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抬起头来,心里还有些不踏实,说真的,我还不敢说已经完全领会了什么叫“文化人格的二重性”,只能粗浅的谈谈读书所得,也许只是皮毛,也许皮毛也不到。古往今来,提起苏东坡,总能在人们心中荡起阵阵涟漪,产生一种巨大的文化共鸣。为什么他的文章能流传千古呢?为什么千古以来多少小人对他的诬蔑、诽谤都不能掩盖他的光辉,反而因为这些黑斑反衬出他的光辉?原因只有一个:苏东坡无论文品还是人品都太耀眼了。他的才气太逼人了。正如苏辙一针见血地指出:“东坡何罪?独以名太高!”就在那妒忌心理的怂恿下,从一个人,几个人到一群人,一大帮人“群起而攻之”,形成了一股强  相似文献   

2.
余秋雨先生说苏东坡在贬居黄州的自省、觉醒、突围过程中,佛教帮了他大忙.事实并非如此.东坡说:"我谪黄冈四五年,孤舟出没烟波里.故人不复通问讯,疾病饥寒疑死矣","功名如幻何足计,学道有涯真可喜",贬居黄州是他"学道有涯"的高峰时期.他放浪山水,躬耕渔樵,厚自养炼,学道探道,交游道友,与黄州进行了一场道法自然、继往开来的壮丽对话,日益变得清静、空灵、淡泊、镇定、旷达、洒脱、觉醒、超越、年少,真正获得了人性、心灵、生命的大自由.元丰七年夏,他突围黄州,"稍从内迁",被特授汝州团练副使而又"再生".  相似文献   

3.
喜欢上苏轼是很久以前的事情了。我搜索了东坡的生平,挑挑拣拣读了一些《东坡志林》,读过了余秋雨的《东坡突围》,一口气看完了《百家讲坛》的“评说苏东坡系列”。我以为我已经能窥见这位天才的一些面貌,直到从层层的书架中发现这本林语堂的《苏东坡传》,我才知道自己从前所知不过是肤浅的认识而已。  相似文献   

4.
<正>清晨·屿山清晨6:00,手机闹钟准时响起。其实15分钟前我就已经醒了,只是还不愿起床,仍然在回味刚才的梦——夜里读余秋雨先生的《苏东坡突围》和林语堂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文化寻根、意象传承角度揭示《红楼梦》与苏东坡的文化因缘。曹氏之祖曹彬之孙女(仁宗后)搭救苏轼免死,雪芹之号取自苏武《东坡八首》,曹雪芹有苏东坡情结。东坡与雪芹具有相通相承的石头情结和石文化土人骨气节操、精神品格。苏轼诗文中的物象,经雪芹重塑为人物形象。如从雪泥鸿爪到雪雁形象,从“睡鹤”到“醉眠芍药茵”等。将苏武诗文形象,取原型而复制为小说形象。如从《雪堂记》到凸碧堂凹晶馆境象,从苏诗到刘姥姥簪花,到“琉璃世界白雪红梅”,从强人说鬼到刘姥姥信口开河,以及苏曹通同的食色文化意蕴等。  相似文献   

6.
苏东坡贬寓惠州后,处境十分困难,深受生活贫困、失去亲人和提防政敌攻击的三重重压。性情旷达的苏东坡善于从儒、道、释三家思想汲取营养,以“超然物外”的思想为武器,亲自参加轻微的体力劳动,与惠州人民打成一片,创造了一种“和陶诗”新诗体来进行创作,从而克服了三重困难。  相似文献   

7.
苏东坡在惠州的三重突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启鹏 《惠州学院学报》2010,30(1):27-30,75
苏东坡贬寓惠州后,处境十分困难,深受生活贫困、失去亲人和提防政敌攻击的三重重压。性情旷达的苏东坡善于从儒、道、释三家思想汲取营养,以“超然物外”的思想为武器,亲自参加轻微的体力劳动,与惠州人民打成一片,创造了一种“和陶诗”新诗体来进行创作,从而克服了三重困难。  相似文献   

8.
开辟苏东坡饮食养生旅游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以苏东坡的诗文为依据,对苏东坡的饮食养生思想和饮食养生食品进行了具体的分析研究,结合惠州市旅游业发展的实际,提出了饮食养生食品的开发及饮食养生旅游文化开发的构想。  相似文献   

9.
余秋雨先生有一篇散文叫《苏东坡突围》,这篇文章主要讲述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后的生活经历和心路历程。作者认为这段炼狱般的经历让苏轼真正走向了成熟,因此,在文末余秋雨写到:  相似文献   

10.
曾经,骂余秋雨是文坛的一大时髦。从《苏东坡突围》中走出来,悲愤与悲哀,苍凉与无奈,一种令人莫可名状的痛楚袭在心头,挺悲哀的,对于那个时代的有些文人。而今,时尚已过,却提起笔又一次走向余秋雨,不敢说这是赶时髦,只是想在轰轰烈烈的“时髦”之后,捡起来一点余光,算作是时尚后久远的回声。余秋雨,一个20世纪末21世纪初令中国文人值得叫响的名字。一部浩荡的《文化苦旅》凝聚了中国文化史千年来的血泪历程。从《道士塔》到《莫高窟》,从《三峡》到《都江堰》,从《江南小镇》到《白发苏州》,无不深沉而细腻地透出对中国…  相似文献   

11.
东坡文化研究方兴未艾,形势大好。然而当今苏学研究领域出现的种种惰性思维现象,不能不引起我们高度的思考和关注。  相似文献   

12.
张之洞平生极佩服苏东坡,在思想上与苏东坡共鸣,在社会活动中多年来尊崇苏东坡,在为人处事上各方面效仿苏东坡,弘扬东坡精神,推行东坡举措,诸如此类都可称为张之洞的东坡情结,因此使张之洞的人生打上了苏东坡的烙印。  相似文献   

13.
苏东坡性格豪迈,诗词汪洋恣肆,清新豪健,开创豪放一派;他心胸坦荡,不因宦海沉浮而自暴自弃,不因生活颠簸就怨天尤人.他永远以一颗静心来面对世间的得失进退,以一份激情来化解人生的悲欢离合.他热爱生活,不管他受到怎么样的困难,他依然可以自我取乐.  相似文献   

14.
任何祖先、民族、文化、文明的兴起,自然社会万事万物的诞生,自有其发祥地。东坡躬耕地在黄州,东坡居士自号于黄州,东坡文化始铸于黄州,东坡文化的发祥地自然就是黄州。有当事人苏东坡和历代权威学者的文字记录为证,勿庸置疑,无人可以否定。  相似文献   

15.
苏轼在杭州通判任上,得阅湖州贫民秀才贾收一首诗,心有所动,叹之“秀才有才”。公务到湖,急于求见,以文会友,结为知己。从此,无论顺世还是逆境,一位高官,一位贫民,两人或赤诚相见,或诗词往来,互相温暖,直到老死。  相似文献   

16.
苏东坡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在他仕途不幸遇阻之时,其文学成就则尽得天时、地利、人和;经几年历炼,他便由只知读书应试和做官的苏轼,成就为一位处世从容,成就卓著的文学家苏东坡。他的文学创作日趋成熟,且各体皆工,全面勃发,出现了他一生中最辉煌的创作高峰期。个中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其自己思想和创作技巧的成熟,更有其生活和政治命运的特殊遭遇。  相似文献   

17.
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为东坡词编年者不在少数,这是东坡词研究的深入,但也存在着歧见。本文拟就《菩萨蛮》等四首词编年有歧见者展开讨论,以期在争辩中达到统一。  相似文献   

18.
密州东坡文化源起于苏轼知密州,是苏轼与诸多北宋文人共同创造了密州东坡文化。由于苏轼巨大的文化影响力及后人的不断传承,密州东坡文化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由一个历史人物的个人行迹变成了一种集体记忆。在历经九百余载的发展过程中,密州东坡文化的传播途径和象征符号曾发生了诸多变化,而文化的本体则相对固定。密州东坡文化的内涵非常丰富,其核心是超然思想。  相似文献   

19.
一代文豪苏东坡不仅多才,诗词文书画皆成就斐然,而且还是一位顾念兄弟情、夫妻情、鱼水情的多情之人,其文学成就彪炳千秋,其人格魅力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