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古代书家在关注技法同时,更重视书家的人品与学养.古代书论中,在评价书家创作高度时,经常将书法技法与书家的人格和修养结合起来.在现当代书家群体中,陆维钊、王蘧常是实现书法技法与人格修养完美统一的代表性书家.文章阐释古人书法评论中人品、学养观念,并结合陆维钊、王蘧常书法创作、品格、学养进行评述,旨在强调当代书家更应重视人品和学养.  相似文献   

2.
正沈曾植(1850-1922),字子培,号撰斋,别署乙庵等,晚号寐叟,浙江嘉兴人,清末民初著名的学者、书画家。清光绪六年(1880年)进士,官至安徽布政司。1901年,沈曾植任上海南洋公学(上海交通大学前身)监督(校长),改革旧貌,成绩卓著。沈氏书法早精帖学,壮年喜魏碑及章草,其后由帖入碑,熔南北书于一炉,进入了碑帖融合的独有理想境  相似文献   

3.
正第一次见到王蘧常先生的书法,是在我念初中的时候。我从小喜欢书法,但因年幼不大能识读王先生的章草,也不知道好在何处。后来,我考取研究生,又有机会回到复旦大学学习。1979年复旦大学成立书画篆刻研究会,我有幸成为会员,并再次见到了先生的书法作品。研究会成立以后,每年五月校庆期间都会举办"复旦之春"书画展览,王先生作为研究会顾问每次都有作品展出。随着自己见识的增长,对书法的理解也愈发深刻,再观他的书法,便觉浑厚苍古,百看不厌。  相似文献   

4.
<正>王铎书法,被世人称之为"神笔",后世大家多有赞誉。吴昌硕称王铎"书法推第一",沙孟海则有"书学中兴之主"的盛赞,王学仲专门为王铎书法赋诗:"二王先去孟津王,三尺鲤鱼铎故乡;看罢琅华诸帖妙,至今翰墨醉扶桑。"王铎一生留给后人众多书法名帖,《汤阴岳王行书轴》便是其中之一。王铎(1592-1652年),河南孟津人。字觉斯,号嵩樵、痴庵、云岩漫士等,世称王孟津。明末入翰林改庶吉士、编修、礼部尚书,  相似文献   

5.
正王宠(1494-1533),字履仁,后字履吉,号雅宜山人,人称"王雅宜"。王宠天资聪颖,但命运多舛,为邑诸生,屡试不利,最后才以贡生入太学,故人称"王贡士"。他工诗文书画,兼擅篆刻,与祝允明、文征明并称于世。王宠的书法有晋人恬淡之趣,初学虞世南,得其疏雅,运笔涵蕴,不露锋芒;再学王献之而能以拙取巧,自成新意。观其行草及小楷,疏朗空灵,皆不与时人同。因此,王宠的书法在当时及后世都得到了极高的评价。王宠于37岁时所书的《西苑诗卷》,用笔清  相似文献   

6.
正嘉兴,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红船精神的发源地。嘉兴历史悠久、文人辈出,曾孕育了李叔同、茅盾、丰子恺、金庸等文化大家,也滋养了陆维钊、王蘧常、朱大熙、吴藕汀等书画名家。作为红船旁的"全国示范老年大学",嘉兴老年大学的书画教学由来已久,发展迅速,集聚了一批优秀的教师,培养了一批批学员。广大师生刻苦钻研,潜  相似文献   

7.
正赵雁君,山阴人,生于斯长于斯,山阴道上的自然景观、文化气息、艺术传统和生命形态,对其生命、生活、艺术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也成为其书法创作的择化之源。山阴"二王"(王羲之、王献之)奠定了赵雁君真正书法意义上的基础,成为以后一切创作的向心力。随着对"二王"从实践到理论的探究,赵雁君将目光投放到"二王"所处的整个时代,他发现这片"二王"赖以生存的背景上既有  相似文献   

8.
正何绍基(1799-1873),字子贞,号东洲,别号东洲居士,晚号叟。他精通金石书画,篆、隶、行、草均有突破,但尤擅行草书,不失古人,别具一格,有"晚清第一人"之誉。在风格上,他弃"二王"的妍美、恬淡之风,宗法颜真卿《争座位帖》《祭侄文稿》和李邕《麓山寺碑》等,形成了自己  相似文献   

9.
冯桂芬(1809年—1874年),苏州吴县人,字林一,号景亭。道先二十年(1840年)30岁那年中了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在京为官三年,不久就辞官回乡,致力于著书立说。 王韬(1829年—1897年),苏州吴县角直人,原名利宾,字共卿,号仲弢,又号天南遁叟、弢园老民等。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他18岁时,以第一名考中秀才,但在参加更高一级的金陵闱试中却落第了。从此他无意于仕途,回乡专做学问,并设馆教书。 林则徐是近代中国放眼望世界的第一人。在林则徐1832年在苏州任江苏巡抚期间,冯桂  相似文献   

10.
正沈仕,字子登,一字懋学,又一字野筠,号青门山人,别号东海迷花浪仙,仁和(今浙江杭州)人。明代著名散曲家,其散曲被时人称为"青门体"。其父沈锐,历官左布政使、刑部右侍郎、少司寇等职。沈仕博学多艺,善书画,善诗词。年辈稍晚于他的唐宋派大家王慎中对他誉之颇高,赞其为"江湖之能诗者也"(王慎中《遵岩集》卷十一《送诗人沈青门序》)。在沈仕所善诸艺中,散曲创作成就最高。其散曲内容香艳秾丽,被誉为"曲中温庭筠",用笔多取法乔吉甫、张可  相似文献   

11.
正孙晓云似乎注定是为承传"二王"书法文脉而生的。在她既往的书法生涯中,我看到了诸多当代书坛少见的特质。其一,家学渊源,起步特别早。她的外祖父是古文字学家、书画篆刻大家朱复戡。她从三岁开始就在母亲的启蒙下学写毛笔字。没有人逼她,那么小的孩子居然越写越有兴趣,天天自觉地写,并逐渐掌握笔法要领,练就了过硬的"童子功"。她的"书龄"比同龄人要长得多,以致她说"那种热爱似乎就长在我的  相似文献   

12.
新年到了,送同学们一个新专栏作"礼物"——跟王老师学书法。王建民老师任职于江西省吉安市教研室。他是一位很有实力的青年书法家,不到30岁就进入中国书法协会,书法作品多次获国家级大奖。他酷爱文学,写诗、写散文也很出色。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认真跟着王老师学,这一瑰宝就一定属于你,属于他,属于我,属于我们大家。努力吧!  相似文献   

13.
正书法如人,显示着一个人的精神格局。吴云斌的书法,承袭的是"二王"一脉。重庆的巴山夜雨、纵横江河,可以造就"二王"的遗风余脉,同时,远古的金文草篆及章草风味兼杂其中。吴云斌当下的书法,沿袭的是比较纯粹的"二王"书风,细观之,杂融米芾、董其昌笔意,更  相似文献   

14.
谢章铤,字崇禄,改字枚如,署眉儒,号江田生、痴边人,晚号药阶退叟,简署退叟,曾署小草斋后人.福建长乐人,世居福州.晚近著名学者、诗人、词家.其世系如下:  相似文献   

15.
正帖学,是中国书法艺术的一个核心体系,自晋唐以来始终作为主流在延续和发展。但是自沈尹默、白蕉之后,很难见到真正能够对"二王"乃至魏晋书法传承得力的书家。陈忠康的出现,使得整个书坛的眼睛为之一亮。他的书法,从风格上讲,古穆沉静;从技法上讲,则是纯粹。"纯粹",是陈忠康最具魅力的地方。这种"纯粹",是他对魏晋书法的深层挖掘所展现出来的,是他心无旁骛地在山阴道上漫步的一种安闲和自信的心态。  相似文献   

16.
靳鉴     
《当代教育与文化》2014,(4):F0002-F0002
靳鉴(1929年-2009年),别名石痴、天梯山人,七十岁后款名痴翁、痴叟,甘肃武威人。擅长中国画、尤善书法和篆刻。1952年毕业于西北师范学院美术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历任西北师范学院美术系助教、讲师、副教授。  相似文献   

17.
王了望为明末清初陇上文坛、书坛的一位大家,然史载阙如。纵观其文学、书法创作,受明代中后期文艺思潮的影响较大,表现在文学创作上由追求心性自由到对传统风雅精神的回归,而其书法创作则正好相反,表现出早年注重法度意趣到晚年的个性张扬、奇崛烂漫的审美观的转变。这既是由文学、书法艺术内在本质特征所决定的,同时也体现了其在明末清初的学风巨变中积极反思。  相似文献   

18.
王了望为明末清初陇上文坛、书坛的一位大家,然史载阙如。纵观其文学、书法创作,受明代中后期文艺思潮的影响较大,表现在文学创作上由追求心性自由到对传统风雅精神的回归,而其书法创作则正好相反,表现出早年注重法度意趣到晚年的个性张扬、奇崛烂漫的审美观的转变。这既是由文学、书法艺术内在本质特征所决定的,同时也体现了其在明末清初的学风巨变中积极反思。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陆续出现过很多各异的文学流派,但要论流派之大、影响之深远的当属桐城文派无疑。桐城派的书法艺术自明清以来,书家辈出,气息磊落、高古大气,为中国书法艺术的正脉。其中集大成者姚鼐的书法造诣极深,他初学董其昌和赵孟再由怀素直接上追二王,主张书法要"天与人一"、要有神。姚鼐在古文、书法等领域的成就皆是一绝,其卓然风采至今依旧为人所津津乐道!  相似文献   

20.
正高华浑穆欧阳询(557-641),字信本,潭州临湘(今湖南长沙)人。其历经陈、隋、唐三朝,唐贞观初官至太子率更令、弘文馆学士,封渤海县男。他在书法上八体尽能,尤工正书,世称"欧体",对后世影响深远,与虞世南、褚遂良、薛稷并称"唐初四大家"。欧阳询最初学习书法是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