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论清末民初的法政学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清末兴学浪潮中,法政学堂十分引人注目,从1905年至1916年的十余年间,全国先后兴办了百余所法政学堂。清末民初的法政学堂对中国近代法政教育的兴起和普及,清末民初的社会政治发展都有相当的影响。由于特殊的国情和历史条件,其局限也是明显的。  相似文献   

2.
学堂乐歌是我国早期校园歌曲,是随着中国近代化而出现的一种文化现象,本文从历史角度对清未民初中小学“乐歌”课的设置及“学堂乐歌”的创作进行分析,以加深我们对那个时代的认识。  相似文献   

3.
中国近代教育体制在社会转型过程中呈现一种新旧并存的二元格局,新因式小学堂与私塾在新旧教育体系中均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故这一格局在初等教育领域里的表现尤为明显,清末民初,私塾仍占有相当比较,非学堂所能取而代之,学堂取代私塾虽是大势所趋,但私熟顽的社会适应性与学堂教育的不成熟使二者既存在冲突与竞争,又存在互补与传承,这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中国教育近代化的特点,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后的社会环境。  相似文献   

4.
学堂乐歌是近代中国随着新式学堂的建立而兴起的一种新音乐形式。以此开展的音乐教育.成为中国近代新音乐教育标志的学堂乐歌教育。在效仿西方音乐文化的实践中,它开创了中国近代音乐教育发展的新局面。与中国传统音乐教育相比。以学堂乐歌教育为代表的新音乐教育在音乐创作手法与乐器使用、教学机构与科目西化、专业音乐教育家培养等“硬件方面”的发展更具时代性。对清末民初新音乐教育形式——学堂乐歌教育在产生与“硬件方面”创新之处的研究,影射出中国近代音乐教育在教育制度、教育思想、教育作用等“软件方面”的新变化。  相似文献   

5.
论文以清末民初巴蜀文坛中的诗人活动、作品、交游和影响等方面的研究,展示近代大变动格局下巴蜀文坛的独特之处.巴蜀诗人清末在京参与具有危机感的诗社活动,议论国是,号称清流.虽为文人却向往侠一样拯救国家与人民.艺术风格在唐宋之间,尚雅成为生活和诗的共同特征.  相似文献   

6.
吴会蓉 《成都师专学报》2014,(4):F0003-F0003
2014年4月25—27日,由乐山师范学院郭沫若研究中心与西华大学地方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研究中心联合举办的“首届巴蜀文化名人与巴蜀地域文化学术论坛”在蓉召开。来自京、宁、湘、渝、川五省(市)的23家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等单位的110余名专家出席了此次论坛。  相似文献   

7.
男女同学是教育平等与男女平等的重要表现。中国男女同学的呼声最早出现在清朝末年,而其实现则是在民国初期。其实现的依次顺序为小学的初级阶段、小学的高级阶段、大学及高等专门学校、中学。其每一进程的实现,均经历了激烈而长期的争论,这不仅反映了中国教育近代化、民主化的曲折艰难,也反映了近代中国新旧思想杂揉并存、尖锐冲突与变迁的情况。  相似文献   

8.
袁世凯作为清末民初的风云人物所提出的教育思想及进行的教育活动在中国近现代教育史上具有重要影响,其中包括的主要内容有:废除科举制度,兴办新式学堂,改革教育行政管理体制,推行实业教育和社会教育,后又掀起复古主义教育逆流,向封建传统教育让步、妥协。他以不同方式作用于清末民初的教育,已成为教育转型或波折变动中不可忘却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9.
陶小青 《上海教育》2011,(24):40-41
朱铭骏,上海市嘉定区第二中学高一(2)班学生。2011年9月刚入学时,他好奇地发现课表内有一门课叫“公民课”,而且任课教师就是学校的校长周凤林。周校长的第一节公民课,就让朱铭骏印象深刻。上课伊始,周凤林提出问题:“同学们,请说说你们来嘉定二中干什么?”同学们思维一下子没有转过弯来。  相似文献   

10.
《考试周刊》2017,(82):5-6
近代以降,作为兰州四大书院之一的求古书院随着国内形势的变化及清廷新政时期教育政策的调整经历了从"书院"改为"学堂"、变革教学内容等一系列变化。这种变化既是位于西北边陲地区的甘肃对于晚清政府应对时变的政策所作的积极响应,也是甘肃近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11.
《现代教学》2014,(5):4-5
教育公平的核心在于资源公平,而最大的教育资源就是优秀教师。但是,目前各区域内的优秀教师资源分布不均的情况仍十分显著,因而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优秀教师、优质课程是可遇而不可求的。然而,杨浦区借助网络技术,集中区域优质资源,打破了这一局限,打造了“网上公益学堂”,将优质教育资源送到了学生的家门口。今日,“网上公益学堂”走过了十年,杨浦区也已形成了“名师辅导”“名师讲坛”“名师经典”三大品牌栏目,不仅使得区内师生受惠,更是将影响力拓展到了全国,为更多有需要的师生所服务。本期,我们从行政、教育科研、中小学校、院士、学生等多方视角,剖析杨浦区创设“网上公益学堂”的十年发展之路及其价值所在,以期引发更多的教育教学创新与探索。  相似文献   

12.
巴蜀文化源远流长,是中华文明重要的一支,并以其显著的内涵和特点闻名于世。鲁迅对巴蜀传统文化给予过强烈的关注,对史籍《蜀碧》、蜀籍文史专家的推崇,对巴蜀文学的历代辉煌的由衷感叹,与历代蜀人的心灵共鸣,对巴山蜀水的喜爱,对巴蜀人文情怀的赞叹,影响着鲁迅思想的形成和生活、创作的方方面面,同时鲁迅对巴蜀传统文化的评述和解构也为现代巴蜀文化的繁荣发展以及中国文学走向世界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3.
清末民初传教士“医学传播”的方式与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朝末年,西方传教士在传教的过程中,也将西方的医学传入中国,并利用“传医”获取国人的信任,方便其“传教”活动。同时这种“传教”活动,也促进了医疗事业的进展,并从沿海逐步深入到内地,给中国近代医学事业带来了深刻的影响。从四个方面分析传教士在中国的“医学传播”活动,提出“传医”与“传教”的关系,及传教士在中国医学领域里所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在古代中国“天下观”解体后,“国”从“天下”中脱嵌,清末思想家以“国家主义”为基础的主权国家观念作为救国的方案,当国家主义方案碰壁后,民初思想家认识到个人权利和个性发展在现代国家构建中的重要作用,遂以“个人主义”为基础的自由国家观念进行替代。理解嬗变的过程,核心在于理解“国家和国民”关系的处理,研究发现这对关系由依附式转变为“国在民上”关系构建,又转向强调“个人至上”的关系构建,将国民脱嵌于国家和家庭,把人作为现代国家构建的手段转变为其目的,完成了具有内在延续性的现代国家构建启蒙。  相似文献   

15.
“新学堂”,是把学生健康摆在最高位置,并以此建构新课堂、新课程与新机制,实现基础教育整体变革与群体超越的学习场所。成都电子科技大学附属实验小学针对“学生体质健康严重堪忧、情感素质极不乐观、儿童创新想象能力不强”等基础教育顽症.以“生命、健康、发展”为第一要务,重建学校课堂与课程.既发展了儿童,也改变了学校,在较短的时间内把学校建成了令人称道的“新学堂”。  相似文献   

16.
清末民初的昭乌达盟和卓索图盟地区(即今内蒙古赤峰地区),由于清政府长期推行蒙汉隔离的统治政策,使得蒙古族社会文化发展严重滞后。两盟境内的蒙、汉等各族人民在文化教育方面,不仅落后于内地而且彼此之间也极不平衡。19世纪末20世纪初,受到国内维新观念及共和意识的影响,昭乌达、卓索图盟各族人民的社会理念发生重大转变,教育状况也有了较大的改观,近代教育从陈旧的塾学和院馆制度中脱颖而出,涌现出一批兴办新学的人才,为近代教育在昭乌达、卓索图两盟的发展积蓄了力量,培养了生力军。  相似文献   

17.
在清末新政的过程中,清政府曾发布兴学上谕要求各省建立大学堂,然而在随后的正式制定的学制中,又将各省的大学堂降格为大学预科性质的高等学堂。民国成立后,变本加厉,规定预科须附设于大学,使得地方上连预科性质的高等学校亦不得设立,我国地方上出现了大学荒,严重阻碍了地方文化教育的发展。各地纷纷建议筹设本省的大学,在《壬戌学制》的推动下,各省大学纷纷组建,实现了本地区的大学梦。这些地方大学凝聚了地方文化社会力量和人才资源,奠定了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基本格局。  相似文献   

18.
业冰  马超俊 《江苏教育》2022,(23):63-65
在国家对家庭教育高度关注的大背景下,南京市玄武区社区进修学院从区域实际出发,立足自身优势,发掘教育资源,打造“85后”父母学堂社区教育品牌。“85后”父母学堂旨在转变年轻家长对家庭教育的认识,增强育儿自信,提高亲子陪伴质量,在家庭、幼教机构和社区之间架起一座共育的桥梁。  相似文献   

19.
周中森 《物理教师》2011,32(3):7-10
高效的物理课堂教学需要充分激发利用学生的“本能”,让学生“真学”,通过学案引领让学生“好学”,通过“交流互动”让学生“互教互学”,再通过教师根据预设和生成进行的适时“点拨”,通过解决实际问题的砺炼,达到“融会贯通”.  相似文献   

20.
巴蜀书院"家"课程的提出是应和新时代育人的新要求,是学校课程统整与家文化办学定位的回应与承载。它包含了"三维目标、三层设计、三径结构"的课程体系。以"立""和""爱"为培养目标,以"成长路径主线、目标层次关照、整合课程资源"为设计策略,形成了"润""学""化"三维一体的课程结构,包括"环境课程、组织课程,国家课程、校本课程、班本课程、互生课程,研创课程、实践课程、游历课程"等课程样态。实施上,以"全员协同、全域育人、人人课表、多样资源、多元互生、三体评价、由管到持"为基本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