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1984年,我到学校内部的报纸兼职,访问过多位那时学校的老辈学人,如陆宗达、黄药眠、钟敬文等先生。次年,我留校继续报纸的工作。应该就是这时期前后,我第一次来到启功先生的浮光掠影楼。印象深刻的是,进门和出门,启功先生都是到门口迎接和相送。说印象深刻,是因为那时候改革促进文明,我刚刚习惯用问好和陌生人打招呼,而启功先生又是我心中好奇又敬仰的老先生。先生有礼加平等的态度,以一个懵懂学生或刚留校青年的身份来体会,是一次惊讶的受教。  相似文献   

2.
那是一九四四年冬天的早晨,我在联大听闻一多先生讲《楚辞》,听得正入迷的时候,下课铃响了。我呆呆地仰望着这位学识渊博,讲课深入浅出、妙趣横生、引人入胜的著名学者,杰出的诗人,产生了崇敬的思想。闻先生掏出手帕抹去美髯上的小水珠,摘下眼镜,揩擦了一下镜片,然后戴上。这时学生已经向教室外移动了。也许是先生看见我望着他发呆吧!他走下讲台问我:“听得懂吗?”我忙起立回答:“听得懂,先生。”他高兴地笑了。我跟随先生走出教室,草屋上冒着气,白头霜正在溶化,一股寒气袭来。闻先生见我没  相似文献   

3.
邢方圆 《上海教育》2004,(3S):62-62
我和张先生结识于去年6月。当时,首届上海市中小学青年校长论坛开幕,作为承办方之一,《上海教育》杂志全程参与了论坛的报道。我和编辑部的许多记一起,分头追随各组专家到参选学校考察因而有幸和张老  相似文献   

4.
我和张先生结识于去年6月。当时,首届上海市中小学青年校长论坛开幕,作为承办方之一,《上海教育》杂志全程参与了论坛的报道。我和编辑部的许多记者一起,分头追随各组专家到参选学校考察因而有幸和张老先生相处过一段时间。这样一位声名卓著的前辈专家,待人接物竟是那么平易、随和,对我们这样的后生晚辈,更是处处照顾。  相似文献   

5.
姥姥在我心中,可是个了不起的人物。她长得干净,看她年轻时的照片,准堤一个大美女!姥姥做得一手好菜,被我们称为神厨。姥姥又会缝纫,刺绣,够得上小有名气的服装设计师了!  相似文献   

6.
国小忆事     
我的老家在内蒙古通辽哲里木县。当时县里有几所小学、初中的,还有一所高中,教学水平还都挺不错。1926年,我进的国民小学读的书。当时我读的学校名叫“通辽第五小学”。我原来在“通辽第二小学”学过一段时间,后来转的学。西学东渐、辛亥革命后,  相似文献   

7.
村小忆事     
初为人师的记忆俏皮而灵动.虚化而真切,一伸手或许能抓个正着,品咂品咂,思绪万千,打开近看.又似乎模糊了、怯生了,像撞着了似曾相识的儿时伙伴。  相似文献   

8.
故乡忆事     
我出生在渭北平原一个美丽的县城,史称同州府。这里幅员辽阔、一望无际。黄河、渭河,洛河共同滋养这片肥沃的土地,孕育出独特的地域文明。丰裕的物产久负盛誉:大枣、西瓜、黄花菜闻名遐迩。尤其是同州大西瓜,在我看来是全国绝无仅有。我不知道那西瓜最大的有多大,一般大小的也足有二、三十斤重,个个溜圆,鲜有走形,瓜皮呈墨绿色,瓜瓤鲜红欲滴,瓜子黑亮饱满,每粒都有中指指甲盖大。  相似文献   

9.
正齐白石先生的名望,可以说是举世周知的,不但中国人熟悉,在世界各国中,也不是陌生人。他的篆刻、绘画、书法、诗句,都各有特点,用不着在这里多加叙述。现在要写的,只是我个人接触到的几件轶事,也是老先生生活中的几个侧面,从这里可以看到他的生活、风趣,对于从旁印证他的性格和艺术特点,大概也有点滴的帮助吧!我有一位远房的叔祖,是个封  相似文献   

10.
正我在27岁的时候,到沪任教于上海美专,得老友诸闻韵的介绍,始和昌硕先生认识。那时候,先生的年龄,已近80岁了,身体虽稍清瘦,而精神却很充沛;每日上午大概作画,下午大概休息。先生平易近人,喜谐语,在休息的时候,很喜欢有朋友和他聊天。我与昌硕先生认识以后,以年龄的相差,自然以晚辈自居,态度恭敬;而先生却不因此而有所距离,故谈  相似文献   

11.
21年前的今天,光耀中国近代历史的五四运动在北京大学里燃起了第一把烽火,因为参与这一运动的人,抱着不惧迫害、不愿妥协的革命精神,他们不但把古文学打倒而建立了以白话文学为中国文学正宗新文学,他们所提倡的民主思想和科学精神,更在中国思想界引起了一场极大的革命。  相似文献   

12.
先师黎劭西(锦熙)先生已逝世五年,而先生的音容风貌,却仍时刻浮现于脑海。这不仅是我追随先生四十余年之久,亲灸之深。师生情谊之厚使然,更主要的是先生为之奋斗终生的事业,今天在我们社会主义国家,得以逐步实现并不断发展前进。先生自二十年代以来从事国语运动——推广普通话和促进汉语规范化的远见卓识和身体力行坚毅不拔的事业精神,确是久而弥彰,不容泯没。先生毕生的事业与成就,可以从几个方面看:一是推行国语、文字改革运动;二是研究讲授语法;三是篡著刊行辞典、字典、韵书;四是主持师大中文系、文学院开设语  相似文献   

13.
我同陈世骧先生的交谊是从一篇文章开始的。 1964年3月美国亚洲学会(Association for Asian Studies)在首府华盛顿举行年会。陈先生当时任加州大学柏克莱校区教授并主持其中国研究中心的语文项目Current Chinese Language Program,而由我大学老师夏济安实际负责研究写作。那次陈先生担任一个文学小组的主席,济安、志清二先生提出论文。  相似文献   

14.
记得那是1992年7月的一天上午,我突然听到了戚桂宴先生去世的噩耗,顿时如晴天霹雳,目瞪口呆,随后眼泪夺眶而出,在校园的路上,只怕被人看见,匆匆跑回家,爬到床上先大哭一场,待心情略平静后,才赶到戚先生家。送葬那天,我哭得有点失态,过后妻子对我说:“你有点像疯了。”  相似文献   

15.
正20世纪赴欧学艺的著名官费生,先有20年代的徐悲鸿与林风眠,继之有30年代的吴作人与吕斯百。到了40年代,赵无极、熊秉明、吴冠中三位先生,成为二战之后到1949年之前,国民政府派赴欧洲的最后几位艺术官费生。2000年我初到清华美院,被领去拜访吴先生,问及此事。他说,抗日战争期间他考取杭州艺专,一  相似文献   

16.
忆巴金先生     
巴金先生著作等身,蜚声海外。作为这位文学巨匠的一个普通读者,我曾有幸与先生有过几次过往。事隔经年,记忆犹新。1963年,我才20来岁,还是一个刚参加工作不几年的年轻教师。一天,我从蒲地新华书店买来一套《家》《春》《秋》,不揣冒昧寄去上海作协,请素昧平生的先生题签。约一个月后,收到寄回的邮包,巴老用遒劲的毛笔字在三册书的扉页上分别题词:“春天是美丽的”,“春天永远属于充满干劲的人”,“春天已经来了”。我在去信中谈及当地买不到《憩园》,先生还特地赠寄来这册书。这些珍  相似文献   

17.
教海忆事     
教师,有的比喻成蜡烛,有的比喻成园丁,我认为最恰当的比喻是渡工。船工渡的是客,我们渡的是学生。我是初四的老师,每年都要将一批新的学生送到高一级的学校。初四学生是学校的小大人,朝气蓬勃,同他们相处,能感受到青春的活力。回想一下自己这一年走过的路,竟发现有许多值得回味的东西。不写出来,也许就忘记了。写一写,留存在我的精神宝库里,也许年代越久,价值会越大,当我年老的时候,能回忆起我的2010。  相似文献   

18.
教海忆事     
教师,有的比喻成蜡烛,有的比喻成园丁,我认为最恰当的比喻是渡工。船工渡的是客,我们渡的是学生。我是初四的老师,每年都要将一批新的学生送到高一级的学校。初四学生是学校的小大人,朝气蓬勃,同他们相处,能感受到青春的活力。回想一下自己这一年走过的路,竟发现有许多值得回味的东西。不写出来,也许就忘记了。写一写,留存在我的精神宝库里,也许年代越久,价值会越大,当我年老的时候,能回忆起我的2010。  相似文献   

19.
“师傅引进门,修行在个人”.这句俗语说的是一门知识或技术的掌握,除了老师必要的指导外,关键在于自己的努力.每当说起这句话时,总会引起我对著名语言学家魏建功先生深深的怀念.  相似文献   

20.
屠岸,生于1923年,原名蒋璧厚,是我国一位翻译家、诗人。他翻译的《英国历代诗歌选》被誉为"英国诗歌翻译的集大成者",他的诗被称为"中国十四行诗最严谨的楷模"。那么,在他成长的过程中,有哪些对他影响深刻的人呢?2008年夏,记者在北京采访了屠岸先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