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不想当将军的兵卜延军〔北京〕从人称“将军的摇篮”——国防大学——取得硕士学位之后,未敢造次去做什么“将军梦”,却选择了国防大学出版社这株树的编辑之枝作了“栖生”之所。兴许我不是个好兵吧?因为不是说“不想当将军的兵不是好兵”吗?毕业时,我的一位同学得知...  相似文献   

2.
又到了讨论选题的季节。我总觉得,一个好的选题计划,应该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出版社出一本书是一本书,出两本书要等于三本书。选题和选题之间,要有内在的逻辑联系,要能产生“互补效应”,而不是北方人说的“杂拌儿”。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引用过拿破仑关于骑兵的论述。拿破仑的那段话是说得很精彩的:“两个马木留克兵绝对能打蠃三个法国兵;一百个法国兵与一百个马木留克兵势均力敌;三百个法国兵大都能战胜三百个马木留克兵,而一千个法国兵则总能打败一千五百个马木留克兵。”这是为什么呢?  相似文献   

3.
俗话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在军队的行列中,有一种叫押运兵的部队。押运兵就是干的“先行”的那一部分工作。部队作战、训练、战备用的武器弹药,甚至导弹,都要靠押运兵提前运送到目的地。  相似文献   

4.
题目写得甜蜜蜜,其实是他太痴迷。痴迷谁?新闻:谁痴迷?两杠三星的长垣县人武部政委赵丙元。读者您说说,他一个人武部政委,抓抓民兵、抓抓征兵就行了,可他倒好,常“大言不惭”地说:“工作出报道,报道促工作”。一套一套的,没治了。27年前,他还不够应征的年龄,就抱着一大堆批满“优秀”的作文本死磨硬缠着接兵干部,扬言“要到部队长才干”,非要人家收他到军营。当时的接兵干部看这“小孩”字写得不错,文章也“马马虎虎”,条件一松,他成了一名名副其实的“嘎子兵”。看接兵干部对他挺“感冒”,这小孩干脆显山露水,当面背…  相似文献   

5.
“新闻报道是展示部队面貌的主阵地,更是一项教育人、引导人、锻炼人、培养人的工作。”这是北京军区某军械仓库政委鲁栋明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多年来,鲁政委满腔热情培育“兵记者”,在燕山深处的军营营造了一个“兵记者之家”,远近闻名,硕果累累。  相似文献   

6.
新闻兵戴煌     
戴煌说自己几十年来“既不是叱咤风云的人物,也不是功勋卓著的新闻事业家,只不过是个新闻兵”。“新闻兵”是怎样一个概念?在北京他的“戴氏蜗牛居”,我俩谈了六小时,之后我又读了《戴煌通讯报告选》和《中国当代名记者小传》(第一辑)中关于他的那157页文字,还有他发表在《当代》、《新观察》上的报告文学,以及一些工作需要不可不看的内部材料。这时,也只有这时,我对戴煌心中“新闻兵”的本义有了清晰的感悟。兵乎?记者乎?合二为一,浑不可分。戴煌还真是个“兵”,当记者似乎是“阴差阳错”。1941年7月,那是日寇集中兵力突袭苏北盐城新四军军部的日子,13岁的他作为游击区一学校的抗日儿童  相似文献   

7.
寻根之旅     
阔别火热的军营生活11年之后.我重新回到了基层连队。体会兵言、兵事、兵心和兵趣。我们这一组共两人,组长是记者部驻二炮站站长梁蓬飞.组员只我一个。在北京军区某装甲团.除了“两个最新的兵”之外.我们还有一个代称。是“××第十六期”。有意思的是,我们此行的目的地不是这里.而是随部队野外驻训到某训练基地。草原大漠。铁甲狂飙,身处其中,感触良多。这次到部队当兵锻炼.我以为,就是自己作为一名军人特有的“寻根之旅”.是一次“我是谁、来自哪里、走向何方”的叩问心灵的旅程。  相似文献   

8.
完美的俘虏     
一位红军女战士在一次战斗中和部队失去了联系,而且她打光了子弹,被国民党的一名男兵发现。男兵把枪口对准她,让她投降。女兵视死如归。男兵动了恻隐之心。他望着女兵说:“给我做老婆吧。我可以不当兵了,和你过一辈子。”  相似文献   

9.
新闻窗     
报道员刘威勇斗歹徒光荣立功本刊讯季将、新强报道:3月14日,济南军区某旅党委作出决定:给勇斗歹徒的政治部报道员刘威记三等功一次。3月初,这个旅政治部报道员刘威去连队采访,乘车途中,一名歹徒突然拔出匕首向车内旅客索要钱物。刘威乘歹徒不备,飞起一脚将歹徒踢趴在地,并在旅客的协助下将歹徒制服,扭送到当地派出所。其旅举办“兵军兵”新闻扳道培训孩本刊讯林浩报道:2月底至3月初,某坦克旅举办了一期“兵”味浓郁的“兵写兵”新闻报道培训班,组织战士们学习新闻基础知识后,分组下到连队进行现场采访,组织写作,然后集体“会…  相似文献   

10.
大写的兵     
当兵不习武,不算尽义务;武艺练不精,不算合格兵。是兵,就要像画面中的士兵那样龙腾虎跃,冲锋陷阵。是兵,就要经历战场和训练场的炮火硝烟,出生入死。面对画面,我们对“当兵习武、练兵精武”这句话有了更深切的体验。摸爬滚打是兵,站岗执勤是兵,冲锋陷阵是兵,流血牺牲是兵。而士兵最本质的内涵,是习武精武。因为习武精武是士兵的天职,是保家卫国的根本,是战场上打得赢的保证,是减少流血牺牲的必须。一个普通青年成长为一名合格的士兵,必须经历这样艰苦的磨砺。这是一群大写的兵!从这群龙腾虎跃的年轻官兵身上,我们读懂了兵的含义,看到了兵的…  相似文献   

11.
说长道短     
关于“世界奇迹”排名的质疑说长道短提起“世界第八大奇迹”,许多中外人士都知这,那是指70年代震惊世界的我国考古大发现——西安市秦陵兵马桶。这一至《的由来,是法国前总理希拉克80年代初参观秦陵兵马低博物馆时说过的一句话:“世界上有七个奇迹,现在秦俪坑的发现,可以说是第八个奇迹。”从此,秦陵兵马俪是“世界第八大奇还’之说就迅速流传开来,遍布全球;有关秦陵兵马俪的各种宣传,至今还都喜欢把它冠之以“世界第八大奇迹”的美名。这一称谓似乎已成定论。秦陵兵马俑是“世界奇迹”,当之无愧。然而,它是否应排行“第八”?…  相似文献   

12.
去年,我写的《老兵“侠客徐”》一文在《火箭兵报》获了“火箭兵风采报告文学征文”优秀奖,这是我获得的第一个文学征文奖。手捧获奖证书,欣喜之余,我又想起了撰写这篇稿件的过程。去年三月初,我随新兵营进行长途野营拉练,负责摄  相似文献   

13.
若想对我国新时期军营本色有所了解,不妨关注一下解放军报的“兵说兵事”栏目。从2001年初开辟该专栏至今,经过三年多的精心打造,“兵说兵事”已成为军报的品牌栏目,有点像央视的“焦点访谈”,在全军有着广泛的影响,阅读该专栏,成为读者的一种期待。在第三届“中国新闻名专栏”评比中,“兵说兵事”金榜题名。该栏目之所以在军内外众多报刊专栏中脱颖而出,从栏目的定位到插图都有着许多独到之处。  相似文献   

14.
“‘兵记者’”是机关里的一名报道员。机关里的军官几乎都是大学生。大学生们都很佩服这个义务兵。义务兵叫吴军,是从陕西子长县入伍的农村娃,他被四家报社聘为特约记者,战友都叫他“兵记者”。集团军首长拍着他肩膀说:“了不起”。新闻系的教授看着他叨多万字的笔记说:“不可思议”。_吴军入伍后被分到某团四连。—“最好找个城市兵,文化高,脑子灵”,一天他隐约听到团政委找指导员选调一名报道员,心里一急上去就跟人斗气:“俺是个农村兵,可和贾平凹是老乡,写新闻格准行!”。·政委和指导员会心一笑,便让他以当时全团整修靶…  相似文献   

15.
《今传媒》1997,(8)
“兵记者”赵山学文/王贺龙熊振华通讯员园地在驻陕某部官兵眼里,赵山学可谓是一位了不起的“兵记者”。三本厚厚的用稿剪贴、10多个获奖证书及优秀通讯员证书,足以证明他的军旅生活非常充实。写作成了他最痴的梦。刚踏上新闻报道这块“责任田”时,一连投了百余篇稿...  相似文献   

16.
6月6日至23日,南京军区《人民前线》民为某分部押运兵执行押运任务特辟专栏:《押运兵随行报道》。这组报道刊登后反响强烈。随行报道人员此次“远征”跟押运兵一样不轻松,正因为这种不轻松,才使他们笔中注入了“活水”,写出的人物有血有肉,事迹感人至深。当押运兵随行报道组载誉归来后,抓民前线》报特请他们随行归来话“随行”。他们的实践、收获、体会,对于我们如何深入一线,如何抓鲜活新闻,如何出新闻精品不无启迪。—编者——回来了,从蚊追氧缺的格尔木,从热烤寒锥的青藏高原。此刻,他们──“押运兵随行报道”成员:蔡华勤…  相似文献   

17.
杨洪芳 《湖北档案》2005,(10):34-34
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曾使蒋介石万般无奈.被迫抗日。其实.在此之前.蒋介石还经历了一次未曾披露、鲜为人知的“庐山兵谏”。  相似文献   

18.
小知识四则     
清兵背上的“兵”和“勇”史载“兵”是清代国家的常备武装力量,包括八旗军和绿营军。八旗军为满兵,绿营兵则是为弥补满军的不足而建立的由汉人组成的汉兵。这种军队以绿旗为标志、以营为建制单位,故称绿营兵,也叫绿旗兵,简称营兵。八旗军与绿营兵虽然使命相同,都是保家卫国,但主次不同,朝廷的倚重也不同。按定制,八旗兵大部分卫戌京师,为国家的精锐部队,掌管京师安全。绿营兵则遍布全国各地,数量要比八旗兵多几倍、乃至几十倍。影视剧里浩浩荡荡的大军通常都是绿营兵。  相似文献   

19.
卞振 《军事记者》2013,(7):10-11
“兵是兵/将是将/兵头将尾就是班长/同甘共苦好兄弟/将令一出‘跟我上’……”2013年1月9日.“全军和武警部队百名好班长新闻人物”颁奖仪式临近尾声之际.一首由杨林昌作词、印青作曲的《班长之歌》,在现场百名好班长和600多名部队官兵的激情演唱中,声震剧场穹顶,将颁奖仪式的隆重热烈气氛推向高潮。  相似文献   

20.
上个世纪60年代初的文坛,“马文兵”是一位名头很响的作者。1960年不到半年的时间里,以“马文兵”署名的《论资产阶级人道主义》《在“人性”问题上两种世界观的斗争》《批判地继承托尔斯泰的艺术遗产》等大块文章,都在《文艺报》占有重要版面,在当年文艺思想理论界影响甚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