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产业转型升级给大学生就业带来了更为复杂的挑战,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是应对挑战的重要战略,而高校在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方面应承担更多的责任。基于大学生就业能力系统的分析,构建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的预防、支持、激励和可持续四阶段模式,尤其是全员化、全过程化和全方位化的就业能力教育模型是高校遵循教育内外部规律,实现良性发展的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2.
中国经济产业结构的快速转变与大学生就业难现象的同时并存,引发了大学生数量是否超过产业升级承载能力的困惑,这已深刻影响到政府的人力资本投资决策。已有研究从静态、单向因果关系视角研究产业升级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难以提供有效的政策依据。基于中国省际间面板数据,从产业转型升级与大学生就业的互动效应视角所进行的实证研究发现:第一,从单向因果关系看,产业升级对大学生就业不具有显著正影响;第二,从产业升级与大学生就业之间的互动关系看,不仅产业升级显著促进了大学生就业,而且大学生就业也反过来促进产业升级;第三,从区域比较看,经济发达地区的产业升级更能促进大学生就业,说明产业高级化对大学生就业的吸纳能力更强。总之,正是因为大学生就业能够反过来促进产业升级,才确保了产业升级对大学生的需求,这是"技能加速理论"在中国的体现,说明产业结构升级对大学生需求具有长期动态影响。本研究进一步澄清了实务界与理论界的一些模糊认识,为政府坚定既有的人力资本投资决策提供了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3.
大学生就业是高校价值链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但是由于种种原因,这一环节没有得到重视和有效建设,相对薄弱,这是导致当前大学生就业问题难以解决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加强就业环节建设,构建有利于促进大学生就业的高校价值链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题的重要路径。  相似文献   

4.
基于对浙江省327家分属于高新技术企业和中低技术企业的问卷调查数据,对产业升级背景下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构成进行了理论分析,实证研究了大学生就业能力构成要素及产业升级的就业扩张效应。结果表明,大学生就业能力具有很强的行业间属性,技术水平不同的行业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界定与评价存在明显差异;产业升级的政策指向并不必然促进大学生就业,高新技术企业内的低技术环节抵消了产业升级就业扩张效应的发挥;包括责任心在内的基本素质是决定大学生能否顺利实现就业的门槛性要素;学习能力、科研创新能力等中高端素质是大学生就业能力的质量构成要素;高新技术企业和中低技术企业对中高端素质的要求存在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5.
当前,在中国的经济发展中最为突出的矛盾之一就是就业与再就业问题。具有典型“二元经济”特征并处在经济转型过程中的中国,所面临的就业问题既有总量问题又有结构性问题,这两类问题的叠加使就业与再就业显得异常困难。剖析就业环境,细分就业主体,有目的地针对大学生的具体情况以及就业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探讨,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不仅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精神,而且有助于有效地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  相似文献   

6.
大学生相对于其他群体而言,虽然不是弱势群体,但由于社会工作、生活经验等不足,在就业时遭受种种歧视,致使他们丧失了很多就业机会,因而不能分享应得的社会资源和利益,这就在客观上造成了他们与其他群体间交流、互动的隔阂,难以达成和谐状态。立足于和谐社会的构建,政府部门应转换职能,实施积极的政策引导,打破原来人才市场条条框框的限制,给用人单位和大学生创造一个宽松的、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相似文献   

7.
在国内产业结构不断升级条件下,河南新蔡县剩余劳动力的非农就业遇到了新的困难,通过对具体状况的分析,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知识技能水平、资源禀赋条件、就业岗位、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等方面研究了影响其非农就业的原因,并以此逐条提出了新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8.
谈如何做好大学生就业工作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高等教育与个人就业之间的关系正由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确定性走向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不确定性。产业结构的调整、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是促使教育与个人就业关系走向不确定性的外因;而个人对高等教育的选择、高校办学以及就业市场的特点,是其主要的内因。  相似文献   

9.
自助是构建大学生就业援助体系的一个重要方面,选择一个适合自己的专业,打好知识基础,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实践和社会交往活动,转变就业观念,努力培养创业精神和创新能力,及早着手,主动出击,以提升大学生在就业成功率。  相似文献   

10.
随着我国社会改革的逐步深入,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已成为一个比较突出的社会问题,而影响大学生就业问题的诸多因素中,就业道德问题成为当前就业的一个重要障碍。为此,学校必须加强对学生的就业道德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诚信就业观念,有效推进道德建设,净化社会道德环境,使家庭教育与高校德育培养形成合力,在不断完善劳动政策法规,消除就业歧视和障碍的过程中,实现大学生良性就业。  相似文献   

11.
对大学生就业困境的理性认识与应对措施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中国经济近几年来持续高速增长,与此同时,城镇登记失业率一路攀升,大学生就业率游移不定.个中原因在于:中小企业发展受到重重限制、大学生就业视野过于狭隘、金融市场不能有效配置风险,使得我国就业弹性偏低,经济高速增长不能有效地吸纳大学生就业.解决这一难题的关键在于:政府提供政策支持,力促中小企业发展;大学生自觉抛弃"精英情结",转变就业观念;完善社会保障,化解大学生的创业风险.  相似文献   

12.
大学生就业与学风建设是高校教育过程中的两项重要工作,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不但需要积淀与传承,更需要坚持不懈的探索和总结。本文通过剖析大学生就业工作与学风建设的关系,提出以就业工作为导向,切实加强高校学风建设,推进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  相似文献   

13.
14.
王慧 《时代教育》2014,(9):115-117
就业力是欧美人力资源管理理论中的重要概念。目前就业形势依然严峻,大学生就业困难的根源在于毕业生就业力不够。本文在梳理国内外关于就业力的理论和实践研究成果基础上,从大学生和用人单位两个角度对大学生就业力构成要素的评价情况进行了分析,总结就业困难大学生所欠缺的就业力,提出政府、高校、用人单位、大学生自身等四个主体共同参与大学生就业力提升的对策。  相似文献   

15.
从促进就业角度关注大学生责任感的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责任感是大学生都应具有的一种道德情感。责任感的缺乏将从职业选择、工作态度、解决问题的能力、人际关系等各方面影响到大学生的有效就业,高校应从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等方面不断培养提高大学生的责任感。  相似文献   

16.
多种要素构成的大学生就业观念,是由就业期望、就业岗位、就业选择、就业途径及方式等的有机整体。就业观念从大的方面讲,受到了经济社会、当前政治影响因素、传统文化的传承等影响,小的方面又受到就业主体即大学生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影响,是社会性和个体性的有机统一体。既要摒弃传统的就业观念,又要主动适应就业情况的变化,也要树立新型的就业观念,同时,要力争突破社会需求和学校供给之间的矛盾。  相似文献   

17.
就业是民生之本。大学生作为就业的一个主体人群,面对就业难这样一个困境,在就业观上难免会产生一些误区。因此,引导大学生转变错误的就业观念,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成为了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以马克思的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观来引导大学生,对其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8.
切实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是破解大学生就业难的关键。作为培养、教育人的高校,要积极寻求多种模式,切实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进而帮助大学生做好就职前的准备工作。  相似文献   

19.
魏俊燕 《文教资料》2009,(26):216-217
大学生就业问题日益凸显,大学生在就业问题上遭到社会排斥已经是不争的事实,本文从社会网络排斥、社会制度排斥和社会歧视排斥三个方面阐述大学生就业中的社会排斥的现状,并指出,要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题,尽力消除大学生就业中的社会排斥现象,不但需要政府给予干预,政策给予适当倾斜,而且需要高校根据市场和国家经济需求调整人才培养模式,更需要大学生提高自身素质,主动去适应市场变化,从而从多维度、多方面,以多手段解决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20.
在国内产业结构不断升级条件下,新蔡县剩余劳动力非农就业转移遇到了新的困难。通过对现有状况的分析,在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知识技能水平、资源禀赋条件、就业岗位、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等方面研究了影响其非农就业的原因,并以此逐条提出了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