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元节考述     
中元节这个古老节俗,是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从先前到魏晋南北朝,从唐宋到明清,各地产生了不少关于中元节的氏风、民俗和传说,这些古老的风俗与传说对中国文学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农历七月十五是我国历史悠久的传统民俗节日“中元节”,佛教称之为“盂兰盆节”,我国民间称之为“七月半”、也称之为“鬼节”。相对于中国“七月半”节日的淡化,日本的“盂兰盆会”自隋唐时期从中国传到日本后,便在日本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已经成为除元旦外的第二大节日。本文通过对中日传统文化节日的异同点进行对比分析,从而对如何更好的弘扬传承中国传统节日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3.
<正>重阳节,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节期在每年农历九月初九。“九”数在《易经》中为阳数,“九九”两阳数相重,故曰“重阳”;因日与月皆逢九,故又称为“重九”。九九归真,一元肇始,古人认为九九重阳是吉祥的日子。古时民间在重阳节有登高祈福、拜神祭祖及饮宴祈寿等习俗。传承至今,又添加了敬老等内涵。登高赏秋与感恩敬老是当今重阳节日活动的两大重要主题。重阳节在历史发展演变中杂糅多种民俗为一体,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在民俗观念中,“九”在数字中是最大数,有长久长寿的含意,寄托着人们对老人健康长寿的祝福。  相似文献   

4.
《闽江学院学报》2014,(4):131-131
《福建岁时节俗谈》由闽江学院副校长、博士生导师赵麟斌教授编著,于2014年5月由同济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以福建地区的岁时节日为主线,依节令顺序进行论述。全书共分为十五章,依次是元日、立春、元宵节(附拗九节)、寒食节与清明节、上巳节、浴佛节、立夏节、端午节、七夕节、中元节、中秋节、重阳节、冬至、祭灶、除夕。该书以福建省志、各府府志及各市县地方志等史料为依据,通过追根溯源,全面细致地展现福建地区的岁时节俗文化,同时揭示岁时节俗在百姓生活中的重要意义,为福建地方岁时文化研究及传承提供了有益的思考和启示,对于闽文化研究具有较为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正>秋收之后的冬天,传统习俗中从立冬节气起始。在这个寒风乍起的季节,劳作了一年的人们总算可以悠闲地享受丰收的喜悦和口福。相传在古老的年月,就有"十月朔""秦岁首""寒衣节""丰收节""丰年宴"等节俗活动。立冬日,古代还有天子出郊迎冬之礼,并赐群臣冬衣、体恤孤寡的规制。在民间则有贺冬、祭祖、饮宴、卜岁的习俗,据说节日当天,人们纷纷穿上新衣,串门道贺,主人则  相似文献   

6.
在民间,人们把清明节、中元节、寒衣节合称为华夏三大“冥阴节”。 清明节又称三月节.时间在农历三月,西历四月五日左右。“清明”本为夏历二十四节气之一。《淮南子·天文训》中记载:“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它是农业活动节气的一个标志:《岁时百问》说:“万物生长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  相似文献   

7.
<正>“七姓瑶”聚居在辰溪、溆浦、怀化交界的罗子山一带,总人口不到3万人。清乾隆三十年《辰州府志》载:“后汉书宋均传,辰阳俗,少学者而信巫鬼。”“东汉宋均掌辰阳时,地杂瑶俗。”“自汉迄今千余年,朝廷声教所讫,风移俗易。”可见古时辰溪有许多瑶族习俗,如信巫鬼、禁食狗肉等。自明、清以来与汉人通婚,某些习俗已与汉族融合,正如米氏族谱所载:“杂居民间者,服食居处与民同。”“庆吊与俗,易齐人楚语。” 但在某些方面,“七姓瑶”还保留着一些独特的风俗习惯。  相似文献   

8.
中秋是一个重要的中国民俗节日,且地域不同、庆祝的方式也不同。泽州中秋制作月饼、"送十五"、探望外婆、祭祖拜月和赏月庙会等习俗极具地方自然地理特色和浓厚的人文气息,凸显了远古崇拜、祭祀文化与传统民族心理对节俗的影响,对构建和谐共生的人与自然关系、传承中秋文化和民族精神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梅山地区的人们十分迷信鬼神,崇尚天命。他们认为人世间的一切都取决于鬼神和天命,所以祭祀活动较为频繁。其目的是为了求得鬼神的福佑,免去灾祸。在梅山地区,一年之中祭祀活动最普遍最集中的时间是在农历七月半,俗称鬼节。关于鬼节的来由,传统上有道教的“中元节说”和佛教的“孟兰盆节说”两种观点。鬼节文化是儒道释多元文化杂交的混血儿,古代的秋尝祭祖仪式是其重要源头之一。  相似文献   

10.
农历七月七的晚上俗称“七夕”,是我国一个传统的节日,与“七夕节”有关的牛郎织女传说妇孺皆知,并在此传说基础上衍生出了民间乞巧、七夕曝衣等民间习俗,和衍生的传说典故,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七夕风俗传说体系。历史上大量文人的诗词创作,涉及与七夕有关的民间传说和习俗。本文从古代诗歌中诗人的记录中找寻一些关于七夕的节俗信息,从而进一步丰富对“七夕”节的认识。  相似文献   

11.
清明节     
清明节的介绍春分后十五天为清明,寒食、清明本来星两个节日,但民间大都把两个节日合而为一,一股叫清明。清明是扫坟祭祖的日子,民间又称为  相似文献   

12.
神秘数“九”在《楚辞》中有着独特的文化意蕴:一是祭祖。《九歌》是一组民间祭祖乐歌,十一篇内容都与祭祖相关;二是崇天。“九天”的“九”是楚族神圣的、神秘的表现崇天观念的数字符号;三是崇日。楚是一个崇拜太阳的民族,“九阳”神话潜藏着楚族炽热的崇日精神。  相似文献   

13.
<正>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我们伟大的祖国幅员辽阔,民间风俗众多,有祭祖、嫁娶、吃团圆饭、小孩周岁“抓周”、盖新房上梁仪式,等等。即使是同一个风俗,不同地方也可能会有很多不同的讲究。你对家乡的哪一个风俗最熟悉?你又有哪一个风俗的体验?把你的参与体验写出来吧。  相似文献   

14.
花朝节,是我国民间岁时八节之一,也叫花神节,又称百花生日。自春秋起源,袭至明清,一直绵延不衰,其重要程度可与中秋相媲,是中国古代的重要节日之一。并因其经常与中秋节并举,中秋古时又称“月夕”,进而形成“花朝月夕”、“花朝月夜”等成语,流传至今,用来形容良辰美景。然时至今日,曾经在文人墨客笔下风迷万千的花朝节,却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仅保留在港澳台地区和云南等少数民族地区。如此,中国古人究竟如何过花朝,应值得我们注意。唐宋时期是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高潮阶段,也是花朝节发展的成熟期,花朝节亦在这一时期由社会上层传入民间。本…  相似文献   

15.
西湖七月半,1、今浙江杭州西湖.2、我国古时每年七月十五日即七月半,是民间传统的中元节,又称鬼节.这一天,人们大都举行祭祀活动,晚上外出游玩.西湖七月半,写的是明末杭州市民在中元之夜游逛西湖的情景和盛况.一无可看,副词,表示所述的事实是没有例外的.可译为“完全”;“全部”.只可看看七月半之人.副词:用在谓语之前,表示限于某个范围.可译为“仅仅”;“只不过”.看七月半之人,以五类看之:1、介词:按;分.2、代词:他们.这句说:可以分作五类去  相似文献   

16.
文情艺趣     
农历正月初一是春节,又叫阴历 (农历 )年,俗称“过年”。这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传统节日。春节的历史很悠久,它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漫长的历史使年俗活动内容异常丰富。像贴春联、贴“福”字、拜年等习俗至今仍很盛行。   我国最早的春联,是五代时期孟昶 (chǎ ng)写在桃木板上的:“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春联发展至今,形成了许多独特而精美的样式。  相似文献   

17.
道教在历史上对中国岁时风俗有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了解这点,对中国宗教史、民俗史的研究都极有意义。一、道教在中国时令节日中的印记道教对岁时风俗的影响,一个重要的形式,是对原有的时令节曰加上了自己的解释,使原有节日增添了神仙的内容。道教有所谓“三官”,三官各有生辰,称为三元节,三元节分配在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十月十五。这种分配,梁以前还没有出现,梁宗懔的《荆楚岁时记》还称“正月一日是三元之日也”,但记载“七月十五,僧尼道俗,悉营盆供诸仙”,似乎已经是佛道二教的共同节目。赵翼《陔馀丛考》卷  相似文献   

18.
今年的清明节,海内外炎黄子孙数万人会聚在陕西省黄陵县,以“九鼎八簋”的传统礼制及浩大乐舞等祭拜辕黄帝。今年黄帝陵祭祖有两大变化:一是首次采用国家祭祀规格;二是首次采用“民间主祭人”的形式,增加了祭祖的全民性。祭黄陵的意义,在于表示我们“不忘本”。将祭黄陵提升到国祭的规格、增加“民间公祭人”等,则表达了同祖同根、官民共祭的意愿与诉求,扩大了祭祖的广泛性。对于中华民族这一政治早熟的民族来说,祭拜黄帝陵有更耐人寻味的深刻内涵。封建朝代的统治者们祭拜黄帝陵,是要公示皇权正统、天命所归。而进入近现代,由政府祭拜黄帝…  相似文献   

19.
王燕燕 《现代语文》2008,(12):45-45
“祭祀”,《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1996)的解释是“旧俗备供品向神佛或祖先行礼,表示尊敬并求保佑”。祭祀是中国独特的文化现象之一。鲁迅小说《祝福》里的“祭祀”既有祭神的“送灶”、“祝福”,又有祭祖的农历七月十五祭祖与冬至祭祖,其中“祝福”是最重要的年终大典,故小说取名《祝福》,显现了这位伟大的旗手对于中国传统祭祀文化的遵从。不少师生甚至包括研究者却把它们混为一谈,以为是年终祝福的几个环节或者步骤、过程。笔者认为有必要分开来说明以正视听。  相似文献   

20.
话说民俗端午节中的祛病防虫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端午节又名端阳节、五月五、五月节、端节等,是我国三大民间节日之一,也是夏季的第一大节日,是盛夏的开端。古人认为五月是恶月,五月五是恶月恶日。原因是进入五月后气温开始升高,天气热,苍蝇、蚊子孳生,人们容易中暑,一些疾病如疟疾、痢疾等开始流行。古时医疗条件差,人们便把这些灾难归因于一些害虫、毒虫。古时,人们为了免灾祛病防虫,常采取各种措施预防,久之成俗,便形成了传统民俗端午节。端午节各地有不同的风俗与传说,大部分都与防虫有关: (1)插艾草:端午节插艾草之俗已有一千年以上的历史。艾草俗称艾蒿、艾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