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高中语文教材中有两个“思”字,似乎不大引人注目,它们均出现在古典诗歌中:《孔雀东南飞》:日奄日奄日欲暝,愁思出门啼。《琵琶行》: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前一“思”字,课本未注,一般教学参考资料释为“思念”,失之。后一“思”字,高中语文第六册注云:“[(sì)]思绪,名词。这里指愁思。”“这里指”似乎是说“思”字本无“愁思”之意,只是结合语境才有了这一意义的。另外,此注认为“思”是名词,亦有可商之处。其实,这两个“思”当释为“悲伤、悲哀”。郭在贻先生《训诂丛稿》“哀思”条云:哀思一词,诸家…  相似文献   

2.
叶玉森考释古文字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六种:(一)注重字形分析,特别是据偏旁考察释字;(二)注重从辞例文意考察释字;(三)注重与其他古文字的比较释字;(四)注重从甲骨文的初形溯义,通过理解古人造字意图进行释字;(五)注重从甲骨文本身的谐声系统出发,利用古音学知识释字;(六)注重分析甲骨文中的合文、析文、倒书释字。叶玉森的甲骨文研究对后来人们系统提出古文字的考释方法,产生过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孩子,好长时间没有收到你的信。你很忙,可能顾不上给家里写信,妈替你写好了,你只需在括号里打个钩寄回来就行了。最近身体好()一般()不好();学习累()一般()不累();有钱()缺钱()……以上是2002年12月12日武汉理工大学某学生收到的一封“奇特”的家书。由于孩子长期不给家里写信,母亲思子心切,便拟了一封“填空信”,让孩子对号打钩再寄回家去。这一方面体现了一位母亲“儿行千里母担忧”的拳拳之心,一方面也反映出学生懒于动笔“音书断”的状况。据该校一项调查表明,眼下大学生家书平均不超过300字,…  相似文献   

4.
现行苏教版语文教材(2008年第4版)必修四《琵琶行并序》一文中,教材对“弦弦掩抑声声思”一句的注释为“指拔弦阻抑,音调幽咽,声透悲情。掩,按。抑,遏。思,悲。”笔者认为教材对“掩抑”的释义不妥。请看相关注释:谢思炜先生的《白居易诗集校注》认为掩抑即压抑,  相似文献   

5.
南桥 《教师博览》2012,(5):10-11
借来一套语音版的《异类:不一样的成功故事》(Outliers:The Story of Success)。书里的故事的确很多,可是希望借此找到成功的秘诀恐怕很难,作者更多的是在描述而非预见。我听了半天,只听出六个字:天时、地利、人和。  相似文献   

6.
“延”字是六画还是七画中卫县柔远小学章彦,张露在讲析《周总理的睡衣》(“义教”五年制语文第五册)一课的生字字形的过程中,当问及“延安”的“延”字的笔画数时,学生一致回答是7画。指名学生书空笔顺,为“一撇、二竖、三横、四竖、五横、六横折折撇、七捺”。我...  相似文献   

7.
我有一个上小学五年级的儿子,他今年十一岁,很是顽皮,在学校里也是一个不安定分子,老师找家长谈话的情况经常发生。这不,最近儿子在学校做了一件事,我和孩子他妈不知道是好事还是坏事,也不知道如何处理。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前些日子孩子他妈给他办了张“华中希望读书会”的读书卡,持有这张读书卡,一本书一角钱可以看一天。儿子用他的读书卡在书店借了不少他喜欢看的连环画,他把这些书拿到学校利用课间休息的时间来看。这些书不但儿子喜欢看,他的同学们也十分喜欢,都向儿子借。儿子说借书可以,不过不能白借,每借半天交一角钱。他还制定了规…  相似文献   

8.
张玉  刘世辉 《辽宁教育》2023,(23):92-96
《长相思》一课的教学设计以“思乡怀人”为主题,结合小学语文“1+X拓展阅读”的要求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定义的学习任务群的特点,从创设情境,谈话导入;回顾旧知,了解词的特点;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借助注释,疏通大意;想象画面,品味情感;方法迁移,拓展阅读六方面开展教学,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9.
《荀子》一书(计三十二篇)出现“不”字2436例。一、《荀子》一书“不”字在句中的分布:1.不+动词,计1238例;2.不+形容词,计298例;3.不+助词+动词(或形容词),计466例;4.不+介宾词组(或介词)+动词,计48例;5.不+名词(此名词活用为动词),计39例;6.不+代词,计41例;7.不+数词,计14例;8.不+副词+被限定词语,计83例;9.副词+不+被限定词语,计206例。二、“不”限定谓语与限定谓语部分的问题:在否定句式中,不少限定整个谓语部分的,如“不”用作兼摄式句的状语,“不”用作递接式句的状语。三、关于肯定有“之”字与否定式无“之”的问题;四、与“不”字有关的动宾倒置;五、双重否定的结构类型,“不”与其他否定句连用,“不”与其它否定词中间有别的语言成分;六、与“不”字有关的几种句型  相似文献   

10.
并非戏言     
《师道》2013,(2):64-64
有一日。教师正在讲课,看到两个学生枕着书睡觉,而其中一个是成绩优秀的学生.一个是差生。教师把那个差生拉起来训道:“你这个不思上进的家伙.一看书就睡觉,你看人家(指优生),连睡觉都在看书。”  相似文献   

11.
读了林志坚同志的《(劝学)中的几处瑕疵》(《中学语文教学》1995年第4期,以下简称“林文”)一文,觉得有两处不妥。现在笔者谈谈自己的愚见,供读者参考。一、“思”与“终日而思”林文指出:“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这一句,是“为了强调学习的作用而完全否定了求思的作用”,进而推出苟子是否定“思”的,而孔子是肯定“思”的。这显然是对此句中的“思”字意思的曲解,也是对苟子、孔子的误解。单是“思”字,有思考、思索之意,但没有修饰、限制的词语,是不能肯定其是褒还是贬的。而此句中的“思”字,前面有“终日…  相似文献   

12.
编读往来     
编辑大人(天!实实吓煞我也):你好!我是一名高二的学生,一个无名小卒。我的文采不是很好,有一个愿望:从《小作家选刊》中受益(这也是我们全体编辑们的愿望)。新书到手,看来这已经不再是愿望。我是一位新读者,新来乍到,刚一进门,就被里面的珠玑文字所吸引,不能自拔(……真的吗?可否把此意见直接寄至本刊主编处?),甚至每节课都“书不离手,字不离眼”(这严重违背了我的初衷!),“提心吊胆”也随即而来(活该),“一心多用”的功夫还有待提高(没门),谁让我的心太软呢(是啊)!我想向您提些建议(鼓掌!),书中好文…  相似文献   

13.
说“赋”     
在中国文学史上,“赋”既是诗的“六义”之一,又是一种特殊的文体,故特受学人重视。班团说:“赋者,古诗之流也”(《两都赋序》),又说:“不歌而诵谓之赋”(《汉书·艺文志》);郑玄说:“赋之言铺,直铺陈今之政教善恶”(《毛诗笺》);刘勰则说:“赋者,铺也.铺采离文,体物写志也”(《文心雕龙·诠赋》);而朱熹又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诗集传》)凡此种种,释义不一。然则“赋”字本义如何?它与诗之“六义”和文体之“赋”有何关系?看来仍是一个需要认真研究的问题,下面让我们从“赋”字本义谈起.一、…  相似文献   

14.
前些年,我看过一本书:《好社会:人道的记事本》(加尔布雷思著,胡利平译,译林出版社)。这是一本了解美国社会的书,书不到十万字,是写给普通人看的。  相似文献   

15.
《民国史纪事本末》一书,由南开大学历史系著名学者、国家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小组成员、中国现代史学会名誉会长魏宏运教授牵头主编,南开大学历史系、西北大学历史系、西南师范大学历史系14位长于中华民国史研究的专家共同撰稿,历时两年半完成,由辽宁人民出版社出版。该书共分七卷:第一卷,北京政府时期(上);第二卷,北京政府时期(下);第三卷,南京国民政府确立时期(上);第四卷,南京国民政府确立时期(下);第五卷,抗日战争时期(上);第六卷,抗日战争时期(下);第七卷,南京国民政府崩溃时期。全书总计330万字,是…  相似文献   

16.
张志中 《甘肃教育》2005,(11):20-20
在今天的教育界,课程改革已成为整个教育改革的重点和热点。随着新课程实验大面积推进,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方法发生了明显的改变,但同时也出现了一些发人睬思的问题。(一)许多教师把新课程课堂教学简化为让学生“自主、台作、探究”学习(有人称之为。六字教学法”),放弃了教师的主导作用,致使课堂教学背离了教学目标;(二)绝大部分教师在新谭程教学方式的转变上下功夫,不顾自己所教学生的实际.照搬新课程培训时介绍的各种教学方法,片面追求课堂教学表面的互动、  相似文献   

17.
[读书“八味”]师:考大家一个问题。(板书:书读百遍,其自见。)生: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师:我知道考不住大家,这是“幼儿学”。下面出一个考高中生的问题。(对着“义”字在下面又画出7个空。)(学生的脸上写满了疑惑,继而议论纷纷,然后陆陆续续举起手来。)  相似文献   

18.
杨鼎,字宗器,明朝咸宁人。会试中第一,廷试又得第二,授官为编修。为人清修苦学,在座隅书十思以自省,曰:量思定,犯思忍,劳思先,功思让,坐思下,行思后,名思陶,位思卑,守思终,退思早,又曾对自己的几个儿子说;“香平生可取者,但识廉耻二字耳!”但识廉耻二字  相似文献   

19.
《孟子》一书具有很高的史料和学术价值,要研究《孟子》一书的思想内容,首先应从了解《孟子》一书的字、词、句入手。“之”字为古汉语中最常用之字,使用频率较高,仅《孟子》一书,“之”字就出现了1902次。本文打算把《孟子》一书“之”字的用法,略加分析。代词:一、“之”作代词,一般都用作宾语,可代人、事物、处所。所代的对象,大都出现在上下文中。可译为他(它)、他(它)们等。或将所代的对象直接译出,有时也可不译。例如:“是何异于刺入而杀之。”(《梁惠王上》)“之”,代人。“孰能与之。”(同上)“之”,指统…  相似文献   

20.
示范的魅力     
“好漂亮的字啊,真是棒极了!” “真美啊,简直像印的一样!”…… 同学们望着满黑板的“三笔字”啧啧称赞,羡慕不已。黑板上,是我预先准备好的“三笔字”:现代诗《瀑布》(钢笔字)、唐诗《游子吟》(粉笔字)、唐诗《静夜思》(毛笔字)。说实在的,近一个时期学生的作业书写极不规范,一个旨在激发学生书法兴趣的主题队会早在我的酝酿之中了。 “同学们,黑板上的字有什么值得你们称赞的呢?”我佯装不解地问。 “端庄大方!”“搭配合理!”书写流畅!”“有棱有角!”……同学们各抒己见。 “那么,你们想不想也写一手这样的好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