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晓标 《兰台世界》2016,(2):114-116
处在中俄蒙经济交通节点的库伦,是典型的蒙古城市。晚清西方人对它的景观塑造与解读,使西方人眼中的蒙古空间产生了地缘、人文景观层面,亦使蒙古地区进入到了世界地缘政治、人文景观空间。本文通过晚清不同时期西方人对库伦城市的地缘经济景观的呈现及独特的解读,尝试从外部旁观者的角度,重新审视中蒙俄的区域历史关系、地缘经济关系。  相似文献   

2.
李晓标  解程姬 《兰台世界》2016,(19):149-151
19世纪40年代,法国遣使会士古伯察游历了蒙古地区,并留下游记即《鞑靼西藏旅行纪》。古伯察眼中的蒙古形象在西方影响巨大,是近代西方了解蒙古地区、蒙古人群的重要来源。他尽量以客观镜像的方式,呈现出蒙古男人、女人的性别形象,蒙古贵族、平民的社会阶层形象,使同一时期西方社会对边疆中国的蒙古地区有所了解。他不仅要达到简单呈现镜像的目的,而且要通过重现蒙古人群各色形象来进行分析判断,以证明映衬西方宗教、文明的进步、合理性。依据古伯察的行纪展开边疆地区蒙古人群形象研究,将有利于解决西方"中国形象"中边疆中国的缺失。  相似文献   

3.
在16世纪初至17世纪中后期,耶稣会士促成了中学西渐及西学中渐两股潮流,又为西方重新"发现"了蒙古。耶稣会士通过各种渠道间接地获得关于蒙古的各种信息,留下了相关著述及地图,促进了西方人对蒙古的地理和族群认知。  相似文献   

4.
李晓标 《兰台世界》2014,(11):75-76
13世纪至14世纪,是西方初识蒙古的阶段,传教士及旅行者从族称、地理、人群形象三个角度逐渐加深对蒙古的认识,他们以各自视角的见闻为欧洲乃至整个世界勾勒出了蒙古地区与蒙古人的形象。  相似文献   

5.
13世纪至14世纪,是西方初识蒙古的阶段,传教士及旅行者从族称、地理、人群形象三个角度逐渐加深对蒙古的认识,他们以各自视角的见闻为欧洲乃至整个世界勾勒出了蒙古地区与蒙古人的形象。  相似文献   

6.
依据晚清西文游记,以张家口城市为空间节点,我们重塑蒙古的地缘、城市景观;从中能反映出晚清蒙古社会的真实场景,而且能提炼出西方人对蒙古地缘景观的理解;萃取西方人眼中清代中华帝国边疆城市的地缘政治、经济、文化景观。  相似文献   

7.
清廷重视八旗蒙古人对其自身母语(即蒙古语言文字)的教育和传承,以此作为协助清廷治理蒙古地区的重要基础。顺治、康熙时期清廷在八旗蒙古官学中设置蒙语蒙文课程。雍正帝将蒙古语文视为“蒙古本务”,并将其定为八旗蒙古官员升迁的依据。雍正之后诸帝亦对此重视有加。然而,这样的高度重视并未达到预期效果,清中后期,蒙古语文传承在八旗蒙古人中的大规模断裂已成为不可逆转之趋势。前人在研究清代民族语言传承问题时,较多关注八旗满洲人,对八旗蒙古人关注较少。本文结合满文历史档案,对清代八旗蒙古人母语教育和传承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探讨导致其传承危机的内外因,并由此引发关于八旗蒙古人“满化—汉化”问题的思考。  相似文献   

8.
乌日娜 《兰台世界》2012,(21):77-78
清朝《蒙古律例》作为一部成文法,不仅为清朝治理蒙古地区发挥了重要作用,也是后人研究清代法律制度的基本史料。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重点探讨了《蒙古律例》的制定过程,并且对《蒙古律例》的整理出版情况作了初步评介。  相似文献   

9.
清内秘书院蒙古文档案形成于崇德元年(1636)至康熙九年(1670)间,是清中央国家机构文书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清朝统一蒙古、新疆、青海、西藏的历史过程及对上述地区的统治政策,具有十分重要的史料价值和文献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0.
作者对于《理藩院则例》的由来、内容等进行了考述,以《理藩院则例》中蒙古地区法为研究重点,从行政制度、管理制度、宗教制度三个方面就清朝对于蒙古地区立法的主要内容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1.
郎元智 《兰台世界》2010,(12):60-61
本文从促进东蒙古地区近代化的角度入手,结合他所推行的改革措施,阐释这些政策对于东蒙古地区近代化的意义和影响,从中离析出锡良对于东蒙古地区近代化改革的主导思想,以期为锡良研究尽绵薄之力。  相似文献   

12.
2月1日美国密苏里州大学历史系副教授、美国密苏里州大学和密苏里州历史学会联合征集部西方历史手稿征集处副主任戴维·布特勒斯先生来我馆参观。3月19日应国家档案局的邀请,以蒙古国家档案局门德赛汗局长为团长的蒙古档案代表团一行3人参观了我馆。3月26日荷兰、美国、英国、瑞士、瑞典、罗马尼亚大使夫人及部分国际机构驻华官员夫人一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促进东蒙古地区近代化的角度入手,结合他所推行的改革措施,阐释这些政策对于东蒙古地区近代化的意义和影响,从中离析出锡良对于东蒙古地区近代化改革的主导思想,以期为锡良研究尽绵薄之力.  相似文献   

14.
迄今,流传下来的清代回纥蒙古文历史文献有10余部,成书时间为清初至晚清。这些蒙古文文献从不同角度和各个层面反映了历代蒙古社会变迁与清朝统一蒙古各部及统治蒙古地区的历史,具有其他文献史料不可替代的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5.
依据各语种文献记录,特别是蒙古族历史法律经典书籍和西方游记入手,阐述和分析蒙古族生态意识文献档案。期盼以史为鉴,构建生态文明和推进草原地区可持续发展中发挥其作用。  相似文献   

16.
迄今,流传下来的清代回纥蒙古文历史文献有10余部,成书时间为清初至晚清。这些蒙古文文献从不同角度和各个层面反映了历代蒙古社会变迁与清朝统一蒙古各部及统治蒙古地区的历史,具有其他文献史料不可替代的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7.
阿尔山地区曾是蒙古民族活动非常频繁的地方,它是蒙古民族的发源地之一。历史上,这里曾先后成为蒙古塔塔儿、翁吉刺、哈拉哈、车臣、科尔沁等大小十几个蒙古族部落繁衍生息游牧的地方。又因这里的温泉之故,使得它更成为蒙古民族心目中除“圣山”(不尔罕山)、斡难河、成吉思汗陵以外的又一“圣地”。所以,每到夏季,总会有众多的蒙古人及具有蒙古族血统的人不远千里,  相似文献   

18.
张炜  张利生 《兰台世界》2014,(11):119-120
蒙古人建立元朝后,中原地区的传统文化及审美风尚在游牧民族的直接冲击下,遭受了历史性的颠覆。文章分析了蒙古族劲健之美的根源,揭示了这一审美风尚的局限性及其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蒙古人建立元朝后,中原地区的传统文化及审美风尚在游牧民族的直接冲击下,遭受了历史性的颠覆。文章分析了蒙古族劲健之美的根源,揭示了这一审美风尚的局限性及其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这是一本美国人写的关于忽必烈的传记。本文摘自它的序言,有删节。不少历史学者认为,13、14世纪的世界可称为蒙古时代。成吉思汗征服颠覆了东、西方旧秩序,他缔造的大蒙古国囊括了多半个欧亚版图,首次形成近代以前长达100年的"世界体系"。"世界征服者"几乎被当作成吉思汗的代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