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晚清篆刻是在浙派、皖派风靡印坛百年之后,继邓石如探索的"印从书出"的延续和发展。赵之谦、黄牧甫、吴昌硕等不仅沿着"印从书出"的路子在向前走,还开启了一条"印外求印"之路。至此,篆刻艺术的形式与审美体系得以最终形成。  相似文献   

2.
正中国的篆刻艺术到明代中期逐渐进入成熟期。印学成熟最重要的标志,是在这个时期出现了一位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人物——文彭。文彭,字寿承,是书画大家文征明的长子。出身书香门第的文彭,从小就受到良好的艺术教育。他精通各种书体,尤其擅长篆书、隶书。文彭六十岁前,一直跟随文征明从事诗书画印的创作,并且与围绕在文征明周围的一大批书画名家探讨、交流,这  相似文献   

3.
正我涉足金石书画艺术,是从篆刻开始的。最初,也只是勤抚秦汉古玺及流派印章,直至有幸至来楚生先生门下,方渐知篆刻艺术之真谛。来先生是一位艺术风格鲜明,身兼书、画、印三绝的艺术家,又是位循循善诱的导师。"门(门)庭畏客频(频)",即是由来公篆、我刻的颇有纪念意义的印作。来公耳提面命之景,至今历历在目。此外,来公授艺中,常论及"印外求印""广博与专精""传统与创新"等艺术要则,给我很大的启示。  相似文献   

4.
《柳州师专学报》2017,(5):46-50
梁潮的制篆艺术基于篆刻的"道与器"这种二元相对结构,形成了"心手工作"的二元分布观念和辩证思想。他善于学习与借鉴历代篆刻的名家名作,深入领悟篆刻文化的渊博内涵,传承和弘扬篆刻艺术的优良传统;谙悉制篆的门道与目标,善于把握篆刻艺术的形式构成及形式意味的特征,对其他艺术要素所长兼收并蓄,形成自己的创作个性及风格。通过游刃于印材(主要是印面)的方寸之间,他不断拓展其独特的篆刻艺术的广阔空间。  相似文献   

5.
诗书画印完美结合,是中国书画艺术的最高表现形式.当国画水平发展到相当高度时,多才多艺的文人画家打破绘画工匠独踞画坛的局面,早在东汉至南北朝时期,已出现象蔡邕、顾恺之这样的文人画家;隋唐五代时,诗书画兼能的文人日益增多,但此前毕竟没有诗书画完美结合的范例;北宋末年,苏轼、文同、李公麟、米芾等文人画家活跃于文场,提出完整的文人画理论,为诗书画印的综合表现艺术拉开了序幕;元代文人画空前发展,诗书画印综合表现已为画家普遍采用;明清两代,诗书画印结合经营的艺术形式,从理论到实践都呈现出集大成、开生面的态势.诗书画印的综合表现艺术源远流长,为近现代和新中国的书画艺术的繁荣,打下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6.
中国绘画是综合艺术,它除了画面,还有诗词、书法和印章,是融诗书画印于一体的综合艺术。这是中国画的重要特色。诗画的结合,既增大了画面的艺术容量,也加深了画面的艺术境界。诗书画印中,除书画本为一体,即所谓书画同  相似文献   

7.
吴让之作为晚清四大家之首,其篆刻对其他三家——赵之谦、吴昌硕、黄牧甫产生了深远影响。吴让之的篆刻刀法以冲刀为主,披削结合;篆法以小篆入印,方中寓圆;章法形式多样,稳中求险;边款则独具匠心,行草篆隶皆能用之。学习吴让之对篆刻的独特理解,能对取法吴让之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8.
正印章发展到元明时期,文人篆刻开始登上印史舞台。当文人自篆自刻的现象开始普及,印坛由此进入更活跃和更多元化的流派印时代,印章从实用阶段向艺术阶段迈出了关键一步。文彭在其中扮演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他开创了中国印章史上第一个篆刻流派——吴门派(又称"三桥派"),印界视文彭为文人篆刻艺术的开山鼻祖。文彭(1498—1573),江苏苏州人,字寿承,号三桥,别号渔阳  相似文献   

9.
<正>郭尚先画印郭尚先(1785-1832),字元开,号兰石,莆田城内书仓巷人,清嘉庆十四年(1809)进士。历官翰林院编修、四川学政、光禄寺卿、大理寺卿等,工诗善文,擅书能画,又嗜金石,精篆刻,其诗书画印,有"四绝"之誉。著有  相似文献   

10.
《宜宾学院学报》2017,(11):94-100
篆书在清代的复兴,论者多关注金石学、考据学与文字学对篆书兴盛的推波助澜,少有提及篆刻创新对篆书复兴的客观作用。篆书艺术创新高潮出现在清中晚期,篆刻家们的篆刻创新是功不可没的,篆书的印化处理极大地促进了篆书的风格创新。作为"印从书出,书从印入"的成功实践者邓石如的篆书,其创新之路无疑是篆刻创新促进篆书艺术创新的典范。  相似文献   

11.
篆刻流派大约形成于明代中期,使印章升华为篆刻艺术,揭开了文人流派印的帷幕。明代文彭即是篆刻艺术流派的鼻祖,从此形成了明清灿烂的流派篆刻艺术,涌现了风格各异、成就卓著的一代代篆刻大家。  相似文献   

12.
正画画有写生之方式,书法、篆刻是无法写生的。学习篆刻这门艺术,除了临摹学习,几乎再无第二条途径。有些大艺术家,也是在有相当深厚的积累和感悟之后才具备了"屋漏痕""折钗股""万物皆入书、入印"的超跨度的变通能力。对初学者而言,只能"印内求印",印宗秦汉、隋、唐、明清流派印,在基础期必须经过这些学习训练。  相似文献   

13.
吴让之,字熙载,江苏仪征人,精于书画,更擅长篆刻。吴让之传承了邓石如"以书入印"的思想,并将其完美结合,是中国篆刻艺术由古代进入近代的标志性人物。一生贫困的吴让之,幼年时期就喜欢刻印。十五岁以后,他用十年的时间临习汉印,积淀了深厚的汉印功底。后来,他以邓石如篆刻为师法对象,经过数十年潜心学习,终成一代篆刻大家。有资料显示,吴让之一生刻印一万  相似文献   

14.
题画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颗明珠,它历史悠久,内涵丰富,综合了艺术与文学之关,与画、印、书相互补充,互相引申,相映成趣。古代大多数画家的作品都是诗书画印浑然一体,但当今能做到诗画双全的人不多。题画诗的少人问津,不得不说是一个遗憾。笔者通过对美术生题画诗教学进行研究,阐述题画诗的写作目的,展现写作过程,介绍写作方法,为继承这笔优秀的文化遗产做出探索。  相似文献   

15.
篆刻自商周时期即诞生并广泛应用,与书法、绘画一样,是一种传统艺术形式。秦汉时期是中国篆刻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秦朝虽然短暂,但奠定了篆刻艺术的基础和发展方向,汉印在秦印的风格基础上又有长足的发展,篆刻艺术与技法不断成熟,形成了不同于秦印的汉印风格。促使秦汉印风转变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相似文献   

16.
篆刻的章法,就是将印文美观地分布在印面上的方法和原则,也叫分朱布白或印面布局。它是根据印文和印面的情况来进行构图的一门学问,是篆刻过程的关键所在,决定着一方篆刻作品的艺术命运!  相似文献   

17.
郭尚先书法     
<正>郭尚先(1785—1832),字元开,号兰石,莆田城内书仓巷人,清嘉庆十四年(1809)进士。历官翰林院编修、四川学政、光禄寺卿、大理寺卿等,工诗善文,擅书能画,又嗜金石,精篆刻,其诗书画印,有"四绝"之誉。著有《增默庵诗文集》《芳坚馆题跋》《芳坚馆印存》等。按郭与林则徐同庚,所交往皆近代名人,故虽早逝,也常被列为近代名人。  相似文献   

18.
吴昌硕是一位诗书画印全能型的艺术大师,尤以篆书最为“名世绝品”。特殊的社会背景、个人经历和性格特征铸就了他特殊的艺术品格。他几十年“强抱”《石鼓》,不拘成法,弃形取神,独树一帜,使《石鼓文》书法走入了空前绝后的境地,成为吴昌硕艺术体系的重要支柱和特质。在当今书画艺术蓬勃发展之际,有必要对吴昌硕篆书进行深入研究,从中或许能得到某些启示,对我们进一步探讨艺术审美追求和发展方向将起到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9.
吾丘衍《三十五举》是篆刻艺术发展的最初阶段,也是至今为止较为系统的印学理论。在元代尚无普及性印谱的情况下,它的出现使得赵孟頫所提出的"印宗秦汉"的篆刻艺术取向得以实现,并且对明清乃至现当代的仿汉创作已然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孙倩 《安阳工学院学报》2011,10(1):70-71,74
宋代绘画主要以高度写实的艺术风格为主,但在北宋中期,伴随着文人画的兴起,开始引入了"以书入画"的美学原则,这标志着中国传统绘画开始从单一的艺术门类逐步发展成为诗书画印俱全的一门综合艺术。北宋绘画中"以书入画"的艺术倾向主要分为两种情况,即书画形式的融合和书画精神的融合。这一艺术倾向虽然在当时尚未得到社会的普遍认可,但它对宋后文人画的发展和成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