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记保 《河北教育》2005,(19):39-39
作文类似居家度日,“手里无粮,心里发慌”,“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生平时不注意观察和积累生活素材,一遇作文便惶惶然,茫茫然。学生作文材料主要来源于生活实践和对事物的观察。但他们活动的范围有限,经历少,见闻少,脑子里的印象多是零碎、散乱、肤浅、朦胧的。教师要“授之以渔”,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观察,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养成观察的好习惯,  相似文献   

2.
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教师应当根据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采取多样、灵活、富有趣味的指导手段,从激发学生热爱作文的欲望着手,树立他们写好作文的信心,增强他们作文的情趣。 一、引导观察,注重积累,让学生作文成为“有米之炊” 学生最苦恼的常常是没有材料可写。学生的生活是丰富多采的,写作找不到作文素材主要是他们不会观察、不善于积累,因此我们首先引导学生“找米下锅”,让他们观察周围的事物、耐心指导让他们学会观察方法,积累写作素材。  相似文献   

3.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教师在日常的作文教学中经常碰到“学生咬笔头,老师皱眉头”的现象。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无内容可写、无话可说。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就是平时不注重观察生活.感受不到生活中细微的感人的事情.课外阅读面窄.不注重材料的积累.缺乏对生活的思考。要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就要指导学生在积累材料上下功夫。根据本人教学实践.采取以下做法:  相似文献   

4.
“为学之道在厚积而薄发”,唯有厚积薄发,习作时才会“文思泉涌,妙笔生花”.只有让学生注重平时生活素材、语言材料的积累,才能使其作文有骨有肉、生动有味。  相似文献   

5.
李克仲 《考试周刊》2012,(60):40-40
作文语言与素材的积累就好像是泉源与溪流的关系.只有积累的源泉丰盈不竭,才有写作时的源源不断。所以.指导学生积累生活中的点滴感受,是为作文提供内容的活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都强调了平时积累对于写作的重要性。新课标也提出了作文教学中积累的重要性。因此,在作文教学中要有目的、有计划地指导学生做好平时的积累。学生有了写作素材,作文时才会水到渠成。  相似文献   

6.
积累写作素材的能力是衡量写作能力的一个重要标志.中学生生活经历有限,生活空间相对狭小,写作文往往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要有效地解决好学生作文中普遍存在的“没什么可写”和“不知如何写”两大突出问题,就要引导学生进行广泛地搜集,大量占有材料,学会找“米”下锅.也就说写文章必须有充足的材料,而材料就来自平时的积累.  相似文献   

7.
在学生的作文中常常发现,材料匮乏、内容空洞的不在少数。其实,一个学生能学到高三,无论他的知识多么贫乏,毕竟上了十几年的学,读了十几年的书,有思想的生活也有几年,耳闻目睹的事情也应该有些,总会有一些储存。但为什么一到作文的时候还会有无米下锅的感觉呢?究其原因,除了平时的积累储蓄不够、“内存”不足之外,就是不会活用材料。不会用材料是许多高三学生的弱点,尤其是一些“内存”不足的学生。正因为他们不会灵活地运用材料才导致了作文时大脑一片空白,无米下锅,因此必须另辟蹊径。这个蹊径就是学习和掌握、把材料用活的方法和技巧。一…  相似文献   

8.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对于作文来说,这“米”就是材料。没有材料就无法写文章。报告文学作家鲁光说过:“写文章不能没有材料。即使对于天才来说。闭门造车.冥思苦想,也是无济于事的。”可见,只有积累了丰富的材料,才有可能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真正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那么,如何才能使学生有丰富的材料积累呢?笔者认为,根据学生的生活特征,积累材料的途径主要有两条。  相似文献   

9.
刘任书 《中学文科》2008,(6):163-164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对于作文来说,这“米”就是材料。没有材料就无法写文章。报告文学作家鲁光说过:“写文章不能没有材料。即使对于天才来说。闭门造车.冥思苦想,也是无济于事的。”可见,只有积累了丰富的材料,才有可能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真正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那么,如何才能使学生有丰富的材料积累呢?笔者认为,根据学生的生活特征,积累材料的途径主要有两条。  相似文献   

10.
杨远猛 《成才之路》2009,(18):86-87
作文教学的实践告诉我们,小学生最感苦恼的是“无米下炊”。究其原因,并非生活中真无“米”。而主要是由于小学生观察力较差.还不善于通过观察获取和积累作文材料。观察作文。就是以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为中心的作文训练,是小学作文训练的主要内容。我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组合指导小学生观察作文,充分发挥多媒体组合的整体优势,从而有效地培养了学生观察事物、分析事物的能力。  相似文献   

11.
邓高峰 《湖南教育》2002,(17):48-48
让学生从“要他写”变成“他要写”、从“无米可炊”变成“有米可炊”,是我们作文教学的理想目标。要达此目标,我认为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指导学生多开展一些有意义的活动,以积累写作素材。生活是学生写作的源泉。开展一些有意义的活动,是“有米可炊”的重要途径。为了让学生写好《记一次有意义的活动》这篇作文,我指导学生开展了野炊和智力竞赛等活动,并在活动结束之后及时让学生回顾活动场面和经过。这样,学生写出来的文章就不再是干巴巴的了。2.指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以捕捉写作灵感。教师应引导学生用心去感受生活,体…  相似文献   

12.
目前.中小学生学习语文时最怕的是作文,作文中最不好解决的是材料的缺乏和陈旧,最苦恼的是不知道怎样处理这些材料才能使文章化腐朽为神奇,于是非常希望一条捷径.有那么一根点石成金的手指头,为此我交给学生“炒扬州炒饭”的技巧.学生们普遍认为有很大收获,且在以后的作文中不再因为“无米下锅”而感到痛苦。  相似文献   

13.
农村学生在写作文时往往感到无“米”下炊。如何改变这种现状,使学生做到“锅”中有米可“下”呢?笔者认为,教师在指导学生写作方法之前,首先得教会他们积累写作素材。一、在农村日常生活中观察、积累素材生活是作文的源泉,作文不能离开生活。因此,要热爱生活,认真观察生活,从日常生活中寻找写作素材。“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身边的老师、同学、父亲、母亲,都是写作中鲜活的素材;街坊邻里,平常小事,也是作文的内容;悄然改变着的农村给我们展现了广阔的写作环境。不仅如此,大自然同样给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写作材料:花草树木、虫鱼…  相似文献   

14.
作文是小学语言教学中的难点,如何上好作文课,怎样备好作文课,笔者认为,教师要想办法激发学生想看、想说、想写的兴趣是关键。可以从以下几点着手:①平时教学中,允许学生记流水帐,积累材料。②鼓励学生观察和实践。③用“下水”作文引导学生的作文兴趣。④让学生的思维任意驰骋。⑤讲评中注重激励评价。  相似文献   

15.
学生作文要做到有真情为感,有事可写,就必须以实际生活为素材,有相当多的学生感到作文没啥可写,无话可说,无情可抒,是因为平时生活素材积累太少,一到写作文就是“编”和“抄”。为了让学生作文时“有米下锅”,写自己想写的真人真事,说自己想说的真心话,抒自己想抒的真情实感,在作文课上,我改变了当堂命题的习惯做法,作文的题目、体裁、内容、中心都  相似文献   

16.
张铜华 《贵州教育》2010,(17):33-34
自1998年9月起,我校开展了“素质作文训练研究”课题实验。“素质作文训练研究”课题实验把积累作为作文训练的重要环节,要求学生根据下一次作文的范围,有目的的针对性的观察生活,写观察日记,积累生活材料;阅读文章,写读书笔记、积累语文材料,从而解决写什么的问题,让学生写作时有话可说,有事可叙,有情可抒,有理可论。有了作文素材,  相似文献   

17.
我们平时看到学生的作文空洞无物或似账房先生记流水账一般,总有无可奈何的感觉。有教师把主要原因归咎于学生缺少“生活”这一写作之源,其实这种观点片面了。“一粒沙里看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生活对孩子们并不刻薄,学生不缺少生活体验,而是缺少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对生活的观察和心灵体验的不足直接导致了他们作文的干涩乏味。在平时的作文教学中我发现,同样的活动,有的学生捕捉到了细微之处,  相似文献   

18.
学生每逢作文 ,总是无事可叙 ,无话可说 ,只好东拼西凑 ,说一些空话套话甚至编一些假话 ,内容空洞、缺乏真情实感。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 ,我认为要真正培养学生的作文能力 ,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训练。一、培养学生观察感受生活的能力学生作文的基本要求是内容充实 ,内容来自生活 ,来自平时的积累。因此 ,教师要引导学生走进生活 ,体验生活 ,到生活中去积累材料 ,去寻找作文的“下锅之米”。但生活是客观存在 ,要转化为学生手中的材料 ,还有待学生自己去感受生活 ,发现素材 ,从而 ,激发其创造性思维。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是学生生活的三…  相似文献   

19.
作文是学生真情实感的表达,是学生平时语文基础知识积累的反映,是把自己的观察经验、思想情绪等告诉人们的方式,这种思想感情的表达实际就是一种交流。但现在有些学生一听到要写作文就害怕,对作文兴趣不高,认为作文是一种“苦差事”,讨厌作文。只有极少部分学生对作文有浓厚的兴趣,视作文为快乐。为消除学生的惧怕心理,激发他们的写作热情,我在作文教学中采取了以下措施。  相似文献   

20.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我们在平常的作文教学中经常碰到“学生咬笔头。老师皱眉头”的现象,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无内容可写、无话可说。造成这种现象归根结底的原因就是学生在平时不注重观察生活,感受不到生活中细微的感人的事情,课外阅读面窄,不注重材料的积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