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林德宾此件隶书对联师法汉代《礼器碑》,不乏流畅。结构稳重用笔精到醇和,追求金石气又和钤印位置恰当,是端正,十个字和谐妥帖,落款一件十分难得的佳作。唯两处小疵需注意:一是笔二是隶书的典型性"怡"字竖心旁写法要雅致,有待改进。画"蚕头雁尾"中横的波动略显生硬,陈锦坚书友的草书作品,以平正体势为基调,用笔流畅洒脱,结字于平正中有大小收放之变化,章法整齐和谐,尤其注重一行之间和  相似文献   

2.
正第十讲结字虽然书法"以用笔为上",而"结字亦须用功"。在楼兰简纸文书书法学习中,构字法则同样重要。尽管这些资料书写时间不同、书手众多、书体多样,但对它们分类整理后,我们仍然会受到许多启发。结字特征受书体影响,隶意重的字多宽扁形,章草多横势,今草多纵势,行书变化最丰富。因为书写习惯和审美取向不同,同一书体在不同书手笔下,也呈现出不同的面貌。所以,楼兰简纸文书的结字是多样的、复杂的。要之,在于求同存异,能于共性之中规范法则,能于个性  相似文献   

3.
高考作文"发展等级"中有一个"构思新巧"的要求。运用"隐字绾结",可以写出"有创新"的作文。行文渐显端倪,卒章隐字绾结,契合话题,不露痕迹。本期《妈妈想住大房子》卒章,未出现话题中"醒"字之形,却隐含"醒"字之义,绾结全  相似文献   

4.
品读     
<正>书法以用笔为上,而结字亦须用工。盖结字因时相传,用笔千古不易。右军字势,古法一变,其雄秀之气出于天然,故古今以为师法。齐梁间人,结字非不古,而乏俊气,此又存乎其人,然古法终不可失也。——元·赵孟頫《兰亭十三跋》——用笔、结字和章法是书法作品的三要素,缺一不可,其中当以用笔为核心,结构与章法自然也不可放松。赵  相似文献   

5.
正亓遇松书友的楷书中堂取法颜真卿《颜勤礼碑》,整体大气磅礴,用笔精到,提按分明,点画厚重中不乏轻巧,变化较多;结字端庄开阔,稳如泰山,深得颜真卿字法之妙,可见作者在颜真卿楷书方面下过很大工夫。落款、钤印一丝不苟,妥帖和谐,堪称一件佳作。就整体细观,此作仍有一些小问题,如用笔中规中  相似文献   

6.
书法之道在于用笔与结体,笔法是书法的核心,赵孟頫说:“书法以用笔为上,而结字亦须工,盖结字因时相传,用笔千古不易”,元代李溥光《八法解》中说:”盖一笔有一笔之法,一字有一字之法,一字之法,贵在结构,一笔之法,妙在起止,起止得直,则画无不美,结构有道,则字无不佳,然结构之道所重者,尤在于笔法之精妙也”。《翰林粹言》也有“得形体不如得笔法”之说。可见笔法是书道的关键,也可说得笔法即得字法,因此历来书家很重视对笔法的研究。  相似文献   

7.
作品点评     
正刘砺伟同学的硬笔楷书,笔画干净利落,用笔提按合理,字形平正中见灵活,章法完整。作品中"风、暖、入、千、门、万、户、新、桃"写得尤为漂亮。需要改进之处:1."春"字左右要对称,字的重心才会稳。  相似文献   

8.
正印文:雎陵家丞时代:西汉材料:铜通常四个字的汉印,四字之间留红的基本形状是"十"字形。而此印中,"雎陵"两字的左右结构拉开了比左右两列字更宽的距离,留红为两纵一横的""形,视觉上造成了三列字的错觉。此印的变化处在于两纵一横的字间留红的形状:左纵留  相似文献   

9.
这则板书的创意有以下四个特征: 1、布局合理对称美。板书的图样由一方框和“苦”字组合而成,外围的文字左右遥相呼应,是文章的主线,框内的三个”十”字架和张开的“口”字形中,各板块文字排列有序,相互对称。 2、用笔讲究色彩美。白粉笔勾勒出了方框和  相似文献   

10.
作品点评     
正刘畅同学的作品用笔轻重得当,行笔果断流畅,结构沉稳大方。其中"野、在、瀑、尺、落"等字很耐看。建议:1.走之的平捺要"一波三折"。"边、遥"中走之的平捺走势过斜过直,没有一波三折。2.四点底的四点走向、长短、大小要有变化。"照"的四点底显得笨拙,缺少变化。3.组字各笔画的长短要有致。"香、河"两字的横画过短。  相似文献   

11.
正秦黎明书友的行书中堂气息流畅,用笔果断。从其字形和用笔可知作者多取法米芾行书,点画跳荡,字形欹侧,如:"迢""留"等字,直接来自米芾《苕溪诗帖》中字。此作用笔自然率真,字形变化自然,行气生动。落款与正文配合协调,整体气息和谐统一,流畅自如,尤为可贵。尚可改进之处在于用笔需更加细腻到位,字形大小可略作穿插呼应。  相似文献   

12.
正"结字因时相传,用笔千古不易",这是赵孟的一句名言。结字,是因时、因人而变化的,这容易理解。如从大篆而小篆,从隶书而楷书,从行书而草书,因时代的变迁、书体的发展,单字的结字各不相同,正如同为楷书,欧阳询的严峻、颜真卿的宽博,也各不相同;从半方尺的尺牍,到六尺对开的屏条,结字也各不相同。但用笔也即笔法,说它"千古不易"似乎就令人不可理解,它不也是因时、因人而变  相似文献   

13.
<正>道,在中华传统文化中被指称万事万物的运行轨道或轨迹,也可以说是事物变化运动的场所。千百年来,围绕"道"字,延伸出无数理论与学说,今天笔者就"师道"这一话题来谈谈个人见解。师道,指尊师重道之理,从师问学之道(《汉书·匡衡传》:"望之奏衡经学精习,说有师道,可观览。")作为一名一线教师感触最深的就是"从师问学之道"。早在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韩愈的《师说》中就有"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这里的"道"指道理,教师的职  相似文献   

14.
正李先宪书友的行书中堂气息清雅,行气流畅,字形变化自然,用笔果断,线条点画流畅飞动,足见作者畅快自足的书写状态。从整体气息上讲,此作格调不俗,来不看以,功结夫字卖率弄真为能,追求自然畅快。从其结字和用笔方面结(结)、(庐)"二字。用笔不以技法表自然,如开篇"了书写的流处不做过分修饰,增加现为重点,起收笔及转折畅性。此作美中不足之处在于个别字草法不够规范,比如"需要进一步严谨规(远)""(还)"二字,草书和字法范,以免影响全篇的艺术水平。  相似文献   

15.
甲骨文中目前已知的"釆"字字形有"(■)"(《合》22103=《乙编》6390)、"(■)"(《合》20340)、"(■)"(《合》22048=《乙编》4925)、"(■)"(《屯南》2240)四例,都属于午组卜辞。今结合商周金文"釆"之字形,补充论证黄天树先生的观点,纠正了前人对"釆"的错误认识。本文认为"(■)"为"釆"字之倒书与繁写,乃"釆"之异体;"釆"字不得与"小甲""米""叕""小乇""乎""■""尞(燎)"等混同;"釆"即"辨"之古文,会辨别兽之足迹意,引申而有"谨慎"、"慎重"义。  相似文献   

16.
正林学苏书友的楷书李白诗作,有颜柳风骨。用笔沉稳,气象静穆,整体感觉较好,是一件比较成功的楷书之作。稍显不足的有:一是用笔缺乏精到。楷书,顾名思义是楷范。用笔、结构上俱应堪称楷则。而此作入笔、收笔处还欠精到,如"云(云)、可、我"字钩笔尚可,而"望、蓉、九"字钩笔稍显草率些;"秀"字的撇笔,"华(华)、松"字的竖笔,"挥(挥)"字的点笔,也不够严谨。二是款字缺乏楷法,印章全用朱文也显雷同。  相似文献   

17.
《文心雕龙》首《原道》篇、终《程器》篇,此仿《周易》道器形上形下之理,故《文心雕龙》当本源于易学易理。《文心雕龙》《序志》篇不曰"自序",必用"志"字,即"入道见志"、"述道言治"之书也,故《文心雕龙》必内涵子家胸怀,亦必据"子学"为评人论文之说。以上二者,汇为文术文论,皆印证于"选文"与"选例"之品评,必经由"细读"始得其本义,爰述此文。  相似文献   

18.
正陈生益书友的草书作品,主要取法黄庭坚,也有晚明王铎大字草书立轴的气势。用笔比较精到,字势变化丰富,墨色层次感强,款字与正文比较和谐,整体感很好。整体来看,全篇的细线略显柔弱,建议今后在草书细线条的力度方面加强锤炼。另外,个别字的草法需要再严谨一些,如"道""边(边)""好""粤"等。曹德基书友的作品取法颜真卿。整体稳重,风格统一,用笔也比较准确,只是略带疲沓之感。建议作者今后在起收笔的果断爽利方面多下功夫,强化笔锋的表现力,注重精神  相似文献   

19.
正第六节小楷用笔的质感研究小楷用笔,不外乎形与质两个方面。形是指笔形,包括方圆、藏露、曲直、长短等;质是指质地,包含分量、厚度、骨力、涩韵等。形贵于变化,是流露在外的形式美;质贵于朴素,是潜伏在内的质地美。姳形式美的最高法则是和谐。和谐是通过对比协调、平衡对称、多样统一等手法,在  相似文献   

20.
正沈根度书友的草书中堂,书写毛主席的七言律诗《长征》。作者自始至终一笔不苟,用笔精到,结字在端庄中有大小变化,章法比较和谐。偶有几个小瑕疵,如"闲(闲)"错写成了"间"字、"难(难)"字越出章法的边缘而略显不协调、落款太拘谨等,但仍不失为一件整体感较强的作品。作者需要注意的一点是:草书字势的欹正相间与"行气线"的摆动照应。字势的欹正相间,是指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