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人类社会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那么,作为现代教育,如何挖掘每一个孩子蕴藏着的无限的潜在创造力才能使他们成为创造之人呢?作为班主任,应注意选择好每一个“创造之地”,把握好每一个“创造之时”,来造就一个“创造之人”。因此,德育过程要做到知、情、行的统一,才能收到预期的德育效果。  相似文献   

2.
郭强 《中国教师》2010,(Z1):307-307
<正>《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因此,努力改革思品教学,实施创造教育是大势之趋、刻不容缓。我在重视继承思品课传统教育的同时,注意了创造教育与传统教育的区别,进行了思品课中实施创造教育的教改实验的探索。  相似文献   

3.
“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这是陶先生的至理名言,是陶先生20世纪30年代针对陈腐传统的教育思想发出的呐喊,而他的“创造宣言”也是树人小学积极实践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促进少年儿童的现代化发展的指导性纲领。一、“人人是创造之人”——树立一个创新的理念陶行知提出的“人人是创造之人”的主张,是进行创造教育的必要前提。相信正常人都有创造力,相信每一个儿童都有创造力,这种创造力人皆有之的理论,是进行创造教育首先必须解决的思  相似文献   

4.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要求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认识、分析社会事物的现象,尝试合理地、有创意地探究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人类社会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我在教学时注意选择好每一个“创造之地”,把握好每一个“创造之时”,  相似文献   

5.
陶行知先生说:“人类社会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作为现代教育者,我们应选择好“创造之地”,把握好“创造之时”来造就“创造之人”。《品德与社会》教学要把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陶冶情感有机结合起来,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让学生真正动起来。  相似文献   

6.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活动的主要组织形式,是学生获取知识、培养能力、接受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途径。新时期的思品课如何发掘每一个学生蕴藏着的无限的潜在创造力,使他们成为创造之人?我认为品德与社会教学要充分发掘课堂的作用,在课堂中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让学生真正动起来,把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陶冶情感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做到“乐学”、“爱学”。  相似文献   

7.
江南的水     
创新教育是以培养创造性人才为教育目的的教育活动。早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教育家陶行知就倡导了创造教育,发表了著名的“创造宣言”,提出了“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的主张。江泽民同志也曾指出过: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正因为此,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8.
陶行知先生说过:“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课堂教学更是培养创造型学生的契机。数学被称为思维体操学科,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学科。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发展学生的个性,是每一个教育在新一轮课改实验中面临的共同问题。  相似文献   

9.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思品教学大纲明确提出:“思想品德课是比较系统地、直接地向小学生进行共产主义思想品德教育的一门课程”,“是实施小学德育的重要途径,对引导学生从小逐步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文明行为习惯起着奠基作用”。在教学过程中,应力求使思想性与知识性、趣味性、实践性有机地统一,以提高教育效果。但是,据笔者对思品课教学效果进行的调查结果表明,思品课教学普遍存在如下两个方面的问题,本文略述己见。问题一:道德认识存在技明显的问题提高儿童的道德认识是思品课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思品课要引导儿童分析一些道…  相似文献   

10.
姚芸 《广西教育》2006,(12A):47-48
陶行知是一位具有卓识远见、勇于实践、勤于探索、富有创造精神的伟大的人民教育家,综其一生的教育生涯,他坚持不渝的一个重要的主张,就是创造教育。创造教育的思想是他创造性地培养人才的实践经验总结,也是他生活教育理论体系宝库中的精髓。在先生发表的《创造宣言》中,他提出:“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强调从小培养儿童的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  相似文献   

11.
长期以来,在小学生的思想品德评价上存在导向模糊的弊病。一是只看思品课的考试成绩,忽略学生道德行为表现的考察,因而出现了以考代评和包办代替的现象,缺乏科学性;二是只注重根据德育年段目标来评价,忽视根据每学期思品课教材内容与学期教学目标来评价,因而思想品德评价与思品课教学形成“两张皮”,缺乏评价的层次性;三是只注意课外评价,不注意发挥思品课主渠道作用,因而出现了课外评价时间不够用时往往就走过场,缺乏教育性,从而削弱了小学思品课的教育作用,影响到小学德育质量。从去年开始,我就如何发挥小学思品课主渠道作用,就评价小学生的道德行为的有关问题进行了一些探讨。 一、把“道德行为评价”纳入学期思品课教学计划  相似文献   

12.
江总书记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这句话为教育工作者指明了教改方向。早在20世纪30年代至40年代.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就倡导创造教育,发表了著名的“创造宣言”,提出了“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的主张。可以说,创新教育是紊质教育的灵魂,因而作为基础教育的小学教育,要适应21世纪竞争的潮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就显得非常重要。下面就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谈几点体会。  相似文献   

13.
德育是素质教育的灵魂,作为“提高学生道德认识,培养学生道德隋感,指导学生道德行为”的主要课程—一思想品德课,我们是否更要引起注意,在课堂上关注每—个教育细节呢?在我们追求开放、合作的同时,关注细节是否更能让思品课堂变得完美?更能让思品教学达到实效呢?讲求实效才是思品课达到育人目的的关键,而注重细节则是达到实效的保证。作为一个初中的思品课教师,以下是笔者结合多年来的教学实践浅谈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14.
思品课教学改革是小学素质教育中一项十分重要和复杂的系统工程。随着社会改革的不断深入,社会环境变得更加复杂,提高思品课的教学效益,强化德育主阵地的教育作用显得尤为重要。下文就强化“五性”,在思品课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谈谈我的一孔之见。  相似文献   

15.
《天津市中小学德育规程》(以下简称《德育规程》)正式实施,是我市贯彻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加强青少年学生基础德育工作的一项有力举措。我们通过认真学习《纲要》和《德育规程》,根据我们学校的情况,按照《纲要》的“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基本道德规范,紧紧抓住了《德育规程》中品质教育和法制教育作为突破口,采取各种有效形式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一、利用课堂主渠道,落实《德育规程》内容思品课的内容和《德育规程》的内容是一致和相通的,我们充分利用思品课这一…  相似文献   

16.
陶行知先生曾预言:“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当前在高新技术和知识经济条件下,不仅在创新质量方面提出了由“一次性创新”、“单个性创新”向“连续性创新”、“系列性创新”转变的要求,而且在创新的参与程度上提出了由“个别专家创新”向“全员创新”转变的要求,这种转变意味着创新不仅是对科学家、专业技术人员的基本要求,也是每一位普通劳动者的基本素质。本文拟就在课堂教学中怎样实施创新教育来谈一些基本策略。   一、立足基础知识策略   基础知识不仅是人们行动的向导和指南,也是人们能力发…  相似文献   

17.
随着创新教育的日渐深入,创新教育教学模式的探索已成为每一个教育的共识,如何在思品教学中探索出一条新路,使它既符合学生道德认知规律和教学原则,又体现思品课“明理、激情、导行”的学科特点,还要做到思想性、知识性、实践性和趣味性的有机统一。我们在教学实践中,根据思品课的课型特点,试着探索创新以实践体验为主的  相似文献   

18.
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是我国创造教育的先躯,他具有丰富的创造教育理论和实践。早在1943年,他就为提高中华民族的创造素质,发表了闻名于世的《创造宣言》。提出“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的论断。他认为“教育要教给人创造,或引导人创造,启发人创造,而且在创造上学创造。”重温陶先生的教诲,展望21世纪,我们对江总书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和体会。  相似文献   

19.
小学思品课作为课程科目的开设已经多年,从课程管理到实施教学,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基本上收到了预期的效果。而今,面对21世纪素质教育的热切呼唤,思品课应当作出怎样的自觉而积极的回应?这显然是摆在小学思品课管理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集中到一点,就是要根据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要求,致力提高小学思品保的教育实效。 其一,要“管”字当头,返本开新,将思品课在小学生德育中的“重中之重”的位置落到实处。今年夏天,在首都北京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思想政治教育,在各级各类学校中,都要摆在重要地位,任何时…  相似文献   

20.
育人先育德,德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德育的过程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即从道德知识到道德情感,再到道德意志、道德行动。而习惯属于道德行动的范畴。如果一种教育只有认识而没有行为习惯,就是不完全的教育。思想品德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良好的“行”。因此。教师要抓住思品课这一主阵地对学生“炼之以志.导之以行”。思品教师在教学时应注意紧扣教材。“以人为本”。融会贯通。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特点和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引导学生用所学到的道德理论、行为规范等标准正确指导自己的言行。使他们从小懂得做人的道理,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