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余冬林 《兰台世界》2016,(8):143-144
对于西方男女平等现象,晚清使臣们的认知和态度有所不同,主要有由困惑到欣赏、坚守"男女之大防"、由批评到部分认同、由积极受容到主动实践等四种类型。他们通过媒介传播和人际传播方式介绍西方文化,对洋务派和维新派产生了较大的影响。特别是对维新派男女平等的思想体系的形成及其社会实践活动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为辛亥时期男女平等思想的成熟准备了条件。  相似文献   

2.
本文引入社会性别视角考察当前的贫困决策中存在的性别盲视现象。研究表明,以"家庭"和"户"为单位的贫困决策无视了家庭内部的两性不平等现象,并将其置于公共政策的作用范围之外;在贫困决策中存在着对性别平等的误读,将性别平等诠释为绝对的一致性;贫困决策仍是以男性为中心的,女性仍处于从属地位;贫困决策中未纳入社会性别意识。实现两性平等,要求我们构建具有社会性别意识的贫困决策,应当体现因男女的性别差异造成的差别,充分考虑贫困决策对男女两性的不同影响。  相似文献   

3.
仕女画,也叫"士女画",中国古代仕女画从产生到发展,既有所继承,又各有特色,清代的仕女画总体上呈现的是"纤瘦柔媚,风露清愁"的特点.康雍乾时期,宫廷画家焦秉贞受西学影响,开清代宫廷画院中西融合之新风;嘉道时,职业画家改琦所绘仕女纤弱秀雅,创清代后期仕女典型形象.通过对清代宫廷画家焦秉贞和职业画家改琦的艺术人生、仕女画的特征和题材分析其差异,旨在为研究焦、改提供新视角,为今后仕女画创作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
中国哲学最早就规定了两性的分工,中国家庭婚姻中的男女分工也界定为"男主外,女主内"。军旅题材电视剧中,男性与英雄是永恒的主题,女性始终处于其边缘的地位。近年来,随着女性主体意识的觉醒,女性军人在电视剧中得到了更多的表现。女性军人形象也经历了一系列的变迁,从最初的作为男性附庸的女性形象到"男性化"的女性形象以至于后来出现的带有"女性主体意识"的女性形象,这种变化不仅越来越接近个体的生理和心理的成长,也使得女性形象重新被建构起来。本文梳理了军旅题材电视剧中女性军人形象的变迁,同时也探讨了发生这些变化的背后的原因。  相似文献   

5.
清代服制规定严苛,满汉两族女子服饰无论在种类或形态上都有较大差异。钿子作为满洲贵族妇女特有首服类型之一,在造型与佩戴方式上均具有浓厚的满洲民族特色,区别于同时期汉族女性首饰。对清代钿子的分类及适用场合等问题此前已有一些文章专门论述过,本文在前人研究基础上,通过对满洲先祖女真妇女发型发饰、清代满洲妇女旗髻变化,以及统治政策对满洲女性服饰发展的影响等因素的分析,认为清代钿子的原型和形成基础,是满族先祖金代女真贵妇"辫发盘髻"之上所加的"裹巾";清代钿子伴随满族妇女旗髻功能变化产生,是为了配合旗髻特殊形状而专门制作,对旗髻进行装饰的贵族妇女特有首服;清代历任统治者对遵循满洲服饰传统的强调,是钿子始终能够保持其民族特色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6.
聂欣晗 《新闻爱好者》2011,(18):131-132
性灵诗说是清代四大诗说之一。现在学界大都从袁枚的诗学观来认识性灵说的内涵、价值与意义。事实上,清代女性对性灵说也作出了一定贡献,既有相通之处,也存在性别差异,应成为性灵诗说的一部分。所以,要客观全面识评性灵说,应从双性视野出发。两性性灵诗说的同声相应。袁枚"性灵"论一出,"从游者若鹜若蚁"①,形成"袁枚现象"②,继王士禛后独领文坛风骚。  相似文献   

7.
清代蒙古族画家松年重视绘画对儒家伦理道德的弘扬和巩固,并以之作为绘画的根本出发点。松年在其绘画理论中认为"书画清高,首重人品",强调心正,然后笔正。以儒家思想作为绘画的核心理念,以儒家文化作为绘画的意境基础,并在绘画技巧与内容中体现儒家文化的审美要求。  相似文献   

8.
正在医疗活动实施过程中,病历档案(以下简称"病案")是医务人员对疾病诊治作出判断和决策、对患者实施医疗活动的主要依据,也是对患者医疗诊治过程回顾及进行医学研究的档案资料,对于涉及司法、工伤职业病鉴定、保险理赔、医患纠纷等事项,病案是极为重要的证据资料。目前,基层医院在病案管理中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亟待采取措施进行防范。  相似文献   

9.
宋永忠 《兰台世界》2016,(3):101-102
清代女性突破血缘的限制,积极参加捐设科举"宾兴"公益基金,成为地方社会资助科举的一道独特风景。这是女性自我主体意识的展示,也是女性"儒化"的表现。事实上,这是女性主体意识、家族尚义传统、国家和社会激励机制等多种因素耦合之果。  相似文献   

10.
"太常仙蝶"在清代文人圈中久负盛名,屡见题咏,文人士大夫均以得见"仙蝶"为奇遇,而有关仙蝶的传说也流传极广。通过梳理有清二百年间的记述,可以辨明"仙蝶"之起在于明末,其为人所知乃在康熙朝,而至乾隆时声名大噪。其本身所承载的文化意蕴,也由对亡明的故国之思,转而化为清代国运昌隆的祥瑞,再变为文人风雅的表征,后在民国初年又成为感叹清亡、自伤身世的寄托,如同清代文人社会的一个文化符号,从中折射出不同时期文人心态的转变。  相似文献   

11.
中国长期处于封建社会,君权神授和三纲五常的伦理道德观念构成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在这种桎梏思想统治之下的妇女,只能是生儿育女的工具,三从四德、贤妻良母就是她们生活的准则.在封建社会的历史长河中,妇女的生活史其实也就是一部女性"三从四德"的历史,一部女性被摧残、被奴役、被蹂躏的历史.  相似文献   

12.
清代乾嘉时期出现了一批以文事活动为主的幕府,这些幕府倡导学术研究,学术气息浓厚,著书活动兴盛,一度成为学术基地,推动了乾嘉学术的发展。乾嘉时期幕府著书成为清代学术史上很突出的文化现象,这一现象的产生,与统治者的文化政策有很大的关系。清代中期艺文幕府的著书活动对清代文化的发展影响深远,不仅保存了众多的优秀典籍和乾嘉学者的学术成果,同时也成为乾嘉汉学兴起的一种表征。  相似文献   

13.
自从清初浙西词派宗法南宋、标举姜、张之后,清代词人普遍地崇尚姜、张,并且把姜夔视为"词仙"、"词圣",尊奉为南宋词坛乃至古今词坛的盟主。清代中叶常州词派崛起之后,虽有人对姜词提出非议,也并未能改变姜夔在词坛上的崇高地位。清代传刻传写的姜词本子多达三十多种,其影响之大超过其他任何词人,其流传之广甚至达到"家白石而户玉田"的地步。  相似文献   

14.
靳瑜 《东南传播》2013,(5):87-89
《飞越疯人院》这部电影表现出了另类的二元对立意识现象,本文将从"正常与疯癫"、"天使与恶魔"、"男女二性的颠覆"三个方面分析该影片中的二元对立意识形态,从而体现出不同于以往影视作品中男女两性意识形态的新认知,进而削弱对女性的刻板印象。  相似文献   

15.
赵欣 《兰台世界》2015,(6):48-49
清代木版年画中出现了大量极具特色的女性人物画像,并受社会变迁的影响,体现出诸多变化,对后世的木版年画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本文,我们即对清朝时期木版年画中女性人物画像的具体特点进行考证。  相似文献   

16.
女性形象在广告中频繁出现。它在商业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促销价值是出现这种现象的重要原因。然而在许多广告中对女性形象的塑造却存在着异化和曲解的现象。本文通过对化妆品广告的调查,研究化妆品广告中女性角色的异化现象。通过对传媒消费主义和社会审美观念这两方面的分析来探讨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  相似文献   

17.
本文运用"使用与满足"等理论对《非诚勿扰》现象进行探究,分析女性形象塑造对受众的影响,并试图从传播学视角解读节目塑造出的新时代女性形象。受众对于节目中所传递出的"女性形象"符号的反馈中,不仅有积极的一面,也有负效果。这其中,不仅有媒介引导方面的偏差,也有受众对于信息符号的误读。作者认为女性批评——深入文化根源,探究女性主体意识的生成与表述——应是大众交友相亲类节目浴火重生的下一个突破口,而女性所真正关注的方面则可以通过这种断裂的或"潜文本"的方式表达出来。  相似文献   

18.
作为社会大众传播中的一员,在传播过程中,传播者作为传播个体,在新闻价值的判断、选择、筛选,传播动机、传播方式确定等各个环节对整个传播流程会产生影响。这些环节也会间接反映出对社会伦理道德的影响。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快速时期,在市场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下,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不断加快,新闻传播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新闻传播者的职业道德素养也在不断提高。但是在金钱和权力的诱惑中,新闻传播者如何能够履行职业道德,抵御各方的诱惑与压力,不仅是社会所关注的问题,也是新闻传播伦理研究重点研究的方向。本文将从新闻传播者的职业特征入手,剖析新闻失德的现象及其原因,探讨在社会转型时期的新闻传播伦理道德建设的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19.
米丹  霍连彬 《东南传播》2018,(6):112-115
媒介技术在人类交往中发挥的作用日益突出,技术愈进步,对人类交往关系产生的影响也就愈深刻.本研究通过对我国2017年底的现象级女性向手游《恋与制作人》的文本分析和对其女性玩家的深度访谈,发现该游戏通过"剧情模式""人物塑造""游戏互动""游戏话语"等方式建构了游戏男主人公和玩家之间的虚拟亲密关系,并且这种虚拟亲密关系对多数玩家而言是一种对现实爱情的替代性满足和恋爱童话体验.  相似文献   

20.
<正>大众媒介在传播活动中存在着一个不可忽视的现象:对各种歧视女性的现象和心理存在着"无意识、不作为甚至推波助澜的态度"。"贤妻良母"论、"唯审美对象"论充的泛滥,导致男权本位思想或直接或间接的在电视广告中显现出来。以女性主义的视角,分析电视广告中女性形象的建构,以小见大的认识大众媒介在传播活动中对女性形象塑造和产生的影响,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