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台湾地区储藏有丰富的矿产资源。清朝中后期,清政府越来越认识到台湾地理位置的重要,提出"以防夷而治台"的政策。同治十三年(1874年)至光绪元年(1875年)间,沈葆桢两次作为钦差大臣赴台,提出一系列开发台湾的措施。在矿产资源开发方面,沈葆桢积极引进外国机器,聘请外国技师,开办基隆八斗子煤矿,建立了中国第一个近代机器采矿业。沈葆祯调任之后,继任者丁日昌也主张发展台湾经济,开发台湾的矿业。中法战争后,台湾巡抚刘铭传重兴深受战争破坏的基隆煤矿。光绪十二年在沪尾设立官办樟脑、硫磺厂。光绪十四年又设立官办机器锯木厂。这一系列举措,开启了台湾经济近代化的先河。现从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宫中朱批奏折、军机处上谕档、录副奏折、电报档等档案中,编选清末台湾兴办矿务有关史料,供研究参考。  相似文献   

2.
清朝的禁烟一般即指禁鸦片。光绪二十六年十二月初十日(1901年1月29日),清廷实行“新政”,试图挽救不断衰败的国运,禁烟是“新政”的主要内容之一。三十二年八月初三日,清廷谕令政务处妥议章程,定限10年,肃清国内的鸦片吸食及罂粟种植,可视为禁烟运动的发端。这场延至民初的禁烟运动,被称为近代第二次禁烟运动。禁烟运动涉及禁吸、禁卖、禁种、禁运多个层面,颁布禁烟章程条例,设立禁烟大臣,组建禁烟总局、总会,严格官吏禁烟政绩考核,参与“万国禁烟会”等国际间禁烟活动,责成各地督抚按期完成禁烟任务。禁烟客观上取得了一些成果,诸如广泛宣传了鸦片危害,摧毁了大量种植罂粟,关停了大量烟馆烟店,特别是参与国际禁烟活动,大大减少了鸦片的输入。兹选编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宫中、军机处、民政部、度支部、外务部、资政院、宗人府、禁烟总局等全宗中相关档案,供研究参考。  相似文献   

3.
瘟疫,中国古代亦称时疫或疠疫,即近现代所谓的流行性传染病。其传染规模大,种类多样,诸如天花、鼠疫、霍乱、痢疾、疟疾、结核病、狂犬病,以至于流感、艾滋病、埃博拉、SARS等,与人类社会的发展相生相伴,不仅危害人类生命,而且深刻影响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进程。对于瘟疫的肆虐,中国历代史籍均有记载,最早如殷墟甲骨文中已可见"蛊""疟疾""疾年"等文字。近代以来,由于人口增加、卫生环境不佳、贸易频繁、各地交流密切、战争战事,加之气候多变、水旱灾年、动物传染等因素,瘟疫在各地时有爆发,其中以霍乱、天花、鼠疫的传染流行最为严重。而近代随着西方列强打开中国的大门,西方医学思想和医疗技术也融入中国社会,并在治疗瘟疫和阻断瘟疫传染流行中,结合中医传统治疗方法,发挥了重要作用。本组档案选编自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军机处、外务部等全宗,涉及清末中外间有关各地瘟疫情状、检疫、治疗、防控、会议、交流等众多方面内容,可供研究参考之用。需要说明的是,近代中国积弱深重,中外交涉档案中或流露出列强不平等心态和做法,也是近代中国落后政治、外交特点的反映。  相似文献   

4.
同治十三年(1874年)三月,日本以琉球遭风船民被台湾"生番"所杀为借口,悍然出兵台南的琅峤。日兵侵台事件的发生,让清廷对台湾的海防地位有了全新的认识,开始了台湾开发与建设的新部署。钦差办理台湾等处海防兼理各国事务大臣沈葆桢首倡设立台湾电报。其后,福建巡抚丁日昌移福建陆路未成之电报线至台湾,于光绪三年(1877年)建成自台湾府城至安平及自府城至旗后长达95里的电报线路,并在府城、安平、旗后三处设立报房。这是中国人自己修建并由中国人掌管的第一条电报线,在中国邮电史上具有重大意义。光绪十一年台湾建省之后,首任巡抚刘铭传在台湾进行一系列近代化建设,最终完成了台湾电报的铺设,并敷设了闽台海底电报线。由此,台湾与祖国大陆之间军情政令瞬息可达,在加强近代中国海防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现从馆藏军机处上谕档、军机处录副奏折、军机处电报档、朱批奏折等档案中,编选有关创办台湾电报史料,供研究参考。  相似文献   

5.
在我国漫长的封建社会里,得以入学接受教育的多是男子,而广大妇女则无权进入学校学习。到了封建社会末期,随着西方资本主义的侵入,清朝统治集团中的开明之士为了振兴和富强国家,曾经倡导过洋务运动,也推行过维新运动,并开始对几千年来的封建教育进行改革,女学即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下得以兴起和发展的。一清末女学的兴办光绪二十八年,管学大臣张百熙拟《钦定学堂章程》,即“壬寅学制”,它作为中国第一部钦定学制正式颁布,但并未施行。次年,张百熙、张之洞、荣庆等又重新草拟了《奏定学堂章程》,即“癸卯学制”,对学校系统、课程设置、学校管理等都做了具体规定。以上两个章程虽然都没  相似文献   

6.
正按语:清代官方档案文献中,称台湾原住民为"番民"。"番民"有"熟番"、"生番"之分,其在平原地带居住受汉族文化影响较深的,称"熟番";分散居住在高山的,称"生番"。番民的生活区域称为"番地"。康熙朝收复台湾后,如何对待和管理原住民问题,成为清政府治台政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劝垦番地到移民入台,从开山抚番到开禁招垦,清政府对台湾进行了一系列有效治理,逐步开发"番地",客观上推动了台湾原住民生产和生  相似文献   

7.
清末商务史料(上)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光绪二十九年七月,清政府为振兴商务,特设商部衙门,职掌农、工、商、路、矿一切事宜。至光绪三十二年九月,实行官制改革,将工部并入商部,改名农工商部,原工部所掌事宜亦自归入办理。现从馆藏方略馆全宗档案中,选出光绪三十年至三十二年间,该部奏准办理各类公司、局、厂、学堂、商会诸方面的史料,分别依年分,按农、工、路、矿、商五大类予以刊布,供研究清末经济史参考。  相似文献   

8.
我国一百多年的近代史是一部激烈的蜕变史,各领域都有过新旧的不断更新。图书出版事业也有几股新旧力量的交织和变化。其中如在同治、光绪年间活跃过一段时间的官书局。它是历史上官刻活动在一定条件下的发展,对后来新式出版事业的形成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历史上的官刻虽有过较长期的活动,但都是“奉  相似文献   

9.
<正>外务部榷算司为复前送戒烟表册填写无误事致总理禁烟事务大臣咨文光绪三十四年七月十四日榷算司呈为咨复事。光绪三十四年七月十二日准咨称,本公所前将奏定章程、表式通行京外各衙门确查,据实填注在案。查六项表式,内而堂司,外而督抚,均应填注,其确无嗜好、实已断净二项务须实注毋欺,以凭核办。乃咨复到所,其表册之不无可疑者尚属不免。本大臣奉旨严切,责任禁烟,力图实效,务望各衙门严饬各官员毋稍朦混。  相似文献   

10.
清末陆军部兴办军医学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末,清政府在编练新式陆军的同时,注意到一个摆在眼前的迫切现实:新军中缺乏新型军事人才。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清政府一方面在国内建立了一批涵盖各学科的军事学堂,以培养人才;另一方面,也派出许多留学生,以期造就更高层次的人才。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是中国军队正规化建设的一个新起点。正是在这一背景之下,军事医学作为军队建设的一个组成部分,被提上了日程。1902年,袁世凯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为培养具有近代军事知识的军官和培植私人势力,他设立学校司,陆续兴办了诸如北洋行营将弁学堂、武备速成学堂、北洋陆军讲武堂…  相似文献   

11.
紫禁城西华门内路北,咸安门之东,熙和门、断虹桥之西,有一组封闭建筑,称之为武英殿。农民起义领袖李自成推翻明王朝后,在此称帝。清摄政王多尔衮带领八旗官兵,先于清世祖进入紫禁城,在此办事,接待明王朝诸降臣。清世祖进入紫禁城,初御极于此。可见武英殿在大内之地位非同一般,然而最引后人注目的是在这里刊刻大量精装线本书。自康熙十九年谕令此处为修书处起,挟皇家之物力财力,在这里刊刻的大量线装书,为存世之书中最佳版本——善本,即武荚殿版本也,亦称之为殿本者。为了人们了解当时刊刻武英殿善本图书时此处建筑之全貌,现将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内务府营造司两本清册予以公布,供研究中国建筑史,文化史、印刷史参考。这两本清册的正件无从查考,清册本身朱注年月,从清册中所报建筑修缮情况,似为清末。清册主要内容是查看武英殿各殿座捐毁情况及修缮,从中可以看到各殿座的方位及规制,与现存情况相较,正殿院内的武英殿宫门及两山值正殿及后殿、东西配殿,关帝庙,浴德堂等主要建筑均仍存在,校录东房及院内围房、武英殿墙后殿北大墙均不复存在。而刊刻书籍主要在西配殿大墙外,这里的建筑除井亭外,其余档案办事房、笔帖式办事房、刻字作、刷印作、文昌堂、印信钱粮库以及茶房、值宿房、河西大墙均不复存在。  相似文献   

12.
13.
今年6、7月间去台参加中文传播研讨会时,与台湾新闻界有所接触,现写下对台湾新闻界的粗浅印象,供朋友们参考。 媒体大膨胀 自台湾当局1988年元月宣布解除报纸登记和张数限制(即“开放报禁”)以来,台湾报业获得了大发展,目前报纸总数已由当初的31家发展到288家,5年间增长了8倍多。报纸版面也大幅度增加,报禁期间规定每种报纸每天最多只能出3大张12个版,现在一些报纸出好几大张,像联合报、中国时报这样的大报有时一天出20张80个版,一份报就是一大摞,看都看不过来, 我还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台湾多家报纸的地方新闻版,并不是各地新闻的拼凑,而是分别编印、自成体系的“地方报”,也就是说,专供台北地区读者阅读的是专登台北新闻的“台北版”,专供高雄、屏东一带读者阅读的是专登高雄、屏东地区新闻的“高屏版”,如此等等,这些地方版几乎涵盖了台湾的每个县市,使各地每天发生的新闻都得到充分、及时地报道池。因为这样,台湾报纸多集中于台北,其他城市报纸很少。众多地方版无形中加大了报纸的工作量。  相似文献   

14.
清末各省兴办农林实业史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从本馆会议政务处全宗档案中选出的这组史料,集中反映了清末各省兴办农林工艺实业等方面的情形,可供研究地方史参考,现予刊布.  相似文献   

15.
宣统二年(1910年),受利益驱使,大量劳工涌向满洲里捕猎旱獭,由于误捕误食疫獭,造成了劳工患染鼠疫。疫情很快在东三省爆发,并蔓及直隶、京津、山东等地,短短几个月,死亡6万多人。疫情爆发后,清政府采取了阻断交通、设卡检疫、隔离病人等一系列措施。翌年初,疫情得到控制。清代军机处档案真实地记录了此次鼠疫爆发的全过程,对于今天仍然有很重要的研究和借鉴作用,现子刊布。  相似文献   

16.
台湾当局亦图拟制“档案法”据台湾报纸报道,台湾海峡彼岸的国民党中常会在1987年6月10日同意了“国史馆”馆长朱汇森的建议,交有关主管部门及早研究制定“国家档案法”。  相似文献   

17.
台湾学者呼吁从速建立“有声史料”去年11月20日,有百人参加的“台湾史研究暨史料发掘研讨会”在台北举行。此会上,提出了6篇学术性论文和3篇史料发掘报告。它们在时间上涵括自荷兰殖民者据台时期、明代郑成功时期、清代、日本殖民者据台时期及台湾光复以后;在内容上则有台湾开发历程、祭祀公业、文学、戏剧、平埔族古文书、日本华商泰益号帐册及大陆有关台湾情况等档案史料。这些将在会后编印成书,供学术研究机构参  相似文献   

18.
台湾当局拟出“档案法”主要内容据台湾《中国时报》报道,台湾“总统府国史馆”于3月28日声称,该馆草拟的“国家档案法”草案即将完成,俟完成后,即送“总统府”转“行政院”审核。  相似文献   

19.
康熙六十年四月(1721年5月)朱一贵因不满清廷驻台官员横征暴敛,滥捕砍竹民人,与李勇等五十二人,在台湾罗汉门举旗起义。不久杜君英在淡水等地响应,起义军很快发展到数万人,几乎攻占了全台。义军拥朱一贵为中兴王,以永和为年号,并发布讨清檄文,声称“横渡大海,会师北伐”。闽浙总督满保得到台湾府治失陷的禀报后,立即调水师提督施世骠、总兵蓝廷珍率兵渡海,前往镇压。起义军在内有纷争,外遇强敌的情况下,作战连连失利。七月底朱一贵等被俘,后被押至北京凌迟处死。其余部众,隐匿山中,继续坚持斗争,直至雍正元年,王忠等人被俘,起义最后失败。本组史料除选自馆藏内阁兵、刑两科史书外,另有五件从满文朱批奏折中译出(文中题目以*标明),反映了这次起义的基本情况。现予公布,供研究参考。本组史料满文部分由安双成审定。  相似文献   

20.
屈春海 《历史档案》2003,20(3):102-106
清末福建官脑局在福建近代工业的兴起上占有重要地位,无论在企业性质、资金来源、经营方式以及存在问题等方面,都有自身特点,是我国近代工业发展史上的典型事例之一。本文拟依据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外务部档案和相关资料,对福建官脑局兴办始末作一浅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