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文体新闻版作为报纸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版式更能代表读者的阅读潮流,更能体现出一张报纸的版式特色.只有追求"形""视"兼备的版式,才能创出一片天地.如何才能制作"视""形"兼备的文体版面是每个文体新闻编辑不断探索和研究的课题.  相似文献   

2.
徐启超 《青年记者》2007,(18):83-83
新闻标题既来自新闻,又对新闻具有多方面的能动作用,脍炙人口的标题能调动读者的阅读兴趣,让人记忆犹新。而文体新闻的标题要想抓住读者的"眼球",同样需要精心调动一些细节性的"小"技巧,做出让人眼前一亮的"大"标题来。一个文体版面是否能吸引读者,引起读者的注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标题制作的成败。标题制作得法、得当,就可以在瞬间"抓住"读者的眼球,引起读者的兴趣;相反,标题制作得失败,就无法引起读者的注意。下面笔者就从几个方面来谈如何从"小"处着手做出文体新闻的"大"标题。  相似文献   

3.
贾平凹刚刚推出了长篇新作<古炉>,再加上涉及"文革"这一敏感题材,一时成为文坛乃至社会关注热点.大众日报文体新闻采编中心的领导考虑能否联系采访贾平凹,为大众日报<周末人物>栏目提供一篇稿件. 这件事原本看上去希望不大,因为贾平凹早已经在自己的博客上公开发文:不接受记者采访,不参加形形色色的饭局.  相似文献   

4.
<厦门晚报>2002年11月11日刊发的<关注现代化小区>中所做的调查结果显示:在"目前社会中最突出的不便是什么"这一问题上,50%的人回答是:文化体育设施太少,居所有答案之首.而在回答"希望小区在文体方面提供哪些服务项目"时.有63%的人要求设立"书报阅览室".……  相似文献   

5.
新闻评论,或称时评,作为一种重要的媒介文体,在中国新闻事业出现和发展以来,日益受到各个媒体关注和采用.这种被称之为"观念写作"的文体一诞生,就承载了中国新闻界"文以载道"的传统理想和"妙手著文章"的专业主义精神.  相似文献   

6.
叶锡环 《传媒》2010,(8):68-69
在"低碳经济"受到全球关注之际,<温州都市报>推出通讯<温州人瞄上了"卖碳翁">,借用"卖炭翁"这个文学形象,率先生动形象地描述了晦涩难懂的"碳汇"概念,反映温州人在国内率先尝试建立碳汇计量标准的做法以及蕴含的巨大商机.让人明白世界气候变化其实与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从而在同题报道中显得不同凡响,获得2009年度浙江新闻奖一等奖.  相似文献   

7.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特别关注》杂志的"天下事"栏目,重点讲述中国人在海外的故事.这些故事充满传奇,新鲜有趣,精彩纷呈,极具启发性.《特别关注》是如何讲述"天下事"的呢? 一、宏观视野,微观视角 杂志创办之初,《特别关注》如此描述"天下事"栏目功能:开阔人生视野,饱览四海风情,集中展现海外华人生活与创业的...  相似文献   

8.
在<辞海>中,"红人"的解释为"受宠信的人"."网络红人"最直观的解释就是网络中关注的人.对于"网络红人"的发展,有两种常见的分类方法.其一,根据互联网的发展历程,分为文学"网络红人"阶段、图片和视频"网络红人"阶段,以2004年为间隔点.后者通常又被细分为图文时代和宽频时代.其二,根据成名的意愿,分为主动成名与被动成名.本文的研究对象是图片和视频阶段那些主动寻求成名的"网络红人",如芙蓉姐姐、凤姐、二月丫头等.  相似文献   

9.
"网络红人"的界定与类型 本文中所说的"网络红人",是指在网络.卜受到网民关注而走红的人.人在虚拟的网络媒介形象和真实的社会人之间不断转化,而其自身的某一特质在网络作用下被放大,与网民的审美、审丑、娱乐、刺激、偷窥、臆想以及看客等心理相契合,有意或无意间受到网络世界的追捧,成为"网络红人".  相似文献   

10.
自日本人小林一博的<出版大崩溃>被引入国内以来,出版的"崩溃"一时成了出版界关注的话题.老出版家宋木文和巢峰在2005年初的对话更是敲响了警惕崩溃的警钟.  相似文献   

11.
作为一名"面对面"观众,我十分关注王志主持的"面对面"栏目.王志是一个智者,他有着智者的外表:睿智的眼睛直视人的心灵;从那厚厚的嘴唇里经常会进出让人措手不及的问题,有时甚至咄咄逼人;有时,他的面部流露出一丝让人不易察觉的哂笑,让观众在会意一笑中赞叹他的聪明.  相似文献   

12.
"信息茧房"现象,引发了很多人的关注.客观地说,关注这一现象的多属业内人士,对受众而言,这种现象似有若无,"存在感"并不清晰. 所谓"信息茧房",是指"在信息传播中,公众只注意自己选择的和使自己愉悦的领域,久而久之,会将自身像蚕茧一般桎梏于'茧房'中".  相似文献   

13.
刘志宣 《新闻大学》2006,270(3):91-93
"批评性报道"这一提法,不仅与新闻报道本质意义难以吻合,而且极易导致操作上的负效应,以至媒体批评权无限扩大,报道的客观性、公正性丧失.本文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对"批评性报道"提法是否科学提出质疑,以划清新闻舆论监督功能与主观性批评文体的界限,进一步明确新闻报道的职责.  相似文献   

14.
当前,许多报纸竞相推出新闻言论专版,与之相伴的一个现象是,新闻言论越来越追求"快"了,因为不少人误认为"快等于新".这种现象,值得业内人士关注.  相似文献   

15.
"新华体"作为一种由新华通讯社所创立,在特定历史条件下产生、形成和不断改革发展的、符合国家通讯社传播特点的主流新闻文体,对中国的报纸、广播、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介的发展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16.
我们肯定办报的"律师模式"--在现有规则下适者生存;鼓励办报的"法学家模式"--用批判的、超越的眼光审视当下;推崇办报的"检察官模式"--适应现有规则,并用监督的眼光去发现问题,用理性的建言来完善规则.<检察日报>创刊不过18年时间.欣逢法治时代,笔者供职法治媒体,18年来坚持用法律人的眼光关注社会热点,用新闻人的情怀传递新闻温度,用评论人的理性发出建设性的声音,尽绵薄之力推动中国法制建设进程.  相似文献   

17.
当代中国新闻学己经开启由"职业主导范式"向"社会主导范式"的转换进程.这意味着当代中国新闻理论研究对象的社会化转换,即不再局限于职业新闻活动这个中心,不再停留在职业新闻领域这个"中层",而是开始进一步的"上升"和"下沉".所谓"上升",就是在"人与新闻关系"这一新闻学总问题的视野中,更加关注新闻与人类社会整体发展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随着北京冬奥会筹办工作纵深推进,"三亿人参与冰雪"这一重大主题宣传报道备受社会关注,新华社就此深入展开了调研.本文是作者全程参与调研、采写后所作的分析总结.  相似文献   

19.
母亲这一概念是人类集体无意识的产物,不是哪一个具体的人的母亲形象和特征.因此,对母亲命运的关注就是对整个人类的关注.本文通过对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小说和话剧中母亲的身份及其行为后果中往往带有"恶"的因子分析,再塑恶母形象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20.
涂光晋 《现代传播》2006,1(1):30-33
本文认为中国新闻评论文体源流是源远流长的论说文,从"百家争鸣"、"处士横议",到治"经世致用"之学,写"经世致用"之文,中国历代知识分子不仅有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追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胸怀,也有着"文人论政"的理念与传统.所有这些,都成为中国新闻评论厚重的精神与文化积淀,给今天的新闻评论以滋养,也给今天的新闻从业者乃至中国的知识界以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