐王朝之间的和战关系对吐谷浑的良性发展带来了巨大损失。相反,唐王朝正是看到了吐谷浑的价值所在,因而对吐谷浑的这种策略予以恰当的回应,这种策略反映在吐谷浑与唐王朝之间的和战较量当中,可以说直接导致了吐谷浑最终的归宿。  相似文献   

15.
墨离军是唐高宗晚期至武则天初期设在瓜州的一大军镇 ,其名称与吐谷浑国境内的墨离川、墨离海、墨离部落有关。“墨离”是吐谷浑语“狼”的意思 ,墨离军的主体原为投唐的吐谷浑人的蕃军 ,故以吐谷浑语词命名。文章还指出 ,由于东部天山和蒙古高原的葛逻禄人与吐谷浑人同源同种 ,所以也有谋剌部落和墨离军 ;归义军时期 ,瓜州的吐谷浑居民相当多。  相似文献   

16.
张议潮出行图研究——兼论唐代节度使旌节制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议潮统军出行图》在敦煌莫高窟156窟内南壁及东壁南侧下部,是一幅与佛经无关的历史人物画。唐天宝十四载(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唐王朝调集西域和河西驻兵平叛,河西一道兵力空虚,正处于强盛时期的吐蕃乘机进入河西,连克凉州等重镇,建中二年(781年),敦煌也陷入了吐蕃的统治。一直到9世纪中叶,吐蕃发生内乱,沙州将领张议潮  相似文献   

17.
正河西走廊自古文明汇聚,民族共生,拥有跨文明的生态哲学和生存智慧。季羡林教授指出,世界上历史悠久、地域广阔、影响深远且自成一体的文化体系只有中国、印度、希腊、伊斯兰四个,"再没有第五个";"而这四个文化体系汇流的地方只有一个,就是中国的敦煌和新疆地区,再没有第二个"。①河西走廊首先是民族和族群的走廊,这里出现过塞种、月氏、乌孙、汉、氐羌、匈奴、吐谷浑、鲜卑、突厥、吐蕃、回鹘、党项、蒙  相似文献   

18.
吐谷浑在青海建国,依托可靠的白兰后方根据地,曾叱咤风云,威震西北,历三百余年而不衰。历史上吐谷浑曾五次退保白兰,而每一次都因退守白兰才化险为夷,白兰在吐谷浑数百年的发展史中,发挥了重要的战略作用。  相似文献   

19.
吐谷浑在南北朝时期,在南朝与西域、凉州的佛教文化交流中曾起过重要的作用,吐谷浑佛教对研究中古中国佛教的传播及源流具有一定的意义。吐谷浑拾寅在位期间,其境内佛教已很流行,初信佛教的时间似可上溯,十三王度易侯至十八王夸吕时期,佛教得到长足的发展,造寺、求经像等的记载多在这一时期。益州在吐谷浑佛教传播过程中起过重要的作用。吐谷浑佛教主要源自南朝,另一来源就是西域。  相似文献   

20.
吐谷浑在青海建国,依托可靠的白兰后方根据地,曾叱咤风云,威震西北,历三百余年而不衰。历史上吐谷浑曾五次退保白兰,而每一次都因退守白兰才化险为夷,白兰在吐谷浑数百年的发展史中,发挥了重要的战略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