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争先恐后     
中国是一个争先恐后的国家。常常可以看到这种情况,门一打开,拥挤在门口的人群就像罐头里的沙丁鱼一样喷出来,争先恐后,蜂拥而动。我说的不是公共汽车的门口,而是公园门口,展销会门口。飞机的登机门。电影院的出口……大家在斑马线前面等绿灯,没有人愿意站在后面,都下意识地要往前挤,结果绿灯还没有亮,人群就漫到了马路上。印象最深的是下火车,哪怕前面就是终点站,人们也要提前一两个站就结束了热火朝天的“争上游”扑克游戏,纷纷起身,收拾行李到过道上去挤着,好像晚一步,火车就要飞掉。  相似文献   

2.
一、阅读下面短文,回答文后问题。争先恐后①中国是一个争先恐后的国家。常常可以看到这种情况:门一打开,拥挤在门口的人群就像罐头里的沙丁鱼一样喷出来,争先恐后,蜂拥而动。我说的不仅是公共汽车门口,而且是公园门口,展销会门口,飞机的登机口,电影院门口……大家在斑马线前面等绿灯,没人愿意站在后面,都下意识地要往前挤,结果绿灯还没亮,人群就漫到马路上。印象最深的是下火车,人们也要提前一两站就结束了热火朝天的扑克游戏,纷纷起身,收拾行李到过道上挤着,好像晚了一步,火车就要飞掉。②并不是中国人不喜欢秩序,也不是这个国家物资贫乏,空间狭窄。“争先恐后”不过是世界的一种此起彼伏的暂时状态、一个形容词。但在上世纪60年代的词汇中,“先”与“后”却是一种价值判断。“先”与  相似文献   

3.
争先恐后     
中国是一个争先恐后的国家。常常可以看到这种情况,门一打开,拥挤在门口的人群就像罐头里的沙丁鱼一样喷出来,争先恐后,蜂拥而动。大家在斑马线前面等绿灯,都下意识地往前挤,结果绿灯还没亮,人群就漫到了马路上。印象最深的是下火车,哪怕前面就是终点站,人们也要提前起身,收拾行李到过道上挤着,好像晚一步,火车就要飞掉。  相似文献   

4.
争先恐后     
中国是一个争先恐后的国家.常常可以看到这种情况,门一打开,拥挤在门口的人群就像罐头里的沙丁鱼一样喷出来,争先恐后,蜂拥而动.大家在斑马线前面等绿灯,都下意识地往前挤,结果绿灯还没亮,人群就漫到了马路上.印象最深的是下火车,哪怕前面就是终点站,人们也要提前起身,收拾行李到过道上挤着,好像晚一步,火车就要飞掉.  相似文献   

5.
争先恐后     
于坚 《天津教育》2005,(2):23-23
中国是一个争先恐后的国家。常常可以看到这种情况,门一打开,拥挤在门口的人群就像罐头里的沙丁鱼一样喷出来,争先恐后,蜂拥而动。我说的不是公共汽车的门口,而是公园门口,展销会门口,飞机的登机口,电影院的出口……大家在斑马线前面等绿灯,没有人愿意站在后面,都下意识地要往前挤,结果绿灯还没有亮,人群就漫到了马路上。  相似文献   

6.
旧时的离别     
正从北京南站到济南西站,每半个小时就会有一列火车出发,全程只需要1小时37分钟,但我已经一年没有回过家了。每次都是妈妈来看我,也不要我去车站接,下了火车换地铁,半个小时以后她就站在我家门口了。  相似文献   

7.
美点赏析于坚的《争先恐后》创作于1999年,被中国散文界权威选家收入《1999中国年度最佳散文》,是一篇思想性与艺术性俱佳的优秀作品。文中作者对于中国人争先恐后的表现作了深刻的反思,将眼光放在历史、放在世界的高度去看。上下几千年的历史,中外的各种人物,从物质世界到意识形态,整篇文章浑然一体,说理透彻,读了让人拍手称绝。文章中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到作者的情感思路。开篇就针对当前社会上的“争先恐后”现象进行了描述,“门一打开,拥挤在门口的人群就像罐头里的沙丁鱼一样喷出来,争先恐后,蜂拥而动”,无论是什么门,大家“都下意识地…  相似文献   

8.
报恩     
读高一的时候,我是住校生。寒假回家,正遇上寒流,冰天雪地,呵气成霜, 天气冷得出奇,我瑟瑟地站在火车站门口等着回家乡小城的火车。检票了,前面一对父女在检票处停下,女儿没有车票,大概是给父亲送行的, 所以被检票员挡在了栅栏之外。她只能站在外面目送着父亲一步一步消失在忙乱的人潮中。  相似文献   

9.
谁是逃票者     
深夜十一点,道科隆的夜间快车飞驰在铁路线上,很快要经过多伦多站,站台上的绿灯像鬼火似的忽隐忽现,一闪而过。火车没有停站,飞快地穿过多伦多车站。这时,一个人走进了第八车  相似文献   

10.
泅渡生活     
(一)又是星期四,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一天。我们依然随着地球旋转,一切如同往昔。(二)吃完早餐,离开家,行走在路上。我随着人群流动,被涌到一扇大门的面前。抬头一看,牌子上面写的是学校的名字。门口有两位执勤的同学,微笑着目送一位位同仁进入校内。以前,第一节课下课铃声一响,大家就蜂群似地窜到门口来买早点,争先恐后,人头攒动,倒也算得上是一道风景线。我对着执勤的同学笑了笑,就进去了,经过传达室时,看了一下钟,7:40。(三)走到教室时,才发现来得过早。坐了差不多十五分钟,才有同学陆陆续续地进来,有神采奕奕的,也有面若苦瓜的。教室一下…  相似文献   

11.
在东京坐过一次小巴。是那种很不起眼的小型公共交通工具,从涩谷车站到居住社区集中的代官山上车就注意到司机是个娇小的女孩穿着整齐的制服,戴了那种很神气的筒帽,还有非常拉风的耳麦。我们上车的时候她就回头温柔地说欢迎乘车,立刻就觉得这样的车程是温馨愉快的。路途中我发现这样的司机可能最忙的其实是嘴。因为她戴着耳麦时刻都在很轻柔地说着什么。比如“我们马上要转弯了,大家请坐好扶好哦”“我们前面有车横过,所以我们要稍等一下”,“变绿灯了,我们要开动了”“马上要到站,要下车的乘客请提前做好准备”。我就觉得这样也挺有趣,一边…  相似文献   

12.
英国科学家保罗·普瑞斯特曼表示,未来的铁路沿线可能不会再设立火车站,人们在家门口就可以乘坐火车了。全新选择难道未来的铁轨会修建到每家每户的门口吗?当然不会!即使家门口有铁轨,火车也不可能像公交车那样每隔几百米就停一次。那保罗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的呢?他的设想是"移动站台"。这种移动站台并非是什么新式交通工具,它的原型就是曾在上海、大连等城市部分区域行驶的有轨电车。保罗认为,  相似文献   

13.
我已经站在安检口的第一个位置,斜后方传来一个声音,很坚决:"麻烦让一下。"一位五十多岁的妇女抱着孩子站到了我前面,身后还跟着一个年纪相仿的妇女,她们容貌相似,烫发,戴着金耳环,皮肤黝黑,身形矮小。前面那个说:你回吧。一边抱着孩子办手续。后面这个半个身子探在门口,右手朝孩子无声地递过去。"跟姥姥说再见,来,亲一下。"前面那个把孩子往门口凑了凑,孩子的嘴挨到姥姥的脸颊上,  相似文献   

14.
<正>黄昏走到了尾端,光明正以一种难以想象的速度自大地撤离,我坐在车里等红绿灯,希望能在黑夜来临前赶回家。在匆忙的通过斑马线的人群里,我们通常不会去注意行人们的姿势,更不用说能看见行人的脸了,我们只是想着,如何在绿灯亮起时,从人群前面呼啸过去。就在行人的绿灯闪动,黄灯即将亮起的一刻,从斑马线的开头出现了一个特别的人影,打破了一整个匆忙的画面。那是一个中年的极为苍白细瘦的妇人,她得了什么病  相似文献   

15.
心动de色彩     
每天最害怕的事就是老师提问,偏偏那个英语老师又只记学号,不记人名。我是班级里的第一号,被提问到的机会如果换成中彩票的机会就好了。不知怎么了,任我在家准备得再好,只要老师喊了杨晓晓三个字,那些东西都会争先恐后地跑到爪哇国里去。站在课堂上支支吾吾,真是丑死了,恨不得钻进地缝里去。老师也奇怪:你不是你班英羞答答的玫瑰静悄悄地开语科代表吗?还怀疑我的卷子不是自己答的。明明我会,应该胸有成竹才对啊?可是,我一站起来,心跳就会加速,脑子里就会一片空白。碰到人多的场合也是这种感觉。那次班级里的联欢会,每个同学都要出节目的。我…  相似文献   

16.
一半的力量     
2006年的一天,凯文开车带14岁的女儿汉娜回家,在一个路口停车等绿灯的时候,汉娜看到一个无家可归者举着讨饭的牌子。他们的车子前面停的是一辆奔驰梅赛德斯,汉娜说:"爸爸,如果前面那个人不开那么贵的车,那个饥饿的人就有一餐饭吃了。"  相似文献   

17.
我家居住的小区旁,有一条货运铁路,每天总有十几趟火车通过。小孙孙不满一岁时,我常抱他站在路边看火车。开始,他两眼直愣愣地看着火车一节一节地飞速通过,似乎有些害怕,特别是火车一鸣汽笛,吓得他把头紧贴在我的肩上,两只小手紧搂着我的脖子,一动也不敢动。我怕吓着宝贝儿,以后就不再带他去看火车,而是抱着他到中心绿地边儿溜达。可是,每当听到火车的轰响,他就小手指着铁路的方向,浑身乱使劲,嘴里“啊啊”地叫个不停,仿佛要挣  相似文献   

18.
"陈老师陈老师,你看,我今天的饭菜都吃光了!""我也是,一点都不剩。"3月25日,泸溪县合水小学食堂门口,学生们纷纷围着陈老师,拉着他的衣袖,争先恐后地要求他检查自己的饭碗。望着眼前这些天真可爱的孩子们,老陈笑眯眯的。开展"光盘行动进校园"以来,老陈每到学生开餐时间,就来到食堂,提醒同学们要勤俭节约,看到  相似文献   

19.
计中计     
山粱 《少年月刊》2014,(4):14-15,17
刚过岩石城站,斯蒂尔先生就注意到一个身穿紫色外套的女士。她手里拿着一张车票,仿佛找不到自己的座席,急匆匆地从火车那头走来。在路过第三个包厢门口时,她假装不小心,和瑞奇先生撞了个满怀。  相似文献   

20.
我已经站在安检口的第一个位置,斜后方传来一个声音,很坚决:“麻烦让一下。”
  一位五十多岁的妇女抱着孩子站到了我前面,身后还跟着一个年纪相仿的妇女,她们容貌相似,烫发,戴着金耳环,皮肤黝黑,身形矮小。前面那个说:你回吧。一边抱着孩子办手续。后面这个半个身子探在门口,右手朝孩子无声地递过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