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6 毫秒
1.
张可久(约1270—1348后),字小山(一作名伯远,字可久,号小山),庆元路(今浙江宁波)人。因仕途失意,曾游历江南各地,晚年居杭州。他与乔吉并称为元散曲两大家,是元散曲中文采派作家的代表人物。毕生专作散曲,尤致力于小令,他的《小山乐府》集存小令855首,套数9篇,为元人中最多者。所作多写景言情,感怀不遇,间有不满现实之作。《[越调]天净沙·江上》是他的一首描写江南风光的小令。  相似文献   

2.
近日,通读《全元散曲典故辞典》(以下简称《辞典》),很有收益,感谢吕薇芬同志为诗词曲的研究提供了一本很有价值的工具书。 曲家马致远是用典的能手。在他的散曲中用典之多是十分突出的,《辞典》中就编进了近200条。笔者曾编有《马致远散曲典故集释》旧稿,和《辞典》比较,似乎马致远散曲中一些典故,《辞典》尚未收进。现特选释数条披露于下,一为《辞典》略作补遗,二为敬请识者指教。  相似文献   

3.
任中敏是我国20世纪较早涉足曲籍整理和编校的著名曲学家。自1918年考入北京大学幸遇曲学大师吴梅垂青开始,他就着手整理和编校曲籍了。他编纂的《散曲丛刊》是我国散曲史上第一部运用新式的印刷方法排印的大型散曲总集,完成的《新曲苑》也是我国较早出版的超越前贤的大型曲学文献丛刊。他的第三项大工程是继《敦煌曲校录》、《敦煌曲初探》后编纂的具有集成性质的《敦煌歌辞总编》。他属于曲籍编订方面的著作还有《元人散曲三种》、《元曲三百首》、《优语集》等。任中敏尽可能地把隐匿、散落在各处的曲籍史料搜集、摘录出来给予汇集、编辑,恢复了曲学文献的全貌,为后世曲学研究提供了极大的方便。这些著作无疑也奠定了任中敏在我国曲学史上的永久地位。  相似文献   

4.
有元一代,在文坛韵文领域独领风骚的文学样式是散曲。它代表了元代诗歌创作的最高成就。元代作家也颇为倾心并致力于散曲的创作,为后人留下了近四千首(套)散曲作品。翻开一部《全元散曲,》在赞叹元代文人那字字含香的曲词的同时,我们不难发现元代的曲家们似乎对自然界的江河湖海有着特殊的偏爱,无论是抒发怀古伤今之哀叹,或是写隐逸的闲情,甚或写悲莫悲兮的离愁别恨,曲家们往往借助江、河、湖等水乡作为抒情的载体。  相似文献   

5.
[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是一篇套曲。作者睢景臣,字景贤,扬州人,生卒年不详,大约十三世纪末、十四世纪初在世。他曾写过三个杂剧,今已失传,现存作品仅有散曲套数三支及残套数一支。《高祖还乡》是其代表作,而且一向被公认为元代散曲中最有价值的代表作之一。明·钟嗣成《录鬼薄》说:“维扬诸公俱作《高祖还乡》套数,唯公《哨遍》制作新奇,皆出其下。”这里道出了此套数之所以成为当时曲中上品的原因。作为一代帝王的刘邦,威加海内,尊严至上,做了黄帝后衣锦还乡,其排场声势远非文人士子及第所能比拟  相似文献   

6.
正沈仕,字子登,一字懋学,又一字野筠,号青门山人,别号东海迷花浪仙,仁和(今浙江杭州)人。明代著名散曲家,其散曲被时人称为"青门体"。其父沈锐,历官左布政使、刑部右侍郎、少司寇等职。沈仕博学多艺,善书画,善诗词。年辈稍晚于他的唐宋派大家王慎中对他誉之颇高,赞其为"江湖之能诗者也"(王慎中《遵岩集》卷十一《送诗人沈青门序》)。在沈仕所善诸艺中,散曲创作成就最高。其散曲内容香艳秾丽,被誉为"曲中温庭筠",用笔多取法乔吉甫、张可  相似文献   

7.
元代,是国内各民族文化大融合的时代。民族文化之间的大撞击、大交融,在文学上必然出现新的文学样式。散曲,这一新兴的诗歌和乐曲,就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之下,汲取“里巷之曲”和“胡夷之曲”的养分,破土而出,在元代发展为成熟的文学样式,正式登上文学的殿堂。它与稍后兴起的杂剧,成为一代之文学——元曲,在文学史上异彩夺目。就散曲创作而言,兄弟民族作家也不乏其人。据隋树森先生《金元散曲》辑录,有姓名可考的作家共212人,其中少数民族作家22人,占总数的百分之十。另外,《录鬼簿》及《录鬼簿续编》还载有十余位少数民族散曲家姓名(惜其作品今已无存)。可见,元散曲的形成、发展,兄弟民族的功绩是不可磨灭的。  相似文献   

8.
元好问(1190-1257)是金代杰出的文学家,是元代散曲发展初期的著名作家.他在金末元初写过一些揭露蒙古入侵暴行的诗、词、曲.金朝灭亡后,他便隐遁不仕.由于元朝统治者的野蛮暴虐.许多元曲作者对于现实都是心怀不满的,作为金代遗民的元好问,更是如此.他的小令<人月圆-卜居外家东园>,就是他想避开闹市、远离红尘、只求与清风明月为伍而别无他求这一情怀的宣泄."人月圆"是曲牌,"卜居外家东园"是标题.他的家乡在山西太原秀容,即今山西忻县,在当时是比较偏僻的.他卜居秀容外家,是为避开元朝暴政的威胁,想得以安居乐业.……  相似文献   

9.
马致远《借马》正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马致远散曲《借马》中的主人公,历来评价有误。游国恩等主编的《中国文学史》说,是“爱马如命的吝啬者的形象”;北京出版社的《元散曲选注》说,是“爱马如命的悭吝人”,朱东润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说,是“吝啬鬼”。一九八三年十月出版的《元明散曲选读》(黑龙江人民出版社),说《借马》是“对有钱人吝啬的讽刺”。《借马》写一位农民买了匹蒲稍马,每夜上草料数十遍,“喂得膘息胖肥”,“乞命  相似文献   

10.
沈尹默,我国现代著名的书法家和诗人,南社成员.在“五四”新文化运动初期,他是写新诗即白话诗的一员骁将.新诗而外,兼写旧诗.此外还工倚声,能拍曲.所著《秋明诗》、《秋明室杂诗》和《秋明词》,已辑成《沈尹默诗词集》一册,1983年3月由书目文献出版社出版.至其所作散曲,现知共有五调八  相似文献   

11.
[正宫]醉太平人皆嫌命窘,谁不见钱亲?水晶环入面糊盆,才沾粘便滚。文章糊了盛钱囤,门庭改作迷魂阵,清廉贬入睡馄饨。葫芦提倒稳。张可久,字小山,元代庆元(今浙江鄞县一带)人,一生写过很多散曲。这首《醉太平》辛辣地讽刺了那些不择手段地追求金钱的无耻之徒,从一个侧面揭露了当时社会风气的腐败。  相似文献   

12.
李旦初对当代散曲创作的探索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其提出的“新散曲”概念认为,凡当代作者创作的反映现代生活的散曲,包括按传统曲律和不严格按传统曲律写的自由曲、自度曲、仿古曲,均应统一称之为“新散曲”;二是其对“新散曲”创作审美诸维度包括审美宏观、审美微观、审美导向、审美辩证作了可贵的系统探索。李旦初“新散曲”创作曾获中华诗词学会首届“华夏诗词奖”二等奖和第二届“华夏诗词奖”一等奖。其“新散曲”创作理论与实践成就被写入中华诗词杂志社编辑出版的《当代诗词史》,实现了其“入史”的宏愿。  相似文献   

13.
明人梅鼎祚(1549——1615),宇禹金,号乐胜道人、梅真子、太一生,宣城(今属安徽)人,是有明一代的大学问家。根据已经掌握的材料,我们对他可有如下认识: 他以戏剧家著称,是汤显祖的挚友,二人过从甚密。在《汤显祖集》中,能找到大量有关梅鼎祚的诗文(我们已辑出作为《青泥莲花记》的附录出版)。他现存的剧作有传奇《玉合记》、《长命缕》和杂剧《昆仑奴》,其中《玉合记》流布甚广,影响也甚大,李卓吾曾作评点(一说叶昼评点,托名李贽),汤显祖为写题记,称“梅生工曲”,“《玉合记》足传于时”。他也好诗,少即以诗称,作诗“宗法李何”(李梦阳、何景明),但似乎在诗歌方面成就并不多大。  相似文献   

14.
<正> 在元代已知姓名的二百多位散曲作家中,张养浩是在散曲数量上仅次于张可久、乔吉並有别集传世的重要作家。但是,长期以来,大多数元散曲爱好者都是从那首著名的《山坡羊·潼关怀古》知道其作者张养浩的,至于他还有哪些散曲,思想内容如何?有什么创作特点等等,则了解不多。鉴于此,本文试图对其散曲作一粗浅论述。翻开《元史·张养浩传》,我们会惊喜地发现他不仅是元代,而且是整个封建社会少有的好官。他生于元世祖至元六年(1269),卒于元文宗天历二年(1329),字希孟,号云庄,济南人。幼有义行,好学不倦,山东按察使焦遂闻之,荐为东平学正。游京师,献书于  相似文献   

15.
王之涣(688—742),字季陵,原籍晋阳(今山西太原市),迁居绛郡(今山西新绛县)。少时好围猎纵酒,击剑悲歌。开元初,曾任冀州衡水县主簿,后被人诬陷去官,闲居十五年,漫游黄河南北,后补文安县尉,死在文安,年五十五岁。他是盛唐时期重要的诗人之一,与高适、王昌龄等诗人友善,常相唱和,并常与乐工制曲歌唱,名动一时。他描写西北边塞风光的作品尤有特色,靳能在他的《墓志铭》里,说他“歌从军,吟出塞……传乎乐章,布在人口”,可见诗名之盛。惜作品多已散佚,《全唐诗》仅存六首。《登鹳雀楼》是他影响极大的一首诗,多次被选入中学语文教材。  相似文献   

16.
<正>霜天晓角·梅萧泰来千霜万雪。受尽寒磨折。赖是生来瘦硬,浑不怕、角吹彻。清绝。影也别。知心唯有月。原没春风情性,如何共、海棠说。萧泰来,字则阳,一说字阳山,号小山,临江(今四川忠县)人。绍定二年(1229)进士。宝祐元年(1253),自起居郎出守隆兴府。又曾为御史。著有《小山集》。存词二首。这是一首写梅的佳作。是作者自况之作。梅  相似文献   

17.
唐代诗人崔颢(约公元704—754年),汴州(今河南省开封市)人,唐玄宗开元十一年(公元 723年)中进士,天宝中曾任司勋员外郎(主管官吏勋级).他有较长的时间生活在长安和洛阳,也曾南下长江,到过武昌.他到武昌写的《黄鹤楼》,是一首有名的七言律诗: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文学史上给散曲以一席之地,只不过是半个多世纪以来的事情。被历代正统文人斥为没能“有裨风教”的散曲,民国以后,由于吴梅、任讷、卢前、郑振铎、赵景深、陆侃如、冯沅君等前辈学者的倡导和努力,他们在自己的著作中给予散曲不少的篇幅,而且在讲堂上对敢于直露地表达人的正当需要的散曲,给予了高度的评价。风气为之一变。1931年任讷的《散曲丛刊》十二种(内收明代散曲家五人的作品)由中华书局刊行;尔后商务印书馆则出版任、卢合辑的《散曲集丛》七种(其中明人散曲三种)。而大量刊印明代散曲作品的是卢冀野自费雕板刊行的《饮虹簃所刻曲》正续集(收明代曲家三十七人的作品。但其中陈铎的《秋碧乐府》和《梨云寄傲》二种,只是陈大声乐府全集中几种散曲别集的选刊,并不是足本。薛论道原有散曲集《林石逸兴》十卷,计小令一千首,而饮虹簃所刊仅有残缺的二卷)以上这三大部份,加上单刻的散曲别集《杨升庵夫妇散曲》和梁辰鱼的《江东白苧》等,有明一代散曲集也不过五十家。1933年卢前在《河南图书馆刊》第一册(期)上发表了《散曲  相似文献   

19.
马致远(1250~约1321),以字行世,名不详,晚号东篱,大都人。他是元代著名杂剧家,也是元代创作最丰富的散曲家之一。今存小令115首,套数22篇,总计130多首。元末明初贾仲明吊马致远的《凌波仙》云:万花丛中马神仙,百世集中说致远,四方海内皆谈羡。  相似文献   

20.
南亩耕,东山卧。世态人情经历多。闲将往事思量过,贤的是他,愚的是我,争什么!这是关汉卿散曲(四块玉)《闲适》四支曲的第四首。关汉卿"身当衰乱,并没有"厌世避祸"。他的作品虽然风格各异,有的尖锐泼辣,有的深微细腻,有的昂扬激越,有的恬静平和,却都表现了他积极进取的精神,揭露了元代社会的黑暗。《闲适》这组散曲就是在这个背景下,以写"闲适"之笔,抒发他对社会不平的愤懑之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