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没有光线,摄影艺术无法存在. 光线,是摄影反映现实的必要条件,是摄影家用来塑造艺术形象的表现手段.在现实世界中,光线千姿百态——可以照亮周围的物体,本身也具有极强的造型能力. 光线的造型功能 对于摄影者来说,光线是进行审美和审美欣赏的物件:摄影者透过相机在自已创造的摄影画面上,综合揭示了光线赋予万物所具有的音乐般的韵律,以及无穷魅力的瞬间.光线,使物体产生了更多视觉上的变化,赋予了物体更多的层次.  相似文献   

2.
卓昌斌 《考试周刊》2012,(48):29-30
英文摄影Photography一词是源于希腊语Φωphos(光线)和γραΦιgraphis(绘画、绘图)或γραΦηgraphê,两字一起的意思是"以光线绘图",是指使用某种专门设备进行摄像记录的过程,一般我们使用机械照相机或者数码照相机进行摄影。有时摄影也会被称为照相,也就是通过物体所反射的光线使感光介质曝光的过程。  相似文献   

3.
初中物理教材中对太阳光 (白光 )的成份进行了分析 ,但学生对物体颜色往往难以理解和掌握。例如 :一块在日光照射下为白色的布 ,在红光照射下成什么颜色 ?一束白光通过在白光照射下为绿色的玻璃后 ,光束将有何变化 ?在日光照射下为黄色的布在红光照射下成什么颜色 ?等等。对这类问题的回答 ,大多数学生模糊不清。因此 ,在教学中很有必要加强这方面的实验。1 设计原理当不同颜色的光线照射到不同物体上时 ,物体反射出来或者透过的光线是什么颜色 ,物体就呈什么颜色。如果物体能反射各种光线 ,在日光照射下就成白色 ,在什么颜色的光线照射下…  相似文献   

4.
百年巨变     
《少年科学》2009,(6):36-37
摄影的诞生 第一台照相机是从过去实验用的暗箱发展过来的。这个箱子的一头安装着镜头,以便让光线进入。光线将箱外的景物投射到箱内的玻璃或纸质底片上。今天的照相机仍然是同样的原理。第一张永久照片是由法国人涅普斯在1826年拍摄的。随后,他在达盖尔的帮助下改良了摄影技术。  相似文献   

5.
苏玉明 《物理教师》2005,26(1):49-50
1 反光现象 通常情况下,光束照射到物体的表面会发生反射,入射光线与反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入射角等于反射角,入射光线与反射光线与法线同在一个平面内.而且只有在入射角等于0°的特殊情况下,反射光才会逆向返回.  相似文献   

6.
学习光的反射和折射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知道什么是光源及其与反光物体的区别;知道光具有能量,以及光能与其他形式能量的相互转化.2.知道在同一均匀介质中光沿直线传播,并能用来解释一些光现象;知道光线的概念,并会画出光线;知道人眼根据什么判断物体的位置.3.理解反射定律的  相似文献   

7.
<正>在解析几何中,对于光线反射问题,尤其是多次反射问题,是学习的难点。当光线从光源A出发经直线l(我们姑且形象地将这条直线称为"镜子")反射到物体B,如果直接处理,则必须利用入射角等于反射角,然后分别给出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所在直线的方程。如果多次反射,则要考虑的直线方程更多,计算量很大。因此,可以考虑将反射问题化为直射问题来处理。一、撤掉反射镜,化为直射问题  相似文献   

8.
一、眼见为实,耳听为虚这是一句俗话,正确性似乎不容置疑,也说明生活中人们更相信自己的眼睛。其实,在光学中这句话是错误的。人的眼睛能看见物体,是因为物体射出来的光线进入人眼,又经过大脑的分析,人才感觉到物体的存在,但光线在传播过程中方向往往发生改变(如在两种物质的界面处往往发生反射和折射),人观察到的只是物体的虚像,真实的物体并没直接看到。如通过平面镜看到的像、观察到的水中景物、海市蜃楼、水中的鱼等。人看电影时看到的那些连贯自然的动作和景物,实际上是每秒钟播放的24张独立的照片,只是由于视觉暂留现象才感觉是连贯的。这些都说明"眼见"不一定"为实"。  相似文献   

9.
关于风光摄影中的光线运用,先前已有阐述,本期重点谈谈逆光下的风景拍摄问题. 大自然中的景物丰富多彩,这些景物在不同光线的照射下,会呈现出无穷无尽的景色之美.在实际拍摄时,摄影人按照自己的创作意图,可以顺光、可以侧光、可以顶光,当然也可以迎着太阳逆光拍摄.逆光下的风景千姿百态、魅力无穷,但因为逆光下的景物反差很大,明暗层次和色彩也很难表现,测光、曝光也不好把握,所以逆光拍摄还是要掌握一定技巧的.  相似文献   

10.
一、填空题1.光在同一种媒质中是沿_传扬的.光在真空(或空气)中传撤的速度是米/秒.2.我们能看见不发光的物体,是因为它们的。光线射入人的眼里.物体表而光的反射分别为一反射和。反射两侧1.3.因是,ON叫,叫,叫,入射角是。,反财角是.分物体在平面鲢中成的您是。交点,实验表明平南媲成的像到镇的距底和物体到镇的距离。仰和物的大小,·由于平面镇里的像不是实际光线全聚而成,所以是一像..S.在教室里因“反光”,从某个川度看不情油漆黑板上的勤笔字,这是光的、现象进成的.人能看到幻灯机屏粉上的困家,这是光的.…  相似文献   

11.
物体上某点发出(或反射、折射)的光,经过面镜、透镜的反射,折射的实际光线如果是会聚的,其会聚点我们叫物体上某点的实像点。对应于物体上每一个物点都有一个实像点。与物体上各物点相对应的所有实像点的集合,就是物体的实像。实像可以在光屏上呈现出来,如照相机底片上所成的就是实像。由面镜成透镜反射或折射的实际光线如果是发散的,则它们不可能会聚,它们的反向延长线的会聚点,就是虚像点。所有虚像点的集合,就是物体的虚像。虚像不能呈现在光屏上,但可以用眼睛直接观察到。  相似文献   

12.
1、光射到物体表面上都会发生反射现象。镜面反射和漫反射:入射的平行光经过反射之后仍然以平行光出射,就是镜面反射;入射的平行光经过反射之后向各个方向射出,就是漫反射。我们的眼睛能够看到周围一些不发光的物体,就是由于这些物体对于光线发生了漫反射的原因。黑板上的字因为“反光”而看不清楚,是因为黑板长期使用过程中,因为反复擦拭而使得局部变得异常光滑,当某个字刚好写在这里时,这里的黑板对光发生了镜面反射,而粉笔字对光发生漫反射,因此强烈的镜面反射光掩盖了微弱的漫反射光线,所以我们觉得这块黑板异常光亮,而上面的字却无法看…  相似文献   

13.
朱海英 《物理教师》2004,25(1):44-44
从空气中观察池塘中的水草和鱼,总会觉得水草和鱼的像离开观察者近了,即所谓的视深变浅了.同样,从玻璃台板的上方观察压在台板下的图片,也会觉得图片离观察者近了.我们可以通过例1来理解. 例1.有人在游泳池边竖直向下观察池水深度,据他看来池水的深度为h,已知水的折射率为4╱3,那么池水的实际深度为_____. 解析:人在游泳池边竖直向下观察时,可作池底物体的折射光路如图1所示.图中r和i分别为光线从水  相似文献   

14.
发光体发出的光线斜射到一块厚厚的玻璃上,发生两次折射后,可以形成第一个虚像;光线从玻璃斜射到空气中,在发生折射的同时还要发生反射,反射光线在玻璃中再反射一次就要折射到空气中,形成第二个虚像,所以透过玻璃可以看到两个太阳。漂浮物沾上云层中的水汽后,就形成了透明的云层,相当于一块厚玻璃,透过云层也可以看到两个太阳。  相似文献   

15.
一.光的折射规律的学习与运用光的折射规律,内容很多,死记硬背是无法运用的.其实它可简单归纳为:“共面、异侧;(除直射外)在空气中的光线与法线夹角大.”运用光的折射规律主要在作图、识图和现象解释类习题中.一般都作斜射时的光路,作图时,先找出入射点,画出法线,同时抓住:光线从空气射到水或玻璃中则靠近法线,反之光从水或玻璃射到空气中便远离法线.从几何上讲:光线在空气中与法线的夹角比光线在其他物质中与法线夹角大.简记为:空气中的“角”大.另外要注意“异侧”即折射光  相似文献   

16.
三问三答     
第一问:为什么白天从竹帘外看不见室内的物体? 答:人眼之所以能看见物体,是由于光源发出的光,或者物体反射的光进入人的眼睛.白天,室内不开灯,室内比室外要暗.室外的自然光照射到竹帘的表面,有一大部分入射光被竹帘反射并进入人眼,使人看到竹帘.还有一小部分穿过竹帘的缝隙进入室内,照射到物体上,这些物体再将入射光反射到竹帘的内表面,内表面又将大部分光反射回室内,由竹帘缝隙射向室外的光线就更少了.对于室外的观察者来说,竹帘外表面反射到眼睛里的光线比室内物体反射到眼睛的光线要多得多.所以从竹帘外看不清或看不见室内的物体.  相似文献   

17.
在平面镜成像的习题中,常涉及到镜厚的问题,遇此,一般根据平面镜成像规律,以物像间距离等于二倍镜厚处理。现举两例如下:1.把物体贴在平面镜上,物像之间相距2厘米,则镜子的厚度为多少?(答案1厘米)2.将手指顶在镜面上,看到镜子中也有手指,若镜厚2厘米,则二指间的距离是多少?(答案4厘米)众所周知,利用高度抛光的金属面,或抛光的表面镀一层金属膜,可把入射光几乎100%地反射,这样的表面称之为镜。上述两例中的平面镜均有一定厚度,无疑是玻璃平面镜,物体紧贴于平面镜上,以镜厚即物距为据分别得出答案。然而,此种解题方法忽略了光的折射这一重要现象,故答案尚需斟酌。厚度为 d 的镜子,是上下表面平行的玻璃砖,在其底面涂以水银做为前述高度反射光的表面。设有一发光点 S,距镜的上表面为 h,从 S 点发出的光线 S A、S C。S A 垂直进入玻璃中,被底面反射,沿原路返回。S C 斜射入玻璃上表面,入射角为 i,在玻璃中的折射角为 r。折射光线 CO 被底面反射,复折射入空气中,此时的折射角 i′和入射角 r′,分别与前次的入射 i 和折射角 r 相等。眼睛沿着 S A、B M 看去,则像点在 S′处。  相似文献   

18.
一、本月知识学习指要光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光在两种介质的分界面上一定会发生光的反射现象.光在反射时遵守光的反射定律.利用光线作光路是解决本章问题的有效方法,在作图过程中应注意以下三点:1.眼睛看到的物体或像都是由于来自物体或过像的光线沿着直线进入...  相似文献   

19.
反射演示     
我们能看见一物体是由于从物体上反射的光形成一个像,这是光学课程中被引入的一个重要概念.由于有三个原因使学生难以信服,第一,我们周围的所有物体都反射光线,致使周围没有一个物体是由于吸收所有的光线而不能被看见,第二,学生对镜面反射比对漫反射的概念更熟悉,这会带来一些问题,如“为什么身后的灯发出的光在我们正在凄的书上反射与拿书的角度无关?”,第三,阐明这一概念的演示,作为物体惯用灯丝而不是物体反射光线.  相似文献   

20.
朱具德 《物理教师》2013,(11):77-77,80
2013年江苏高考物理题中,有一道光学试题,涉及到单反相机的取景器问题,取景器构造如何?取景器中光路如何?为什么取到的景物与被拍物体一样?本文从物理教学角度给出简要解释.题目.图1为单反相机取景器的示意图,ABCDE为五棱镜的一个截面,AB⊥BC.光线垂直AB射入,分别在CD和EA上发生反射,且两次反射的入射角相等,最后光线垂直BC射出.若两次反射都是全反射,则该五棱镜折射率的最小值是多少?(计算结果可用三角函数表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