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笔者近年来尝试根据所要复习的知识点设计系列实验组织教学,收到了预期的效果.现以初中物理第一册第四、五章密度、压强的复习为例,谈谈自己的做法. 上课开始,教师出示带针头的小号针筒,并做一个护士打针的动作,立即把学生们的注意力吸引住了,教师问为什么针头要做得那么尖细?学生有的答为增大压力,有的答为增大压强,教师肯定正确答案后,引导学生复习压力、压强的概念和增大或减小压强的方法. 教师把针筒上的针头取下,再出示两个去掉橡皮  相似文献   

2.
卓振宏 《中学文科》2007,(12):90-90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这是很有道理的。教师在教学伊始短时间内(2—4分钟)能够成功地集中学生注意力,引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迅速进入学习状态,“牢牢地吸引住学生”,是一堂诗文教学课成功的基础。如下几种方式实践证明效果很好。[第一段]  相似文献   

3.
凸透镜实验的设计与探讨钟祥市实验小学张自强(431900)小学《自然》第5册第11课,课题是“凸透镜”。教材要求学生通过实验掌握凸透镜的三大作用:会聚光线,放大物体,使物体成像,并通过实验让学生找出成象规律。在教学中,教师往往感到本课的实验内容多,时...  相似文献   

4.
教学时首先放映光线射向凸透镜的动画,提出问题:“这束光线经过凸透镜后会向什么方向传播呢?”让学生议论或回答后引入课题──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透镜及其成像的规律”。通过观看模拟演示和凸透镜实物,确定凸透镜的特点,得出概念。接着演示平行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的传播现象,用PowerPoint设计一束平行光线,利用向右擦除的动画效果使平行光线从左侧射向凸透镜,学生的注意力被吸引到动态的光线传播上。教师给出观察目标:平行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光线传播方向有什么特点?学生通过观察能够得出正确结论──平行光线经凸透…  相似文献   

5.
凸透镜的焦点是一个非常特殊而又显得十分重要的位置,所以在初中物理实验中让学生自己动手测量凸透镜的焦距很有必要.华东版初中物理第一册第145页上,在“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学生实验中,要求学生利用太阳光或手电筒测出凸透镜的焦距.据笔者了解,在老师具体组织分组实验时,有相当部分学校没有备齐手电筒,若遇上阴雨天,根本无法由学生按常规方法自己动手测量凸透镜的焦距.  相似文献   

6.
“凸透镜焦距的实验测定”是整个几何光学的重要实验,在中考、高考常常碰到,笔者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对其实验方法进行总结,主要推荐以下四种方法。  相似文献   

7.
组织教学是使学生作好上课的心理准备,造成一种有利于课堂教学的气氛,集中全体学生的注意力,稳定他们的学习情绪,保证他们的学习兴趣,进而保证良好的教学秩序所不可缺少的教学环节。组织教学的好坏,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效果的成效。……  相似文献   

8.
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五章第二节学生实验——“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中用蜡烛作为光源简单易行,可以帮助学生得出凸透镜成像的基本规律,对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笔者认为用蜡烛作为光源仍有以下几点不足。  相似文献   

9.
正苏科版《凸透镜成像规律》是八年级上册中最为抽象、最难理解的环节,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帮助学生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主要有三部曲——实验、作图、口诀,其中通过实验探究,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是最重要的.一、通过实验探究,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教师在教学中要提供给学生每人一个凸透镜,让他们用凸透镜看书本上的字,看到的是正立、放大的像,不断慢慢增大凸透镜与书本间的距离,观察像的变化.窗边的同学移动凸透镜时,意外地发现书本上居然出来了窗外景物倒立、缩小的像.通  相似文献   

10.
物理实验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与预期不一致的"异常"现象,这是极好的动态生成的教学资源,教师应引导学生提出并清晰表达自己的观点,谈谈"异常"现象的成因.让学生在真实的问题情境中进行探究,这样不仅能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促进其对物理知识的掌握,而且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甚至提出新的、富有创造性的实验思路.如在上凸透镜成像实验课时,有一个学生问:"老师,我的凸透镜怎么会同时成一正(立)一倒(立)的两个像?"当时教师也感到十分意外,走过去一看才明白——原来这位学生是在蜡烛的同侧观察凸透镜镜面时,看到了两个像(因为在做该实验时,往往要求学生透过凸透镜观察成像情况,即在蜡烛的异侧进行观察,而他是由于实验结束后,正准备整理器材时,无意中发现了该现象).  相似文献   

11.
笔者在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走上正轨,关心全体学生,尤其对差等生更是研究心理,付出爱心,使他们改掉陋习,真挚的爱足以弥补了他们的逆反心理.  相似文献   

12.
《凸透镜》(《自然》第五章第十一课)属实验课课型。这一课是在学生已有“光沿直线传播”、“光的反射”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实验认识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会聚光线、使物体成像的作用,发现凸透镜成像规律。拓宽学生的光学知识。同时通过指导学生实验的设计和操作,训练实验技能,培养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其中引导学生认识凸透镜的作用、发现成像规律是教学的重点。本课通过指导学生分组实验,再研讨概括,最后实验验证的方法进行教学的。  相似文献   

13.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说:"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新课导入作为"新课的第一锤"是教师在一个新的教学内容或教学活动开始,运用一定的方式恰如其分地吸引学生注意力,从而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的行为方式。新课导入如同音乐的定调一样,  相似文献   

14.
张金英 《吉林教育》2004,(11):40-40
创造情境是激发学习兴趣,驱动学习思维动力的有效方法。如我教《认识物体和图形》一课时,我用电脑课件出示一个扛着包裹,会发出声音的唐老鸭,它一边向学生走来一边叫着。我趁机问:“你知道唐老鸭来干什么吗?”学生兴致勃勃的发表自己的见解,学习的兴趣已经被调动起来。接着我又往下引导,想知唐老鸭送给我们什么礼物吗?出示装满东西的袋子,学生马上被袋子里的东西吸引住了,产生了迫不及待的  相似文献   

15.
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对光的发散作用是初中物理光学教学的难点 ,它容易跟面镜对光的作用相混淆 .怎样让学生理解透镜对光的作用呢 ?一、做好演示实验 ,建立感性认识先让学生触摸凸透镜、凹透镜 ,了解到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叫做凸透镜 ,中间薄、边缘厚的透镜叫做凹透镜 .接着将凸透镜、凹透镜先后放在划有三道窄缝的纸盒里 ,然后把窄缝对着投影仪发出的光 (可近似看做平行光 ) ,引导学生观察平行光通过凸透镜后会聚一点 ,而通过凹透镜后发散 .接着 ,将光路图画在黑板上 ,再讨论焦点、焦距等概念 .二、理论探讨 ,加强理性认识让学生…  相似文献   

16.
一、利用电教创设情境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低年级学生好奇心强,注意力容易分散,而运用电教多媒体创设情境,极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观察事物的兴趣。看图说话《送伞》是幅综合性的图画,用连贯的活动投影指导学生观察,能化难为易。教学时可以先放映教师在学校埋头批改作业的画面。问:“什么时间?谁?在哪里?干什么?”接着放映天上乌云密布的画面。问:“天气怎样?”再配上两个同学给老师送伞的画面。问:“这时来了谁?来干什么?他们会说些什么?老师会怎样说?”又放映传达室的老爷爷的画面。问:“老爷爷看见了会怎样?”…  相似文献   

17.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创新能力不仅要以其知识和智慧作基础,而且与其参与的积极态度,特别是创新欲望密切相关。因此,我在教学中,常常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寓于生动、鲜明的情境之中,去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和思考。例如教学“10以内的加减法”的综合练习时,我设计了一幅风景画:远处有青山,近处有绿水,天上有白云、飞鸟,河中有白鹅、小鸭,河边有垂柳、鲜花,空中彩蝶飞舞,地上青蛙鼓噪,画面一映出就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住了,学生情绪被调动起来,此时,我注意把学生的注意力从图中画面引导到图中的数形,然后放手让他们说图意,最后把学…  相似文献   

18.
灵活运用课堂开场方式李秀云有人说,一节课在二分钟内就吸引住孩子的注意力,那么这节课就成功了一半。这是很有道理的.教师怎样在一节课的开始部分激发引导幼儿学习的欲望,使他们对将要学的内容产生兴趣,引导他们进入预定的教学轨道,是课堂组织的关键。要防止千课一...  相似文献   

19.
"凸透镜焦距的实验测定"是整个几何光学的重要实验,在中考、高考常常碰到,笔者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对其实验方法进行总结,主要推荐以下四种方法:  相似文献   

20.
生物是一门实验科学,它需要学生有良好的心理行为,才能保证学生在进行实验时,达到预期的实验目的。笔者积多年生物实验教学经验,注重运用学生的心理行为,提高学生的实验素质,发展学生的能力。一、深化、忧化注意力是上好实验课、培养能力的前提学生的注意力发展是从无意注意开始的,到了初中,有意注意不断上升,直至占主导地位。所以,初中阶段是深化、优化有意注意力的重要时期。初中学生很喜欢上实验课,但他们图新鲜、好玩的成分大。实验中碰到困难就可能注意力分散、转移,如不及时将无意注意深化、发展为有意注意,实验课就会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