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4 毫秒
1.
一般来讲,一条好的新闻标题,其中少不了一个出色的动词。 原因有二。其一,新闻是对事件动态下的“速写”,表现动态,无动词不可。标题又是新闻的“高浓度提炼物”。自然缺不了动词这个核心角色。其二,汉语语言包括的动词极其丰富,同一个动作,可以由几个、十几个或更多的动词来表达。所以,标题中如果动词使用恰当,表情达  相似文献   

2.
从语义扩展模式角度研究日语动词"见る"和汉语动词"看"的多义现象和异同点,有助于建立多义动词的网络结构,有助于为日语多义动词教学提供新的教学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3.
在汉语中,动词是最富有主动性、活泼的因素。文章要写得富有文采、有感染力,诀窍之一就是要多用动词。连续使用动词可以展示一幅幅生动的现场画面。北宋王安石巧用了一个“绿”字,使得“春风又绿江南岸”成为传世名句;《左传》上有篇新闻体散文《曹刿论战》,全文不过200余字,可动词却用了56个。曹刿这个人虽然离我们有两千多年了,但今天读起这篇文章,他的形象仍栩栩如生。  相似文献   

4.
张开席 《青年记者》2008,(12):97-98
在汉语中,动词是最富有主动性、活泼的因素.文章要写得富有文采、有感染力,诀窍之一就是要多用动词.连续使用动词可以展示一幅幅生动的现场画面.北宋王安石巧用了一个"绿"字,使得"春风又绿江南岸"成为传世名句;<左传>上有篇新闻体散文<曹刿论战>,全文不过200余字,可动词却用了56个.曹刿这个人虽然离我们有两千多年了.但今天读起这篇文章,他的形象仍栩栩如生.  相似文献   

5.
一、动词是制作标题的“主力军”之一 汉语动词极富表现力,各种动作和行为的细微差别都可以用适当的动词区别开来。例如,1993年1月14日参考消息刊登报道说,“伊拉克不顾联合国和华盛顿的一再警告,连续3次进入科威特”,主标题制的是“伊拉克‘又摸了老虎屁股’”。尽管这个  相似文献   

6.
张永 《大观周刊》2012,(7):12-12,94
中国的日语学习者往往会受母语的干扰,只要出现“能,会,可以”等汉语的“可能表现词汇”,就容易生搬硬套地直接对译成日语动词的可能态。针对中日可能表现之间的异同,本文运用语料库,在文学作品《心》中查找出含有“不能”的例句。分析发现,日语“可能表现”的使用范围比汉语的小,出现这一现象的因素之一是由日语的动词的自他性质决定的。  相似文献   

7.
文章要写得富有文采,有感染力,诀窍之一就是要多用动词。在汉语词语中,动词是最富有生动、活泼的因素。新闻界有位同志说得好:动词用得得心应手,恰到好处,这就像一张优秀的照片往往能使一个个形容词相形见细。北宋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巧用了一个“绿”字,使得“春风又绿江南岸”成为传世名句;《左传》上有篇新闻体散文《曹判论战》,全文不过二百余字,可动词却用了五十六个启判这个人便栩栩如生地站立在历史读者面前,已经两千多年了。写文章是如此,要制作富有感染力的新闻标题更要如此。在制作标题上,经过精选的最有新闻价值的…  相似文献   

8.
在汉语中,动词是最丰富、最生动、最富表现力的音义结合体。新闻标题中的动词用得活,可使新闻标题平添一种夺目的光辉,传达出一种特有的精神。而在具体的拟制过程中,如何才能使新闻标题中的动词“活”起来呢?笔者认为有以下途径。 一、透现动词的生机 充满生机的事物,应该具备两个特征:一是新鲜,二是活泼。新闻标题中动词的新鲜,是指摈弃了那些表现效果一般化的动词,而寻得了一种独具表现力的动词;活泼,则是指动词能够绘声绘色地再现所描述的标题内容,赋予读者一种生气勃勃的视觉美感。请看以下标题: ①《30万头生猪拱入关内——辽宁改写“南肉北调”的历史》(1993年12月28日《新民晚报》) ②《“蝴蝶”又飞回她的发辫上?》(1982年5月15日《襄阳报》) 例①不说生猪“调”人和“运”入关内,也不用具有相当动感的同类动词“冲”和“闯”,而是选用一个表现生猪处于拥挤状态的特有动作的词汇“拱”。这一动词  相似文献   

9.
汉语中的“把”字句强调对某一事物的处置,句中的主要动词必须对这一事物具有处置作用。例如:①把国家机密摆在个人生命之上;②把农村经济活了。第一个句子是对的,因为“摆”对“国家机密”有处置作用;第二个句子是错的,因为动词“活”是自动词,对“农村经济”没有处置作用,须得加一个“搞”字才通。关于“把”字句的运用,报刊上时常出错。《北京晚报》今年3月18日有一篇专访,题目  相似文献   

10.
在现代汉语里,“像”与“象”的正确用法是: “象”作为一个单音词,只有指“大象”这样一个意义。作为词素,有两个意义:1,名词性词素,指形状,样子,可构成复合词,如:“现象、假象、表象、星象、脉象、旱象、形象、印象、险象、怪象、幻象”等。2,动词性词素,指摹仿、摹拟,可构成复合词,如“象形、象意、象声、象声词”等。“象”字不再用于动词,是区别“象”  相似文献   

11.
常听科技书刊编辑同行反映:“做”与“作”用法上有时很难区分。现参照《现代汉语词典》(1996年修订本)的释义和举例,提出如下用法要点,供参考和讨论。“做”与“作”,都读作zuò,用法上有一些相同之处,但更多场合又不能通用。“做”是动词,有下列8个义项...  相似文献   

12.
王艳 《大观周刊》2011,(17):97-98
本文运用偏误分析理论,对外国留学生学习汉语“把”字句的偏误实例从“把”字句的动词、宾语及“把”字句的否定形式三个方面进行分析,目的在于探求行之有效的对外汉语“把”字句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13.
胡洁 《大观周刊》2013,(1):11-11
阳新方言的“把”是个很常见的词,它既可以作动词表示“握、给予”,也可以作介词表处置、被动。汉语普通话没有主动与被动语态的形态变化,但可以用介词“把”、“被”等标记主动与被动。但阳新方言用同一个词“把”字既引出施事又引出受事,使这种句式呈现出不同于汉语普通话的句法结构。  相似文献   

14.
汉语的"编辑"是一个多义词,既可以是名词指编辑人员(editor),也可作为动词指编辑活动(edit).从目前能查到的文献来看,"编辑"一词在中国较早出现于六世纪中期的<魏书>.  相似文献   

15.
《新闻战线》第2期《读者论坛》登有一篇《“杀”出来的思索》,批评去年11月经济日报上一篇来信的题目《为奶奶买上衣苦杀我也》,说“杀”字用错了,应该用“煞”。查阅现代汉语词典和新华字典,“杀”和“煞”字通用。现代汉语词典举例说:“杀”用在动词后,表示程度深;例:气杀、恨杀、笑杀人。因此,经济日报这则题目中的“杀”字没用错。该文作  相似文献   

16.
现代汉语中的"给"有多种意义和功能,本文分析的是表示"给予"义的"给"字句.实际语言运用中,由于语用表达功能的需要,动词"给"(包括"V给")所携带的强制性语义成分往往会发生一系列的复杂变化.本文着重从动态角度,通过变换分析、成分的空缺或移位分析来考察"给"字句的语用效果.  相似文献   

17.
汉语词语结构凝固,是不可随便拆开的。如“操劳”、“推广”、“标新立异”、“逼上梁山”等词,前两个是动词,后两个是成语,它们内部结构结合紧凑,各表达一个固定的意思。因此,一般情况下是不能拆  相似文献   

18.
一、动词是个“好东西” 诗仙李白有首名诗《望庐山瀑布》,诗云:“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一个“生”字,写活了香炉峰,也隐隐地表现出山间烟云冉冉上升、袅袅浮游之景象;一个“挂”字,化动为静,维妙维肖地泼洒出倾泻的瀑布在遥看中的形象,饱含了诗人多少对大自然神奇伟力的赞颂;而一个“落”字,又一“落”千钧,活画出高空突兀、巨流倾泻的磅礴气势。汉语动词就是这样富有表现力,富有吸引力!  相似文献   

19.
《新闻战线》第2期《读者论坛》登有一篇《“杀”出来的思索》,批评去年11月经济日报上一篇来信的题目《为奶奶买上衣苦杀我也》,说“杀”字用错了,应该用“煞”。查阅现代汉语词典和新华字典,“杀”和“煞”字通用。现代汉语词典举例说:“杀”用在动词后,表示程度深;例:气杀、恨杀、笑杀人。因此,经济日报这则题目中的“杀”字没用错。该文作者的立意是好的,强调文章题目不要用错字、错词;  相似文献   

20.
有经验的作者描写人物,都注意动词的选用。因为动词可以使人物活起来。有的西方记者写报道,主张一句话中至少应有一个动词。但是,使用动词必须恰到好处,才能起到良好的作用。福楼拜曾说:我们不论描写什么事物,要赋于它运动,只有一个动词,我们须继续不断地思索,非发现这个动词不可,决不能因为思索困难,用类似的词敷衍了事。可见,描写一个人物动作,只有一个动词最恰当。怎样找到那个动词呢?最重要的就是看那个动词能否反映人物的性格。中国文字同义动词很多,比如“拿”,就有取、拣、抓、抢、夺、拾等等,究竟使用哪一个最恰当,这就要因人而异。同是拣起放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