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正胡新民书友的行书条幅气韵流畅,书写自然,笔法熟练。传统帖学书法注重书写的自然流畅,线条点画润泽而富于韧性,对书写者的笔法有较高要求,尤其是点画使转处能够熟练转换笔锋,米南宫所云"八面出锋"正是对帖学用笔最形象的表述。此作点画精到,整体气息典雅清丽,从中可见作者较为全面的书法功力。不足之处在于字形、字态多取正势而少变  相似文献   

2.
正秦黎明书友的行书中堂气息流畅,用笔果断。从其字形和用笔可知作者多取法米芾行书,点画跳荡,字形欹侧,如:"迢""留"等字,直接来自米芾《苕溪诗帖》中字。此作用笔自然率真,字形变化自然,行气生动。落款与正文配合协调,整体气息和谐统一,流畅自如,尤为可贵。尚可改进之处在于用笔需更加细腻到位,字形大小可略作穿插呼应。  相似文献   

3.
正唐戈非先生的临毛主席诗作行草书,有毛体气象,值得肯定的是,用墨比较自如,整个章法也自然大气,总体书写感觉是好的。应注意的方面有:一是点画欠扎实。用笔上还没有熟练掌握调锋能力,点画是抹出来的,用笔技法还有待加强。如"飞(飛)""生""松"等字。二是字法上不准确。毛主席写字,虽大小放胆错落,但均合古法。这件作品中"色""飞""从(從)"等字的书写不够到位。三是款字不够和谐,如"壬辰岁(歲)"的书写,没有毛体特点。  相似文献   

4.
正彭兴怀先生的行书毛泽东词选句"雄关(关)而今"条幅作品,以对联形式布局,落款置于两联之中,用黄红二色拼接而成。由此看出,作者是讲究形式美的。由作品看,作者以行书为主,偶用草字,如"如、步"等字,更显得活泼而丰富。作者书写轻松,用笔娴熟,整篇气韵流畅,"今、从(从)"二字有晋人意趣。需要  相似文献   

5.
正王月明书友的《金陵城西楼月下吟》行草条幅,整体气息流畅自然,章法布局疏朗,线条沉稳,墨色富于变化,润燥兼施。草书作品贵在作者情绪的表达和意蕴的表现,因此往往书写速度较快。这不仅需要熟练的笔墨技法,而且更需要准确和熟练地运用草书字法。此作不足之处在于个别字的草法不够规范,如"月下沉吟久不归"的"下"字,容易误为"小"或"不"字。另,"净如练"误为"静如练"。综上,希望作者在书写过程中注意用字规范。  相似文献   

6.
正黄义鑫书友的行草书用笔流畅丰富,点画连绵,气韵生动,能够较好把握书写过程中的提按变化,笔锋使转顺畅自然。比如"草、花"二字,在书写迅捷的前提下,笔锋使转流畅,点画精到,可见作者具备很好  相似文献   

7.
正于万里书友的行草书中堂,整体气息完整,书写流畅,字形较为丰富,体现出作者较好的书写和驾驭作品的能力。全篇以草书写就,草法运用熟练。笔画多用圆笔,线条圆润少顿挫之笔,字形大小穿插,空间对比明确。此作在以下两方面尚有较大提升空间:首先,字形大小穿插不够自然,有摆布之嫌,如:"年""盛"等字过分放大,在全作中较为突兀;另外,草书书写贵行气连绵、气息连贯,字与字虽不相连属,但仍可运用字势、笔势的连  相似文献   

8.
作品点评     
正宛欣同学的作品用笔流畅,书写规范,字形舒展,章法完整,其中"和、法、敬、信"等字尤为出彩。建议:1.作品整体用笔比较轻松自然,若再注意"提按",笔画会更有力度。2.有些字的结构有待改进。如:"富"字笔画间的间距要写匀称,"田"可以写小些;  相似文献   

9.
正谢光前书友的行书对联,书写的是李白绝句的后两句。此作书法主要受文征明行书的影响,亦有唐人楷书的影子。用笔比较果断,提按顿挫、钩挑牵连均肯定不疑,笔力较强;落款、钤印也比较妥帖。文征明书法结体平正且常取扁宽之势,故字既能稳重,亦能舒展。此作结体多取纵势,且有的笔画不能舒展,如"轻(轻)、舟、已"三字的结体重心不稳;再者,对联中字与字之间的呼应对比很重要,此作"两(两)"字太大,"声(声)"字太小,失于协调,需注意。  相似文献   

10.
正林宜辉先生的草书作品,点画遒媚劲健,书写一任自然,这是一个书家进入一定书写状态后所达到的意趣。其中,不乏精美之字,如"步、中、年、看、蕾、拂、人、报"等字。第三行以后书写状态越来越好,以落款状态为最佳。不足之处是缺乏古法。作者临帖似乎较少,手下个人习气较重,作品中也出现了个别字法不准确的问题,如"悠、息"字中的"心"字底不够准确。作品有黄庭坚意趣,作者不妨在黄草上研习一下,效果可能会更好。林朝镛先生的陶渊明诗书作,有"二王"气息,用笔比较  相似文献   

11.
正沈根度书友的草书中堂,书写毛主席的七言律诗《长征》。作者自始至终一笔不苟,用笔精到,结字在端庄中有大小变化,章法比较和谐。偶有几个小瑕疵,如"闲(闲)"错写成了"间"字、"难(难)"字越出章法的边缘而略显不协调、落款太拘谨等,但仍不失为一件整体感较强的作品。作者需要注意的一点是:草书字势的欹正相间与"行气线"的摆动照应。字势的欹正相间,是指草  相似文献   

12.
正徐开源书友的隶书条幅作品,师法《曹全碑》,作品整体气息灵动舒朗,典雅工稳,结体宽博端庄,同时保留了《曹全碑》中宫收紧、主笔外放的主体特征。其点画线条从容舒展,用笔平稳流畅,足见作者具备较深的隶书功底。不过个别字处理欠妥,如"风(風)"字字形重心偏高,"苍(蒼)"字上松下紧、重心不够稳定,以及"有""老"等字字形稍显松散。如能在字形结构上再稍加调整,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13.
书法     
高玥 《老年教育》2022,(3):64-65
<正>王中友的草书小品临摹的是孙过庭《书谱》。《书谱》是唐代小草的代表之作,用笔精致丰富,书写节奏迅捷,对书写者的技术要求较高。从该作整体表现来看,作者较好地表现了《书谱》的用笔和结字特征,尤其是点画使转以及草法表现得尤为熟练,如能进一步提升作品的行气和书写节奏,则效果更佳。李颖书友的篆书条幅整体气象宽博,结字舒展,基本能够保持中锋用笔,点画亦饱满秀润。虽然篆书笔法较为纯粹单一,但对书写者的笔力要求较高,在使转用笔中不仅需要保持中锋还需体现线条的筋力。  相似文献   

14.
正周德裕先生的临颜字书作,布局合宜,书写认真,基本了解颜字的特点。下一步要在点画和结字上强化。如"盛"字之"戈钩"斜度不准;结字上,对于颜字的特点表现力不够,如"乡(乡)"字的左中右三部结构不搭配、"君"字先紧后松了。这主要是训练方法不当,加之书写较少所致。建议作者先过单字关,用单线勾字,着意掌握各  相似文献   

15.
正李治才书友的魏楷毛泽东词作,章法完整,气息高古,整体是件好作品。作者尚待注意的有以下几点:一是用笔要简净,不要模糊。从作品看,作者横画下笔比较果断,如"高、望、上、龙(龙)"等字,而竖笔不太理想,如"断(断)、到、非、山、时(时)"等字,要多体会。二是整篇单个的字太平,缺乏对比,都是一抹黑,应在字形的长扁、开合、浓淡、轻重上有变化才好。  相似文献   

16.
正林学苏书友的楷书李白诗作,有颜柳风骨。用笔沉稳,气象静穆,整体感觉较好,是一件比较成功的楷书之作。稍显不足的有:一是用笔缺乏精到。楷书,顾名思义是楷范。用笔、结构上俱应堪称楷则。而此作入笔、收笔处还欠精到,如"云(云)、可、我"字钩笔尚可,而"望、蓉、九"字钩笔稍显草率些;"秀"字的撇笔,"华(华)、松"字的竖笔,"挥(挥)"字的点笔,也不够严谨。二是款字缺乏楷法,印章全用朱文也显雷同。  相似文献   

17.
悟室评书法     
正王广庆书友的楷书中堂,书写认真,用笔老到。应是一位多年书写《颜勤礼碑》的书法爱好者。针对此幅作品,提如下两点建议:一、基本笔画需到位。此作中,字的捺画都与《颜勤礼碑》有些许出入,既不到位也不漂亮;几处长的横画,写得犹豫软弱,且倾斜角度太大;"浣"字的竖弯钩则完全没有颜体的味道。二、字的结构需准确。结构是楷书的重要组成部分,书写时必须要严谨。如"山、新、气(气)、间(间)、清、春、可"等字,作  相似文献   

18.
正临帖靠帖突破现状李昭泰书友的隶书,行笔沉涩,笔画厚重。结体方正,立字稳健。字疏行紧,疏密关系处理得当。此作,尚缺少帖意,两年来水平基本徘徊不前,特此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一、升华格调。猛攻《曹全碑》,提高眼界和书写能力,破低俗笔法,立高雅书风。二、提高笔画质量。(1)笔画要盈中,克服"尽(尽)"字波画、"远(远)"字捺画等此类长笔画中段力弱势怯之不足。(2)波脚、捺画要伸展,摒弃其蜷缩窝憋之不足。(3)笔画要流畅,力戒气血凝滞之不足。三、落款字再大些,以求与正文相协调。临靠汉碑焕发新姿郭国俊书友的隶书,用笔沉凝,笔画沉实。结体凝重硬朗。布  相似文献   

19.
正陈家骅书友的楷书中堂,气息雄浑,笔致沉厚,点画线条饱满,具有较好的笔墨张力。其起收笔藏头护尾,笔画较少出锋,藏锋处多用圆笔,收笔处笔锋较为含蓄,如"厚""幼"二字竖钩的写法。另外,落款用笔追求颜体厚重自然的笔画特点,稍有何绍基轻松灵动的笔意,整体较为自然流畅。其不足之处在于字形结构的处理不够稳定,未能  相似文献   

20.
刘维友先生的"地到山登"联语在泰山极顶有之,原为安丘王纳所作.刘先生此作有书写性情,用笔能走起来,用墨也不错,这是习书的良好素质.要改进的地方是:第一要很好地临帖.从作品看,作者临帖不多,几乎没有帖的影子,所以书法的法度还谈不上.仅在用笔上,就存在一些不足,如"到、我"二字点的写法,"山"字竖的写法,"天"字横的写法还须改进.第二是需要正字.作品中"到"、"我"字写法不准确.第三,引首章宜盖在"地、到"字之间,名章一、二章之间应空一章位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