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清中叶以来的人口快速增长造成湖南人口相对过剩,导致“人余于地”,大量人口无地可耕,成为失业农民,而近代湖南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还刚刚起步,无法吸纳社会过剩人口,因此晚清湖南社会中的过剩人口只能在传统的社会经济模式范围内,如传统商业与手工业中去寻找生存的机会,然而湖南商品经济发展的特点又决定了这些传统行业无法给这些剩余劳动力和破产农民提供太多的就业机会。最终,这些过剩人口为寻求出路获得一生存的机会,开始从事他们以前极不愿从事的职业——从军。又由于湘军将官募勇多以高官厚禄为诱饵,湘人更加踊跃从军,也因此对湘军兴起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2.
湘军对晚清湖南文化教育发展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四个方面:湘军将领重建和新建各种教育设施,为晚清湖南教育文化事业的兴盛提供了有利的环境;湘军集团以各种方式增加地方文武学额,促进了科举教育的兴盛;湘军将领以各种方式在湖南兴办文化事业,推动了湖南文化事业的发展;促进了湖南人才的兴盛。  相似文献   

3.
流民是困扰近代湖南社会的主要问题之一。本从饥荒、人口压力和自然经济的解体对湖南社会的影响来浅析湖南流民的成因。频繁的自然灾害引发饥馑,农民无力自救只得流落他乡;人口增长迅速,土地负荷过重,产生剩余人口,这些人被迫流向城镇;自然经济解体,破产的农民、小手工业四处乞食。  相似文献   

4.
湘军军制开晚清军制改革之先河,改变了晚清权力结构与力量的对比,诱发了地方主义的泛滥,改变了军营风气,在铸造“同治中兴”神话的同时,造成了晚清深重的政治危机,使晚清政治生态发生了剧烈变化。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湘军的崛起过程,考察了由此所带来的晚清统治集团内满汉矛盾的新变化。指出咸同以来中央与地方、满员与汉员权力分割的大趋势,及其与当时国内、国际形势巨大变化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以花鼓戏、湘剧、祁剧为典型代表的湖南戏曲是湖湘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文艺湘军的崛起中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湖南戏曲对音乐表演、舞台美术、舞蹈表演等专业都形成了影响,是湖南艺术教育的奠基石。  相似文献   

7.
清朝是一个以满清贵族为主体建立起来的封建王朝,清廷内部满汉界限分明。太平天国起义后,为镇压起义军,清廷不得不起用大批汉族官僚组织地主武装,湘军因此而崛起并对晚清的政局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湘军是以曾国藩为首的军阀武装,是为镇压农民革命而兴起的。它的兴起,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晚清的政局:一方面,它残酷地镇压了太平天国革命,挽救了濒临灭顶之灾的清王朝,同时也造成了汉族地主政治势力崛起的契机。另一方面,又对晚清中央集权制度起了分解作用,从此满、汉统治者之间的势力对比起了显著变化,地方督抚往往拥兵自重,尾大不掉。  相似文献   

9.
近代湖南是反洋教最强烈的省份。湖南巡抚在处理反教案件的过程中,经历了由支持、矛盾到镇压的转变,造成这种变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也对近代湖南社会和基督教的传播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湖南巡抚对基督教的态度的变化说明晚清湖南官吏自始至终是反基督教的认识是值得重新考虑的。  相似文献   

10.
骆秉章抚湘十年,正是湘军与太平军激烈对抗的十年.骆秉章对湘军的建立、成长、发展,都作出了重要贡献,对湘军的调遣、作战,也作出了巨大的功劳.同时,骆秉章发现、重用左宗棠等湖南人,对“湘军人才群”的形成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1.
人口数量的增长是有限度的。“人口增长论”在中国历史上长期占据主导地位,但很早也产生了关于人口过剩问题的思想。新中国成立后,对人口过剩问题的研究经过了一个从打“擦边球”到公开承认的过程。人口过剩,这在中国当代社会已经是一个不容否认的客观事实。人口多固然有其不利的一面,但也并不是绝对的,人口过剩不是“人口负担”的代名词,人口问题也不是完全由人口增长引起的。人口多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也有有利的一面。  相似文献   

12.
晚清由于"四口南流"局面形成,江水犯湖水的情况日益加剧,加上人口剧增,生态破坏,洞庭湖淤积严重,人争水道更加突出,湖南自然灾害尤其是水灾日趋严重.加上吏治败坏,还有旱灾、虫灾、风灾、雹灾、雪灾和疫灾等,都给社会生产生活造成了严重的影响.为了社会稳定和王朝的长治久安,晚清政府和民间在减灾防灾和救灾赈灾方面采取了不少措施,在赈务制度化和社会化、赈灾手段和灾情信息传播近代化以及新式士绅投身于赈务等诸多方面表现出了时代特色,标志着传统荒政开始向近代荒政的嬗变.  相似文献   

13.
湖南会馆是由在襄阳樊城经商的湘籍同乡组织于清初始建一座会馆,清末由湘籍诸多高官捐资重建成一较大型会馆,建国后馆舍陆续被拆毁,笔者通过调查基本弄清了其概貌。遗留于旧址和襄阳米公祠的2通石碑文字,反映了湖南商帮在樊的经商概况和义地制度,会馆的兴建与清末湘军水师有极大的关系,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14.
第一次鸦片战争以后,社会的转型和西学的输入打破了书院专事儒学的局面,在书院讲授自然科学知识成为很多新、旧书院的选择。作为书院发展较为兴盛的湖南,在这场变革中表现较为活跃。无论是新式书院在致力实学、造就人才方面的努力,还是旧式书院在改课更章、崇求实用方面的改革,无不彰显了湖南书院在实施科技教育上取得的成就,也从一个层面折射出湖南教育近代化的曙光。  相似文献   

15.
湘军的发源地在湘中大地。湘军中产生的十大巡抚、总督,有八位属今娄底市籍。“无湘不成军”,今天的正确表述应是:“无湘中(包括湘乡市)人不成军”。湘军有铁的军纪,湘军将帅著作等身,湘军是一支有文化的军队。他们及其后代的文化传承,对中国革命及科学技术的进步作出卓越的贡献。发掘研究湘军集团,筹建湘军陈列馆,有利于推进娄底成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建设的进程。  相似文献   

16.
湘乡是湘军发祥的圣地,是湖南兴办团练最早、最积极又最有成效的县邑。湘勇团练是湘军组建的基石,是湘军对太平军作战的先声。  相似文献   

17.
程朱理学原本是清朝官方的意识形态,具有广泛的士绅社会基础.曾国藩创建湘军,在指导思想上具有鲜明的理学文化色彩,坚持以"仁"、"礼"为立军之本,以"朴"、"廉"为募勇之要,训练兼施,"训"重于"练".  相似文献   

18.
湘军源流记     
本文所说的湘军,是指上湘(湘乡)三里士绅,从各办“团练自保”开始,继而至“湘乡团丁”、“湘勇”左、中、右三营及“湘军”左、中、右三营正式建立之过程,这支“湘军”是咸丰初元湘乡一县之“湘军”。  相似文献   

19.
湖湘文化与文学“湘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化对学的影响是深刻的,不仅对学的外在形态,而且直接影响到创作主体的思想、气质和审美,湖湘学是湖湘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深受湖湘化的影响。80年代的学“湘军”之所以令人瞩目,主要得力于根深叶茂、源远流长的楚化-湖湘化的浸染。  相似文献   

20.
本文论述了湖湘学派传统学风的两大特点:奉程朱理学为正宗;重经世致用的实学。并详细剖析了湖湘传统学风对湘军产生、形成、兴盛所起的作用和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