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柳宗元在中国山水文学史上地位独特、影响深远,究其原因,至少有以下几个方面值得我们特别注意:第一,在唐人中,柳宗元于山水别有深情,但他的深情,是一种熔铸了整个生命的深情,而绝非王、孟式的闲适。以生命为膏脂、照亮暗夜的写作姿态,使他明显区别于历史上任何一位山水文学的创作者。第二,在柳宗元的山水游记中,他多次体验并表现了山水审美的最高境界——"天人合一"境界。置身于"心凝神释,与万化冥合"境界之中,审美的主体与对象已完全融合,从而获得一种忘怀一切的自由感,一种奇特的精神愉悦。第三、柳宗元的山水游记,最突出的特点就是以心写境、借境传心。虽多实写,但也不时造境,在造境的同时,作者主体的情感已不露痕迹地融注在了其中。  相似文献   

2.
山水是古代诗人的生命绿色;山水以母亲般的怀抱,为古代诗人的本性复归提供了最安适的栖居之地。李白是一个把山水的魅力与生命的张力融合到极致的诗人。他将盛唐精神贯注于山水,创造性、个性化地刻画山水,扩大与丰富了山水意象,为山水诗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3.
对"山水"的重视是一种生命意识的回归,一种身处繁华都市而超越现实的对自由精神的追求和理想。张大千山水画有极强的生态意识、生命意识,这对当今的人们走近山水、亲近山水、贴近山水、在山水中完善自我有积极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4.
陶渊明、王维写下了许多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但他们的山水田园诗却呈现出不同的生命情调,表现了不同的生命意识:陶渊明归守田园,但仍执着于当下的现实生活,其山水田园诗呈现出本真的生命状态,形成了恬淡澄明的生命境界。王维的山水田园诗尽管有对自然景物的生动描绘、但却导向了佛家的沉寂空守,形成了空明隽秀、清幽静寂的生命境界。  相似文献   

5.
山水城市的概念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多种艺术形式的精神内涵,它应具有中国传统文化中"山水文化"的特征。"山水文化"是由于中华民族对于山水的特殊情感而产生的,表现为多姿多彩的思维形态,其中尤以宗教、哲学、美学三大领域与山水的关系最为密切,并成为了"山水文化"的载体;正确地、全面地理解山水城市的核心精神,有助于构画"天人合一"的新型山水城市。  相似文献   

6.
历史的驴友     
熊召政 《新读写》2014,(6):53-54
近年来,富俗起来的中国人喜欢旅游了。有几日闲情而耽于山水,也算是生命的一乐。一般的旅游者,称为游客。把旅游当做一种生命的体验方式,自驾一辆小车去往天荒地老之地.扰如古人驾一叶扁舟自庙堂回归于江湖者,则不能简单地称为游客了。  相似文献   

7.
正提起椒江,大概多数人都不知道其地属何处。30年前,它不过是个滨海小镇—海门镇,然而,借助其"得舟楫之便,富山海之利"的地理位置,从打开改革开放这扇"海之门"后,这里撤市建区,成为台州市的主城区。来到椒江,微凉的海风吹拂,空气中弥漫着潮湿的海味。站在江滨公园远眺椒江两岸,但见山在城中,江穿城过,山势不高但陡峭,林木不深而清幽。山水育人,得此山水之胜,城市流动着一种自然之美、灵动之美。这样的城市对于生命的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道"与"师造化"阐析黄宾虹的作品,认为其作品是有永恒的魅力,不在于他真实地再现了客观山水,而在于将笔墨直入于浑厚华滋的境界,表现出"雄浑"的大美。  相似文献   

9.
快乐教育作为一种理念同样适用于生命教育课程的教学实践。快乐型生命教育的内容包括人伦亲情之乐、自我成长之乐、道德完满之乐、山水超然之乐以及忧患苦难之乐。快乐型生命教育模式的具体目标是:让生命教育在快乐中完成,即让学生在快乐中体验生命的存在与非存在。我们可以通过以下方式通达这一目标。第一,师生间建立"我与你"的公开敞亮的平等关系。第二,审美化的生命教育情境。第三,以人为本的价值关怀。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古代民族文化心理结构中,有着深沉而厚重的山水意识。这种山水意识,首先在宗教意识中体现出来,再进而提升体现为哲学思想意识。追溯中国古代山水意识的根源,其实是先民对生命与自然关系的朴素感知和意识。中国古代山水艺术的出现、发展和繁荣,是民族文化心理结构中山水生命意识高度艺术化表现的结果。  相似文献   

11.
随着山水意识的演进,在审美经验积累、文学体裁开拓的基础上,山水游记至唐代获得了真正独立的文体生命。唐宋八大家之中,柳宗元、欧阳修、苏轼都留下了不少颇有影响的山水游记,且此类作品多创作于贬谪外放之时,但同样徜徉山水,他们的文笔却摇曳出不同的风情。  相似文献   

12.
刘铁芳 《今日教育》2014,(10):63-65
我生长在中国极为普通的农民家庭,常常萦怀的是与年少的我相遇的家乡山水人事以及从这种交往中所获得的乡村少年的生命的感动与温润,正是这种感动与温润,成为我年少生命世界的亮光,滋润我的童年与梦想。我是带着乡村少年的一份腼腆与梦想,怯生生地进入这个日渐繁荣而复杂的世界。常常自我惊叹于自己的理想情怀,  相似文献   

13.
王羲之与陶渊明同为东晋名士,同样胸怀锦绣,最终同样遁离官场,寄情自然,但他们的人生境界、山水观念和创作目的却有着很大的不同。王羲之与陶渊明虽然同样寄情山水,但一个爱悦自然,以之为"心灵驿站";一个融入自然,以之为"精神家园"。从创作目的来看,王羲之作《兰亭集序》"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要追求不朽,陶渊明"常著文章自娱"是美化生命,后者更能称得上诗意地生活。  相似文献   

14.
以描写山水、叙述行踪为基本内容的旅游散文,其普通作品的意义在于丰富人们的景物视野和相关人文知识:而更高层级的作品,则在于通过山水游览和心灵感受的阐述,潜移默化地熏陶、美化读者的生命意识与道德性情。《蒋星煜旅游散文集》即是后一类。  相似文献   

15.
王绩是唐代山水田园诗派的开创者,也是唐代最早的隐逸之士.其诗多以田园山水为题材,描写隐居生活和饮酒的乐趣,于旷达中流露抑郁不平之感.本文拟通过对王绩咏酒诗的探析揭示其济世之志与隐逸之心兼有的矛盾思想性格及"人性归真"的人生观和生命情态.  相似文献   

16.
我国的山水游记萌芽于东汉,定型于唐代,宋代则是山水游记巩固与繁荣发展的阶段。宋代山水游记不仅数量极多,而且作品内容新颖丰富,体裁也多种多样,除传统体裁外,书信体、文赋体、日记体、笔记体无不具备。风格上更是逞奇竞异、变化多端,其中一个重要方面便是在山水游记中融入了关于生命存在状态的深刻哲理思考,使得宋代山水游记表现出了独特的理性美。  相似文献   

17.
中日文人在追寻审美情趣的过程中,以不同的方式表现出对精神家园的向往。"游"使得中国文人在山水田园中追寻着闲情逸趣,在天地自然中释放自我情怀,表现出对于生命自由、精神自由的渴望和诉求。虽说在"游"中追寻审美意趣充满无奈之意味,但他们能以超越之心在自然中寻求心灵的寄托。日本文人则乐于将孤独之自我置身于广袤的大自然,以主动采取的悲苦之态度在"旅"中感受着自然之美丽,并把生命和情感融入大自然之中,将自然、艺术与人生融合在一起。他们不是以俯仰自得之心境游于大自然之中,而是以纤细之情感尽抒寂静而纯粹的审美情趣,感受自然生命的律动,充满浓厚之唯美色彩。  相似文献   

18.
<正>苏轼有言:“人间有味是清欢。”漫赏春光,流连山水,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何必“局促一室之内”?品味自然的滋味,亲近自然,投身于明山丽水、如画风光之中,尽享生命清欢。寄情自然,遍赏山水,自古已有文化渊源。东晋谢公隐于东山而不仕,会稽秀丽山水中,他潇然的背影仿佛凝成一支笛曲,悠然回响于林间。宋代雅士林逋亦曾言:“只觉青山绿水与我情相宜。”文人墨客心中总有山水情怀,与山水为伴,生命在其中找到了文化共鸣与深长情谊。  相似文献   

19.
我国古代许多画家非常注重写生,以大自然作为学习的榜样.写生是山水画创作一个极重要的过程,中国画早期以人物为主,山水画晚于人物画.陈传席著<中国山水画史>记载:山水画萌芽于晋.此时,已出现了不少作品山水画.顾恺之的<洛神赋图>主要描写了曹植与洛神之间的凄美爱情,是一幅人物画,但在这幅画里,作者用线通过描绘很简单的山水把画面空间关系拉开,可以清楚地看到对山水的描写,而这时的山水只是以"背景"的形式出现,为人物画服务,不是一门独立的画科.  相似文献   

20.
在中古游仙诗中,游仙所经历的山水主要有山岳与海岛两大体系.山岳体系中较显赫的有昆仑、五岳,海岛体系中最著名的是三岛、十洲.仙化的山水在游仙诗中既是引发仙意的符号,也是承载仙踪的灵地.游仙中的幻境,其实是人间山水的投影;人们日常对山水的热爱,蕴含着寻仙的动机;而入深山寻仙,同样会激发登山临水的热忱.这使这一时期游仙与山水两种母题诗型各自找到了自己发展的方向.揭示山水与游仙的关系有助于更深地理解游仙诗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