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安石的《读孟尝君传》是一篇翻案性质的论说文,抨击了“鸡鸣狗盗之雄”“孟尝君能得士”的传统看法,历代文论家对它的评价极高,但王安石提出的观点笔者却不敢苟同。[第一段]  相似文献   

2.
林革  殷英 《湖南教育》2007,(11):44-44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材《语文读本》(试验修订本)选编了刘德斌、王子野、谢纯昌三位先生关于王安石《读孟尝君传》的争鸣文章,三位先生的见解大相径庭,所争论的焦点是孟尝君到底能不能“得士”。  相似文献   

3.
王安石的《读孟尝君传》是一篇翻案性质的论说文,抨击了"鸡鸣狗盗之雄""孟尝君能得士"的传统看法,历代文论家对它的评价极高,但王安石提出的观点笔者却  相似文献   

4.
《大学语文》所选王安石的《读孟尝君传》,是一篇文短意邃,属于读后感之类的杂文。全篇不足百字,笔势峭折,辞气横厉。王安石以政治家风度来看待孟尝君养士得士的断语,历来评价很高。清代沈德潜评之曰:“语语转,笔笔紧,千秋绝唱。”最近南京大学周明同志认为“王安石是从能否‘制秦’这个高度衡量是否得士标准的。由于立足点高,评论中就抓住了要害,文气  相似文献   

5.
对王安石的名篇《读〈孟尝君传〉》,评说已经很多。我在备课中,从教学需要出发,尚有二得。(一)狭隘的概念人教社出版的《教师教学用书》中指出:“理解本文的关键,是弄清楚王安石心目中,什么样的人,才算真正的‘士’。”这是十分中肯的。在王安石心目中,“士”应是有政治家眼光和谋略,有治国安邦平天下的胆识和才干的人。  相似文献   

6.
王安石读了史记的《孟尝君列传》后,写了一篇文章,题为《读孟尝君传》全篇仅九十字。原文如下: “世皆称孟尝君能得士,士以故归之,而卒赖其力,以脱于虎豹之秦。嗟呼,孟尝君特鸡鸣狗盗之雄耳,岂足以言得士!不然擅齐之强,得一士焉,宜可以南面而制秦,尚何取鸡鸣狗盗之力哉?夫鸡鸣狗盗之出其门,此士之所以不至也。”王安石曾作过北宋宰相,在文学造诣上被称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千百年来,由于人们对古人盲目迷信,盲目崇拜。束缚了思想,都认为这篇文章说得有道理,甚至有人著论吹捧说:“此文短小精焊,论辩性极强,跌宕多姿有力地驳斥了世俗人称道孟尝君能得士的观点”。我认为大谬不然,王安石此文徒表现  相似文献   

7.
寥寥九十字而被誉为“千秋绝调”。再度仰名捧读王安石的《读孟尝君传》,至再至三,由衷钦佩作者的大论拔俗,石破天惊;笔力千钧,高屋建瓴。但是拍案称奇之余,掩卷沉思,远古的烽烟却在记忆的屏幕上熊熊燃起一大疑问:孟尝君果真是鸡鸣狗盗之雄吗?作者慨叹“孟尝君特鸡呜狗盗之雄耳”,理由在于“擅齐之强,得一士焉,宜可南面而制秦”。孟尝君未能“南面而制  相似文献   

8.
<正> 王安石的《读孟尝君传》(下简称《读传》),很短,才88字,为便于鉴赏,不妨全引于下:世皆称孟尝君能得士,士以故归之;而卒赖其力以脱于虎豹之秦。嗟呼!孟尝君特鸡鸣狗盗之雄耳,岂足以言得士?不然,擅齐之强,得一士焉,宜可以南面而制秦,尚取鸡鸣狗盗之力哉?  相似文献   

9.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材《语文读本》(试验修订本)选编了刘德斌、王子野、谢纯昌三位先生关于王安石《读孟尝君传》的争鸣文章,三位先生的见解大相径庭,所争论的焦点是孟尝君到底能不能"得士"。笔者以为,要评价孟尝君能不能"得士",首先要弄清楚一个概念,那就是什么叫"士"或者说"士"包括  相似文献   

10.
片断式议论文(或称为“百字议论义”)是一种练笔的好形式,古人已有范例,如王安石的《读孟尝君传》,全文仅88字,就事论理,却大起大落,见解独到。这种短评,合,是议论文的一个片断,分,可为一篇短议论文,一般都含有论点、论证、结论三部分.片断式议论文特点有三:  相似文献   

11.
《读孟尝君传》一向为人推崇:王安石在该中认为,孟尝君不足以言得士。为此,笔提出反驳,就孟尝君得士一说重新加以澄清。针对王,笔持据有三:一、此士非彼士;二、齐亡于秦,罪不在士;三、错误的逻辑推断。  相似文献   

12.
执教《读孟尝君传》这一“千秋绝调” ,便有一股求异思维的培养之情油然而生。于是 ,我便将其付诸教学活动。读 :《读孟尝君传》全文 90来个字 ,仅四句话。细细品读 ,方见文笔曲折 ,文思严密 ,词气凌厉 ,一气贯注 ,势如破竹地驳倒了“孟尝君能得士”的传统观点。先读 ,我们从“宜可以南面而制秦”一句便能理解作者“士”的严格内涵 ,划清士与鸡鸣狗盗之辈的界限。再读 ,我们可以感受到全篇论证的缜密严谨。除第一句引述“世人之论”外 ,后三句均是复句 ,且都是前一分句肯定后一分句否定 ,都把“士”和“鸡鸣狗盗”对举 ,否定其“士”的属性…  相似文献   

13.
王安石的《读孟尝君传》历来被认为是一篇名作。古今不少评论家都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宋代谢枋得誉之“笔力简而健”(《文章轨范》),清代沈德潜评论这篇文章说:“语语转,字字紧,千秋绝调”(《唐宋八家文读本》卷三十),今人吴小林认为“这篇史评翻新出奇,议论精辟,观点卓绝,富有反潮流、反传统的精神,表现出一种哲理的深度”(《古文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但是,笔者认为,这篇翻案文章也有缺乏事实根据、推论不合逻辑的毛病。  相似文献   

14.
被誉为“千秋绝调”的王安石的《读孟尝君传》,自选入初语课本以来,评说颇多。人教版《教师教学用书》中说:“理解本文的关键,是弄清楚王安石心目中,什么样的人才算真正的‘士’。”不少同行亦将此列为教学重点之一。我们从教多年,每讲此文时,总觉得这一要求不十分中肯。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语文教学要重视学生智力的发展”,要运用分析、归纳等方法,发展他们的思考能力。我们如果将此文的教学重点放在引导学生弄清王安石心目中“士”的形象为什么不同于当时世人的看法上,则能使他们的思考力得以更充分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古人做论辩文,最讲究气盛,追求“志深而笔长,慷慨而多气”,把哲理思辩与抒情言志高度地融合一体。王安石的《读孟尝君传》就是一篇“文短气长”的典范之章,历来就被文论家赞为“千秋绝调”。这篇短文,字不满百,却能抑扬吞吐,曲尽其妙,掀起层层波澜,喷礴出一股充塞天地的浩然之气,极富艺术魅力。 [原文]世皆称孟尝君能得士,士以故归之,而卒赖其力以脱于虎豹之秦。嗟乎!孟尝君特鸡鸣狗盗之雄耳,岂足以言得士?不然,擅齐之强,得一士焉,宜可以  相似文献   

16.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出自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大家普遍反映句中“谬其传”三个字在翻译中很难字字落实。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中《游褒禅山记》文下注释对“谬其传”的解释是:“指以讹传讹。谬,用作动词。”  相似文献   

17.
王安石的散文中可称为小品文的确实不多,《读孟尝君传》固然脍炙人口,可总让人觉得立论偏颇,生动性和趣味性略嫌不足。倒是他早年写的《伤仲永》较有可读性,遗憾的是在结尾处作者所阐发的一番议论虽为至理名言,文笔上却不免让人觉得拗口生硬,显得过于严肃,而这篇题为《知人》的短文,辞句整饬凝练,结构紧凑严谨,意趣隽永,内涵深刻,的确可以称得上是王安石的一篇杰出的小品文。两面派的人物给人以假象古来就有,本不足为奇。白居易的诗“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提到周公、王莽是从正反两方面说的,小人固然可以利用假象欺世,而君子往…  相似文献   

18.
短小精粹是我国政论文写作源远流长的一个优良传统 ,也是新闻评论 (亦称言论 )写作的一项基本要求。古人为文一向讲究文约意丰 ,言近旨远。孟子曰 :“言近而旨远者 ,善言也 ;守约而施博者 ,善道也。君子之言也 ,不下带而道存焉。”(《尽心·下》)在古代的论说文名篇中 ,贾谊的《过秦论》、韩愈的《师说》、王安石的《读孟尝君传》等也就几百字、千把字 ,但无论是阐发事理还是论及国事 ,都言辞精警、深刻透辟 ,令后人叹为观止。近现代的杂文时评也颇多短小精粹的名篇。在当代 ,生动活泼、简洁有力、深刻透辟的新闻评论在宣传党的政策、表达群…  相似文献   

19.
《冯谖客孟尝君》一文有这么一段文字: 齐人有冯谖者,贫乏不能自存,使人属孟尝君,愿寄食门下。孟尝君曰:“客何好?”曰:“客无好也。”曰:“客何能?”曰:“客无能也,”孟尝君笑而收之,曰:“诺”对这段文字中的两次答问“客无好也”“客无能也”,陈钟梁、张振华两位老师在《语文教学通讯》第10期上发表的《(冯谖客孟尝君)导读》一文中认为是冯谖自述。对于此说,笔者不敢苟同,特在此与陈钟梁、张振华两位老师商榷. 其一,冯谖是在什么情况下想寄食孟尝君门下,我以为这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从引述的  相似文献   

20.
自中国号称世界文明古国,历史悠久。既然是“文明”,于是乎,中国人的骂也就随之文雅起来,有拐弯抹角、措辞优雅的特点。而在国人中,倘若要组建一支“骂队”来代表中国之国骂,无疑,“骂队”里的“运动员”都将是文人。 文人能成为咱国骂之代表,那当然是由于文人们已具有做代表的能力。从哲学角度说,代表者,必须具有其所代表内容的普遍性。而文人们能用批判继承的方法,广采大江南北古往今来骂之精华,并发展之。他们不配做代表,谁配? 既然文人们是国骂的代表,那这些代表们总该有代表作吧!当然有!王安石的《读孟尝君传》不是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