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一个星期天的早晨,我们去逛农贸市场。在市场一角,听到五六位进城购物的农民正在议论搞市场经济后种地难了。我们问他们现在最大的忧虑是什么?一位农民直言答道:‘今年种什么、种啥收入高,种多少能卖出去心中无数。’他们迫切希望有个提供信息的机关能为他们及时提供市场信息。刚巧,我们走出农贸市场不远,在迎宾楼墙上看到有‘天山牧工商实业公司信息中介部’的牌子。我们心里琢磨,抓住‘中介’这两个字,或许能写出一条好新闻。于是,我们便去访问了信息中介部经理于炳,详细地了解了信息中介业务开展情况和为农牧民牵线搭桥的事例,参观了他们的信息资料室。接着,我们还跟踪采访了一些前来进行信息咨询的农牧民。  相似文献   

2.
新闻敏感,是新闻工作者从纷繁复杂的新闻事实中发现新闻的一种能力,也是衡量新闻工作者是否称职或优秀的重要标准。在一些论述中,有人又把它称作“新闻嗅觉”、“新闻鼻”、“新闻眼”等。《现代新闻采访教程》中对新闻敏感解释为:新闻敏感是记者对社会形势的敏锐洞察力,对客观事物的新闻价值的判断力,以及对报道对象的迅速而准确的反应能力...  相似文献   

3.
新闻敏感,是新闻工作者从纷繁复杂的新闻事实中发现新闻的一种能力,也是衡量新闻工作者是否称职或优秀的重要标准。在一些论述中,有人又把它称作"新闻嗅觉"、"新闻鼻"、"新闻眼"等。《现代新闻采访教程》中对新闻敏感解释为:新闻敏感是记者对社会形势的敏锐洞察力,对客观事物的新闻价值的判  相似文献   

4.
新闻采访需要听、看、问、想、写一齐进行,耳、眼、口、脑、手一齐并用。实践中我体会到:“你说我记”的方法不是唯一的采访方法,留心观察有文章。在采访中常常会碰到这样的情况:有时一连几天都“跑”不到新闻,而在另一些场合,往往无意中能“捡”到新闻。这就需要采写者时时当有心人,对周围事物随时留心观察。 1985年8月底的一天,我从南通港务局狼山港作业区采访返回途中,行至长江大堤与姚港路连接处,发现一种令人惊奇  相似文献   

5.
翻开我厚厚两大本剪报集,看着那些睡梦里,列车上,差旅中,探亲时,甚至会海里顺手牵到的“只只肥羊”,当时的情景、心境历历在目,自已也不禁哑然失笑。把那些经历择要写出来,供感兴趣的朋友们一乐。睡觉“梦”出新闻那还是10多年前的事。一次,我到密地列检所检查工作,晚上住到了攀钢一位战友家里。大约零点左右我突然从梦中惊醒,想起了上午列检所  相似文献   

6.
干记者时间稍长一点的人大概都有这样的体会:在自己比较满意的作品中,有些是费尽心思“挖”出来的,有些则是不期而遇“捡”来的。但是,“捡”新闻并不像字面表述的那样轻松,不但需要一定的新闻敏感,还需要快速灵活的采访方法。否则,近在眼前的新闻也不一定能捡得起来。  相似文献   

7.
多年来,我有一个很深刻的体会:新闻题材处处有,常常隐在不意中。只要善于用心,就能抓住,有时甚至还能搞出一个大东西来。我写的《竹笼精巧游五省,翠鸟啾啾唱十城》,就很能说明这个问题。一个星期天的早饭后,我出去逛自由市场。在一个角落里,我发现许多人争相购买一位老人的鸟笼。再看那鸟笼,真是精巧别致,做工精细,堪称一绝。我琢磨,通过这个鸟笼  相似文献   

8.
要说报道员偶尔“捡”条新闻.不足称奇。可要说一个业余报道员在3年里靠着“捡”新闻.竟然在军内外报刊上发表了170余篇稿件.就不得不叫人“拍案惊奇”了。然而.沈阳军区某炮兵旅下士报道员陈怀志.就是这样一个善于“捡”新闻的人.  相似文献   

9.
搞了几年业余性质的新闻报道,发表了一些新闻稿件,偶尔翻看剪报本没现其中有不少新闻并不是我专J]去写来的,而是我外出游玩或购物时.“无意中”从路边“拣’倒的。一句话建住一条“鱼”1995年11月12日是星期天,我与好友上街购物,途经南京儿童影剧院I]口,见到人头攒动,上去一看,原来是某制药厂在进行产品推销。所有过往行人,只要领一张产品说明书,就可以免费获得两版16片健胃消食片、厂方人员宣传说:“大家可以免费试用,如果感觉好,可到各大药材商店购买。”类似的推销在街上随处可见,并不是什么新鲜事,于是我们领了两版…  相似文献   

10.
“跳出来”抓新闻解放军南京政治学院李大勇不少通讯员总怨“环境固定,人际关系太熟,身边事太寻常,新闻难觅。”他们希望象“大记者”那样,四面八方自由奔走,时常接触新人新事新环境,“那才叫搞新闻”。诚然,我们不能否认记者有接触面宽,信息量大的优势。但,当我...  相似文献   

11.
冈宁 《中国编辑》2005,(6):58-59
由我策划编辑的《改变孩子一生的一件小事》一书出版后,在社会上产生了一定的影响,首印1万册很快告罄,6月份重印5000册也在一个月内售完,目前正在第二次加印。而且今年5月份,此书还被国家新闻出版总署评为向全国青少年推荐的100种优秀图书之一,市场前景令人鼓舞。  相似文献   

12.
今年“两会”期间,许多报纸的显著版面刊载了新华社记者采写的《“我有不同意见”》、《总理的建议》两篇会议特写,并给予对很好的评价。 这两篇特写之所以大家叫好,除了视角独特、写作考究之外,一个很重要而且也是最可贵之处,是它的“鲜活”。“鲜活”,就鲜活在两篇特写所捕捉的新闻事实,都像是刚从地里采摘的菜和水里捞出的鱼,青翠欲滴和活蹦乱跳。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我采写的一些新闻作品中,其中发表在“陕西日报”、“陕西农民报”上的几篇稿件,被同行鼓励说是下了一些功夫抓出来的“珍品”,这是对我的一种鞭策。 如何才能写有一定深度的报道呢?我从长期的实践中体会到,首先是从宏观上确定主题。  相似文献   

14.
杰克·富勒[美]说:“准确地、深刻地理解读者的兴趣应该成为报纸编辑的焦点.这可以帮助报纸决定在报道中应注意什么内容,因为满足读者兴趣是我们报纸业的一个奠基石.而且读者的兴趣本身就是新闻定义中的一个要素。”刊发这篇稿件的目的,是希望编辑在编稿时多为读者着想.而不是就稿编稿,“拉在篮中就是菜”。  相似文献   

15.
新闻不是策划出来的 新闻既然是已经发生的事实,又怎么可以策划出来呢?  相似文献   

16.
原人民日报总编辑范敬宜说过:在采访某一新闻过程中,突然发现另一新闻,立刻敏感地抓住。这种顺手牵来的“羊”,往往比按计划去采访得来的更新鲜、更生动。我作为一名地市报的记者,在实践中对此也深有体会。一 1998年夏天,位于长江江心洲的团风县团风镇罗霍洲村遭受灭顶之灾,全村253户村民房屋全部被洪水冲倒。为了灾民的长治久安,团风县决定把这个“十年九淹”的“江心村”整体搬迁到县城。8月25日,该县在全省动工兴建第一个灾民新村。9月30日,罗霍洲首批52户灾民搬进新居,永远告别了遇汛即淹的日子。我作为报社…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笔者在业余时间写的部分杂谈之类的稿件在报刊杂志刊登后,一些青年朋友来信问我:“文中这些引经据典的资料是怎样积累的”。说实在的,自己虽然发表了些作品,但每篇稿件的字里行间,无不洒有编辑的辛勤汗水。俗话说:“丑媳妇不怕见公婆”,为了不辜负青年朋友们的期望,我谈一点粗浅的做法和体会。作文章,需要丰富的知识。俗话说的“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写作的资料素材从哪里来?我的体会只有一个字,就是“捡”。  相似文献   

18.
19.
作为一名新闻记者,要让作品既通俗易懂,也引人"悦读",就要把新闻写出美感来,以实现最佳的传播效应,达到最大的舆论影响力。新闻美在布局谋篇新闻作品美不美,首先体现在形式上。一则新闻要吸引住读者的目光,继而有兴趣读下去,首先要有一个足够能吸引人的标题。2012年3月29日,处州晚报第三版刊发了一篇消息,主题是"玉莲爱莲因爱相连"。  相似文献   

20.
有一次下夜班,偶遇齐鲁晚报时评版主编张金岭,谈起选稿编稿之难,都长叹一口气:文字太差了.我们的报纸和齐鲁晚报的时评,稿源一致,感觉也差不多. 文章写得字通句顺、合乎逻辑,是起码的新闻业务规范,也是每一个新闻从业者应该具备的素质,但这一业务底线,却屡屡失守.语言失范不局限于新闻,而是如今文学、公文、学术等几大文字应用领域共同存在的一个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