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图片是教师常用的教具。一些教师活动一结束就把图片匆匆收起,束之高阁,常常令人既为教师辛苦制作的图片昙花一现而遗憾,又为孩子似懂非懂,没有充分观察图片而惋惜。其实每次活动结束后.我们都可以把图片贴在活动室,让幼儿利用课余时间看看、说说,充分发挥图片的怍用。  相似文献   

2.
趣味签到     
幼儿来园的情绪和精神会影响其一天的活动。我班根据中班孩子乐意模仿成人点名活动的心理要求,在班内门厅处设计了“快乐攀登”这一小天地。 我们把幼儿分为四组,每个幼儿名字后面对应十个空格。幼儿一来园,就在姓名后面的对应栏中签到。签到方式由幼儿与老师共同商议制定,有时盖印章,有时贴小图片,内容是不固定的,也可以与当时的主题教育相联系。每周五进行讲评,十个画面画满了,就奖励幼儿一个教师自制的小礼物,这大大增加了孩子对来园的兴趣,有助于让孩子养成坚持来园的好习惯,活动开展以后我班出勤率月月居于幼儿园首位。趣味签到@于梅$…  相似文献   

3.
从1990年开始,我园就把探索美术活动的形式和方法作为深化教育改革,提高保教质量的突破口。我们的具体做法是:1.变课堂型为游戏型根据幼儿好动,喜爱游戏的特点,我们力求将美术活动游戏化。如大一班幼儿画《小白兔拔萝卜》命题画时,老师先带幼儿到饲养场去观察兔子,然后回到活动室让幼儿带上小兔头饰做“小免拔萝卜”的游戏,景后再让幼儿动手画,由于有游戏作铺垫,幼儿的画面都很丰富。2.变图片示范为启发观察我们常提醒幼儿注意观察身边的事物,入园或回  相似文献   

4.
一、活动目标 (一)通过活动让幼儿了解几种动物过冬的方式,激发幼儿对自然现象的兴趣,初步懂得动物采用不同方式过冬是为了适应环境、保护自己。 (二)愉快认真地参加活动,乐于观察、大胆讲述及表演。 二、活动准备 一幅冬天自然景象挂图、贴绒板、插图动物教具若干,几种动物头饰与幼儿人数相等,色笔、纸、剪刀等。 三、活动过程 (一)欣赏知识童话“过冬”。 1.幼儿在音乐伴奏下扮小白兔跳、小燕子飞进入活动室。 2.引入课题。 教师:“小朋友刚才扮演谁?” 幼儿:“小白兔、燕子。” 教师:“小朋友想知道小动物是怎样过冬…  相似文献   

5.
为使农村新入园(班)幼儿尽快适应集体生活,我们在开学初的一个月时间里,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加强了对幼儿的教育。 1.教育幼儿坚持天天入园。据我们观察,农村幼儿不怕上幼儿园,但常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如有的幼儿雨天不入园,家里邻居有红白事不入园,父母走亲戚也不入园。农村大部分幼儿是独自入园,有的喜欢在路上玩,经常迟到,从而影响教师组织正常的教育教学活动。针对以上情况,新学期伊始,我们即与家长取得联系,向他们宣传让孩子天天来园的重要性,并要求家长协助老师督促孩子准时入园。对极个别经常迟到、缺席的幼儿,教师尽可能亲自接送一段时间。另外,我们还开展一些有意义的活动吸引幼儿来园,如用贴五角星的  相似文献   

6.
培养幼儿良好的交往能力帮助幼儿尽快适应幼儿园生活文\唐晓燕在工作实践中我发现,新入园的幼儿不能尽快适应幼儿园生活,除了生理上、心理上原因外,交往能力差也是一个主要原因。有的幼儿入园后对教师和新伙伴态度冷淡,不愿参加集体活动,自己单独行动,有时一天不主...  相似文献   

7.
磁铁在生活中并不常用,但它有着特殊的性质,是幼儿进行探索活动的好材料。活动区玩磁铁教师将一些磁铁环放入活动区让幼儿玩。有的幼儿将几个磁铁环逐一吸在一起,有的幼儿将两个磁铁环组成“8”字提起来,有的幼儿把一个磁铁环拿在手里,将另几个排放在桌上并逐一吸起来。这时,教师提议:“请把磁铁放在一起,每个人吸一次,看谁吸起来的磁铁环连得最长。”孩子们纷纷响应。磁铁对小班幼儿来说无疑是新奇好玩的。在把玩中,幼儿发现磁铁有时相吸、有时相斥,并发现相斥时只要将其中一块翻转即可变为相吸,这就是幼儿在探索磁铁时感知到的磁铁特性。…  相似文献   

8.
一、活动目标 (一)通过活动让幼儿了解几种动物过冬的方式,激发幼儿对自然现象的兴趣,初步懂得动物采用不同方式过冬是为了适应环境、保护自己。 (二)愉快认真地参加活动,乐于观察、大胆讲述及表演。二、活动准备一幅冬天自然景象挂图、贴绒板、插图动物教具若干,几种动物头饰与幼儿人数相等,色笔、纸、剪刀等。三、活动过程 (一)欣赏知识童话“过冬”。 1.幼儿在音乐伴奏下扮小白兔跳、小燕子飞进入活动室 2.引入课题。教师:“小朋友刚才扮演谁?”幼儿:“小白兔、燕子。”教师:“小朋友想知道小动物是怎样过冬的吗?” 3.教师讲述知识童话“过冬”。 4.讨论:小兔是怎样过冬?还有哪些动物也是全身长满密密的毛过冬?小青蛙、蚂蚁又是怎样过冬?  相似文献   

9.
图片是幼儿园老师最常用也是最方便的教具之一,一个故事、一首儿歌、一样物品等等往往都可以借助色彩鲜艳、形象逼真的图片让幼儿看看、说说、想想、编编,继而达到促进幼儿发展的目的。然而,在日常工作中,我总发现一些老师进行完一个活动后就把图片匆匆收起,束之高阁,让人既为老师辛辛苦苦制作的图片昙花一现而感到遗憾,又为孩子似懂非懂没有充分地看够图片而感到叹息。其实,老师们不妨留心试试,上完课后把图片贴在教室墙壁任何一个空地方再让孩子课余时间多看看说说,这时,你也许会发现聪明的孩子对图片画面的留意及对图片内容的…  相似文献   

10.
《学前教育》2006,(10):30-31
大便难是小班幼儿入园后的一大难题。有的幼儿不习惯幼儿园的蹲便方式,不愿在幼儿园排便,因而常常憋便或直接便在裤子里;有的幼儿依赖性强,大便时需要成人陪同;还有的幼儿常常因贪玩而导致憋便。这些不良的排便习惯,容易让孩子产生紧张心理而不愿来园,导致家园之间产生误会。因此,教师需要对幼儿进行细心观察和了解,用适宜的方法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  相似文献   

11.
这是一堂“想像说话课”。我事先在黑板上画了一片草地、一条河流和一棵树,准备好了可以粘贴的纸鸭子、小白兔和小猴子。上课时,我让学生发挥想像,把动物贴到合适的位置上,再连起来说话。一位男同学抢先走上讲台,他把小鸭子贴在河里,把小白兔贴在草地上,把小猴子贴在树上,很连贯地说道:“小鸭在河里游泳,小白兔在草地上吃草,小猴子在树上摘桃子。”“说得不错。”我表扬了他,“还有谁想说?”一位女同学大胆地走上讲台,她把小白兔放在河里,把小鸭子放在草地上,把小猴子放在半空中。“轰”的一声,教室里立刻爆发出一片哄笑声…  相似文献   

12.
各种各样的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次,我组织大班幼儿开展了一个融语言教育和艺术教育为一体的活动——各种各样的树。活动中,我先展示了有关树的图片、课件,然后引导幼儿跟随音乐节奏用肢体动作自由表现千姿百态的树。活动结束后,有的教师提出“,自由表现”应改为“有目的地表现”,教师还应有肢体动作的示范,否则幼儿得不到发展;有的教师则认为,这个活动即使没有前面的知识铺垫,幼儿也能自由表现;还有的教师干脆质疑活动过程的设计和方法。面对这些意见,我也困惑起来:究竟怎样才是合适的?您认为呢?  相似文献   

13.
1.导趣——让孩子有探索欲望   所谓“导趣”,就是要求教师能够利用教育教学中的有关因素,激活幼儿的思维,点燃创新的火花。可以说,这样的因素是很多的,而我们尤其要抓住这三个方面:一是课前“激趣”。幼儿的积极思维是在迫切需要解决某个问题时开始的。提出问题是思维活动的良好开端。如教学《空气的秘密》,活动之前教师扮作“小白兔”请小朋友帮助他寻找空气秘密,于是,孩子迫切求知的愿望便从渴盼的眼神流露出来。二是“持趣”。在教学过程中若要保持孩子探究的“兴趣点”,就必须把幼儿的学习过程安排得具有探索性,即让幼…  相似文献   

14.
在数学活动中,操作活动能充分调动幼儿的各种感官,帮助幼儿在自主、愉快的氛围中获得知识和技能。如何让数学操作活动发挥它应有的作用呢?我在实践中体会到以下几点:一、不要为操作而操作有的教师对“操作法”一知半解,以为只要幼儿有动手机会就算操作活动。因此整个操作过程仍由教师统一安排。如在“给图形分类”的活动中,有的教师是这样安排操作活动的:教师拿出一个图形,让幼儿说出图形名称,然后再让幼儿拿出和教师相同的图形,并把相同的图形放在指定的  相似文献   

15.
我园曾经对教师教育行为的落实状况展开调查。结果显示,很多教师在口头上都能说"必须关注幼儿的个性特点",但是在行为上却并不一致。有的教师是根据自己的兴趣或者是自己认为幼儿会感兴趣去选择故事;有的教师较多地考虑"我希望让幼儿从故事中发现什么",而没有让幼儿自己去发现;有的教师较多地考虑如何把教学活动设计得新颖、生动,而较少考虑幼儿的学习特点,等等。这就表  相似文献   

16.
幼儿入园后,同伴交往成为幼儿社会化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幼儿在交往过程中,有时会发生争执或打架现象。如何处理幼儿的打架行为呢?让我们一起来看两位生活在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教师是如何用不同的方法处理幼儿的打架行为的。案例一三个中班小朋友在玩开汽车的游戏。聪聪开着“汽车”把乐乐的“汽车”撞翻了。乐乐立刻大声对聪聪说:“不  相似文献   

17.
看图讲述是小朋友比较喜欢的活动,在看图讲述教学中,教师往往故意不交待图片的名称,而在讲述完图片之后,教师才让幼儿给图片命名,然后让幼儿选一个“最好”的名字来确定图片的名称,我认为这种做法欠妥。 我觉得,幼儿给图片命名,只要是围绕着图片的中心内容,比较恰当,教师都应给予肯定,但不要规定幼儿给图片确定“最好”的名称,这样做有利于培养幼儿敢于创造的个性品质。  相似文献   

18.
“经验 反思=成长”(Posner 1989)这一教师专业发展途径已经深入人心,教师惟有将自己的实践“对象化”,加以审视、反思,才有可能不断改进、不断提高。为了促进教师反思,我园以往的做法是:教师必须每月交4篇对幼儿的观察记录,1篇教育笔记,教研活动中的听课和评课也是常规。这些途径听起来让人觉得似乎可以促使教师观察幼儿、  相似文献   

19.
《学前教育》2008,(3):32-33
在大班音乐活动《狮王进行曲》中,为了鼓励幼儿积极表达,提高幼儿兴趣,王老师精心“包装”了活动,设置抢答环节,让幼儿按规则自由抢答问题,并代表小组得分,若猜错,可由其他组幼儿抢答。孩子们非常喜欢这种“抢答”的形式,回答同题很积极,但也有幼儿还没弄明白问题就抢答。活动后,有的教师认为幼儿参与积极、勇于表达,兴趣很高;也有不少教师认为,孩子把太多精力放在了抢答、得分上,少了对音乐的专注,带班教师过于注重“包装”而忽略了幼儿应获得的“关键经验”,是“假兴趣”。您如何看待这一问题呢,您对活动“包装”怎么看?  相似文献   

20.
吴荔红 《福建教育》2014,(7):103-105
幼儿园区域活动是落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纣旨南》)的重要形式,各地幼儿园正在积极落实付旨南》,目前幼儿园的区域活动发生了一些变化,有的幼儿园在周计划安排上增加了区域活动的时间,有的幼儿园在区域活动中增加了低结构材料的投放,有的幼儿园开始在区域活动中让教师观察幼儿的行为,这些都是贯彻实施纣旨南》好的现象。但是幼儿园区域活动依然存在“高控”现象,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教师对区域活动组织高控,对区域活动材料的操作要求过于封闭:区域活动中师幼互动基本以“教会”与“学会”为目标,把教师的“介入推进”等同于简单地“教会”幼儿某项技能或知识。这与教师对幼儿园区域活动的认识偏颇、对幼儿在区域活动中的行为缺乏观察分析、与幼儿互动的能力有限等因素有关。贯彻落实《指南》,让幼儿园区域活动变“高控”为“自主”、提高幼儿园区域活动有效性、发挥其促进幼儿发展的价值是目前一线教师关注的焦点问题。笔者认为,以下几个方面对促进幼儿园区域活动自主化、实现区域活动应有的价值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