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卷首语     
我们的民族生活在什么文化氛围中?我们的亟需精神滋养的亿万青少年生活在什么文化氛围中?到书摊、报摊、影院歌厅中,也许能够看出一些眉目。在那里,到处涌动着俗文化,涌动着俗文化的消费者。而那些严肃的、高雅的、带有导向性的精神产品或者被束之高阁,或者被拒之门外,孤寂地被存放在光荣榜里了。让人忧虑的是,这些俗文化的粗糙和低俗;这些粗糙和低俗文化的生产者并不是  相似文献   

2.
简丹 《新闻三昧》2013,(9):76-80
我钟情于海边. 也许是因为从小练就的一身游泳本领,也许是因为在车水马龙的大都市生活的太乏味,或者,只因为对咸湿的海风和阵阵的海浪声久久难忘.但凡能抽出时间去旅行,海边,一定是我的首选. 与马尔代夫的"甜蜜"和巴厘岛"休闲"相比,我也说不出泰国的普吉岛究竟对我施了魔法,让我如此着迷.也许是因为多年前去过那里的朋友一次简单的描述,也许是因为那部关于泰国的很火爆的电影,或者,仅仅是因为那尊神秘的四面佛.  相似文献   

3.
兰若 《山东档案》2011,(2):59-60
"从民国十九年七月到二十三年秋初,我整整的在济南住过四载。在那里,我有了第一个小孩,即起名为‘济’。在那里,我交下不少的朋友:无论什么时候我从那里过,总有人笑脸地招呼我;无论我到何处去,那里总有人惦念着我。在那里,我写成了《大明湖》《猫城记》《离婚》《牛天赐传》和收在《赶集》里的那十几个短篇。  相似文献   

4.
今天早晨,我心里想,档案局的叔叔阿姨们准备带我们去那里参观呢? 我坐着车到档案局里,我到了那里,叔叔就叫我上二楼的会议室开会,开会的主题是安全和中午吃什么等事情。  相似文献   

5.
『借光』考     
郝全梅 《编辑之友》2010,(9):99-100
"借光"很早就是请求别人关照或者提供方便的礼貌用语,有时也用来表示感谢别人的恩惠或者帮助,现在仍然常在口头使用.在平时交际中常会听到:"我们事情办得这样顺利,都是借了您的光.""借光,请问去动物园怎么走?""借光,让我过去!"那么,"借光"一词的这种意义和用法,有什么出处吗?  相似文献   

6.
学会抓问题     
怎样才能不断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呢?我个人的经验是,首先要认真地反复地学习党和政府的政策和文件,了解工作的方针是什么?政策界限在那里?哪些是值得注意的问题?都弄得个清清楚楚,透透徹徹.然后把它拿到实际工作中去检验.只有这样,实际工作中的问题就很难逃过你的眼睛,你就会抓得又准又快.其次,要深入实际,深入群众.问题不是凭空想出来的,它是在实际斗争中产  相似文献   

7.
我的家在浙江临安西北的一个叫高源的山村里.你如果要到这个地方去,先要乘汽车,然后搭乘别人的摩托车或者自行车,车骑到没路了,再迈腿走山路,羊肠小道、九曲回肠,一直往山上爬,爬到一个白云缭绕的半山岙里,那里有一个聚成一簇的小山村,就到了我们家.  相似文献   

8.
戴元初 《青年记者》2012,(10):71-72
城市品牌传播,看起来是一件由城市管理者主导的事情.选择什么时候,在什么范围内,向什么样的人群进行城市品牌的推介和传播,都取决于城市管理者的工作重心的变化和发展战略的设计.真实的情形似乎也是如此.但当我们透过纷纷扰扰的各种城市宣传策略,去关注它们的形象和品牌宣传效果的时候,就会发现,善于掌握好时与势的城市更有可能获得预期的效果,而逆势、逆时而做的种种活动,其结果或者是事倍功半,或者是事与愿违,不能达成期待的目标.那么,对于城市品牌的经营管理者而言,怎样的作为算是顺时、顺势而动呢?  相似文献   

9.
老话儿爱说"采风"或者"体验生活",都是督促写作者要去接近生活,似乎正常的风吹不到一个写字的人.这说法的前提很像"缺什么补什么",也强硬地把一个写作者隔绝排斥在生活以外,好像他刚从外星球降落人间,要专项地去关注体验和接近人类的日常生活,这说法真是要多可笑就有多可笑.只要你是地球人,活着就必然被风吹,被生活折磨,是个人就逃脱不掉的.或者有人硬要拆分出"文学的生活"和"非文学的生活",而这个所谓的"文学的生活"本身离真生活又远又假.  相似文献   

10.
战斗在前线的记者华山"一个新闻记者,要养成一种习惯,叫做:多管闲事,好管闲事.有事情,就往现场跑,往第一线跑,往出事的地方跑,到那里去调查研究.当然,到了现场,也未必什么都看到,什么都听到.所以还要嘴勤脚勤,跑跑问问,找目击者,找当事人,找知情者,找一切有关的人,可以提供线索的人."①说这话的人就是华山.  相似文献   

11.
洞开的大门     
聪明的美国 什么人都可能是美国人,因为那里什么人都有,美国建国200多年,外来移民5000多万,超过lOO多个族群。美国移民规化局说,从1985年到1997年平均每年至少接纳新移民50万。移民的势头较之本世纪初丝毫未减。 如果说有什么不同,那么最大的就是,美国对移民的态度。早先的移民是在本国受苦去  相似文献   

12.
十四大开幕的第二天,通讯员小马就受领导的指派,去一个基层单位采写“用十四大精神指导工作”的报道。这个基层单位的领导说:“十四大才开两天,我们对会议精神还没有全面掌握,在指导工作上还没有什么经验,是否过一段时间,等确实有了经验时再来采写。”小马回答说:“这是领导交给的任务,必须完成;另外,等过一段时间再写,别人都有了经验,报纸就不会登我们的了。”于是,小马只好在那里挖空心思,硬着头皮做文章。这种生扭“瓜”的现象,在我们的新闻写作中是常见的。上边一个精神下来,下边还没来得及学,或者刚刚传达,有的同志就去写“经验”;一项工作结  相似文献   

13.
一过去,我们新闻队伍中有个别的人,据说是下笔有神,叫做才子,号称什么韩万言,李八千,一下笔就是万儿八千的。但是空话连篇,言之无物。现在也还有不到实际中去,或者不深入到实际中去而什么都能写的人,他们的八股,形式換了个样,或者可以叫做实话连篇,死材料堆砌。也就是沒有活思想,提不出问题,不解决问题。  相似文献   

14.
十四大开幕的第二天,通讯员小马就受领导的指派,去一个基层单位采写“用十四大精神指导工作”的报道。这个基层单位的领导说:“十四大才开两天,我们对会议精神还没有全面掌握,在指导工作上还没有什么经验,是否过一段时间,等确实有了经验时再来采写。”小马回答说:“这是领导交给的任务,必须完成;另外,等过一段时间再写,别人都有了经验,报纸就不会登我们的了。”于是,小马只好在那里挖空心思,硬着头皮做文章。这种生扭“瓜”的现象,在我们的新闻写作中是常见的。上边一个精神下来,下边还没来得及学,或者刚刚传达,有的同志就去写“经验”;一项工作结  相似文献   

15.
其实新闻这东西的确非常奇妙,一般人很难发现它的存在.这就意味着新闻记者在观察问题、思考问题的方式方法上必有与众不同之处.换句话说,新闻记者是用特殊思维方法训练出来的人.刚入行时,到处问人家:你们这里有没有新闻?可是大家都回答说没有.什么是新闻呢?新闻就是大家应该知道、或者想知道却又不知道的事情.当你去问一个没有受过新闻教育或者训练的人"有没有新闻",仔细想想该叫别人怎么回答呢?假如他的确没有注意到周围有什么新的变化,那他必然是回答没有.如果他是一名科技工作者,穷尽毕生精力研究出了某项成果,而这时你去问他有没有新闻,他还是会说没有.因为他并不觉得自己的研究成果是新闻.他为此研究花了一辈子心血,这件事对他本人来说,的确不构成新闻.  相似文献   

16.
喻晓 《军事记者》2014,(6):64-65
珍珠港:最震撼的记忆 来夏威夷,必去珍珠港。因为1941年12月7日清晨,那里发生众所周知的“珍珠港事件”,如果没有那次事件,人类的历史就将改写,而且很难想象,今天的世界会是什么面貌。  相似文献   

17.
盈利模式论     
无论从何种角度去看或者无论互联网发展到什么阶段,“永远的开放与创新”是互联网不变的核心精神。  相似文献   

18.
陕西省临潼区五大宗教俱全,信教人数众多,68万人口中有3万余人信教。平均每三个信徒中,就有一人信基督。而陕西临潼区基督徒的八成是妇女。是什么样的宗教传播使妇女信仰基督教?那里的宗教传播现状是什么?如何面对或者解决出现的传播问题?  相似文献   

19.
写大与写小     
2000年12月到2001年2月,我作为中国第17次南极考察队队员,赴长城站采访。 中国的南极考察事业,已经开展了十几年。这两年已不似当年那样轰轰烈烈,而且此次没有大的科学考察项目,不会有“重大发现”和“填补空白”之类。作为记者,赶不上这些“大新闻”也有些许遗憾。今年有的只是中国首次派出2名女队员越冬,还有几位人文学者结伴到那里做极地沉思,还有就是时间上的跨越世纪。我到南极去报道什么?是我一直考虑的问题。 临行前,有不少人得知我要去南极时,除了表示对我身体的关心外,问的最多的是你们在那里吃什么呀,…  相似文献   

20.
如果有人对你说,能够介绍你到美国去,免费在美国人家里吃住,还能每周领到195美元零用钱,你肯定认为是不可能的,或者其中“必”有什么陷阱,或者就是去当保姆。但是你想错了,这一切都是真的。因为现在有一种在发达国家存在已久、而对中国特别是处在内地的青年人来说还非常新鲜的出国途径:互惠生(AuPair)出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