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教育体制改革就是教育发展方式转变,中国国家层面的教育发展方式转变是以区域教育发展方式转变为基础的。本文首先提出了教育发展方式转变中的激励困境,接着介绍了相关激励理论.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区域教育发展方式转变过程中激励问题,试图说明激励地方政府开展教育发展方式转变的机理。  相似文献   

2.
随着经济、社会转型驱动下的教育转型时期的到来,以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为目标的教育发展方式的转变成为当今教育发展的主题。在这一背景下,通过转变教育研究方式,全面提升教育科研工作质量和水平显得格外重要。本文在分析当今教育发展方式发生的重大转变对教育科研提出了更高要求的背景和条件基础之上,以"加强精品课题建设,转变教育研究方式"为抓手,从教育研究方式的转变、精品课题的建设、全省教育科研管理和激励制度的完善三个方面详细阐释了全面提升教育科研工作质量和水平的途径,为教育决策提出了很好的依据。  相似文献   

3.
随着经济、社会转型驱动下的教育转型时期的到来,以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为目标的教育发展方式的转变成为当今教育发展的主题。在这一背景下,通过转变教育研究方式,全面提升教育科研工作质量和水平显得格外重要。本文在分析当今教育发展方式发生的重大转变对教育科研提出了更高要求的背景和条件基础之上,以“加强精品课题建设,转变教育研究方式”为抓手.从教育研究方式的转变、精品课题的建设、全省教育科研管理和激励制度的完善三个方面详细阐释了全面提升教育科研工作质量和水平的途径,为教育决策提出了很好的依据。,  相似文献   

4.
教育发展方式是实现教育发展的方法、手段和模式。我国教育发展的现实结果存在严重问题,突出表现在教育结构不合理和教育整体质量不高两个方面,要解决这些问题就要转变教育发展方式。教育发展方式转变涉及学校微观层面和区域宏观层面,前者包括学生学习方式、教师教学方式、学校教研方式、学校管理方式的转变,后者包括教育结构的调整和教育从业人员培训方式、教育研究方式、政府教育行政方式、教育行政考核问责方式的转变。这些方式的转变是相互联系的,教育发展方式的转变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整体推进。  相似文献   

5.
转变教育管理方式是转变教育发展方式的制度路径,应通过建立健全激励与约束机制,为调整教育结构、提高教育质量提供制度保障。教育管理方式包括教育行政方式和学校管理方式两个方面。转变教育行政方式,关键是政府要加强教育宏观统筹,形成教育发展的合力;优化教育评价体系,树立正确的目标导向;转变教育资源管理方式,为教育发展提供条件;建立教育问责制度,完善发展目标的实现机制。转变学校管理方式,重点是学校要明确服务教育教学的目标,建立现代学校制度;提升校长教学领导水平,加强教育教学管理;科学管理学校资源,提高教师教学能力。  相似文献   

6.
教育行政问责制的建立健全对于激励与约束各级政府促进区域教育科学发展、加快转变教育发展方式具有重要意义。教育行政问责制是教育问责制与行政问责制的交集。当前我国政府行政问责中对于"教育"关注严重不足,而教育问责中对于"地方政府"关注相对不够,对于地方政府的教育问责成为两种问责体系的交叉薄弱点。改进教育行政问责制需要解决为什么问责、问什么责、谁对谁问责、怎么问责等问题。  相似文献   

7.
当前,随着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对高职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发展区域产业经济,要求普遍提高劳动者的素质。高职教育为区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提供高质量的智力与技术支撑,是促进区域经济持续发展的有效保障。  相似文献   

8.
均衡发展作为区域教育科研科学发展的战略重点,需要从理念转变为行动.文章分析思考了推进区域教育科研均衡发展的主体及着力点,并着重探究了通过个体研修实践、教育科研相关政策制度设计、教育科研文化成果共享等途径实现均衡发展的基本方式.  相似文献   

9.
高职教育是与经济社会发展最直接关联的教育类型,面对我国产业结构转型、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新形势新要求,高职教育必须明确转变发展方式的根本任务,在政府的主导下,优化专业设置,推进专业建设进程,创新高职院校办学模式,对接区域经济发展,实现高等职业教育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10.
区域教育发展方式转变过程中,教育改革推动者已掌握的相关信息是很重要的决策工具,通过对信息披露环节的控制,可以减少外部因素对教育改革的消极影响。从理论上讲,教育改革推动者在信息披露环节上的基本策略有两点;一是把多个异质组织参与的决策博弈变为少数单一组织参与的决策博弈;二是确定信息发布的先后顺序和选择信息披露的时机。而我们认为区域教育发展方式转变推动者的一系列信息披露策略,内生于整个国家教育体制、乃至公共事业管理体制改革过程中,它是改革推动者与所在组织成员、上级主管部门和公众群体等教育发展利益相关者博弈的结果。这种博弈行为使得区域教育发展方式转变的时间与程序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从而构成了我国渐进式教育改革中的一个特点。  相似文献   

11.
高职教育专业群建设:概念、内涵与机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专业群概念蕴示着高职教育教学组织观念的转变,是当前经济社会发展背景下专业发展方式的转变。当前高职教育需要认清专业群建设的目的与意义,厘清专业群的内在联系,对接区域产业,调整结构布局.加快内涵发展。  相似文献   

12.
通识教育是一种通过多元化的教育手段,自主选择的教育课程,培养社会人的现代教育方式,其本质是自由教育。我国在从传统教育向通识教育转变的过程中,受到传统教育理念、教育物质基础的制约,还存在诸多问题。转变教育模式,培养创新人才,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必由之路,必须注重教育理念的转变,课程设置的调整,师资队伍的建设以及学生自主学习的激励。  相似文献   

13.
区域教育领域的教学模式构建是一项系统工程,它需要以生态哲学为理论依循。以生态哲学“整体性”的核心理念为引领,基于区域模式构建整体化与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良性互动和区域教学模式构建整体化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方式转变的机理揭示,通过实践行动探寻以区域教学模式构建整体化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方式转变的现实路径:遵循模式构建演进的自然节奏,创新主体合作的模式构建机制,选择追求区域教育良好发展生态的模式构建整体化方式与方法,培育模式构建整体化的相适文化。  相似文献   

14.
在一定条件下,激励因素可以转变为去激励因素;相反,去激励因素也可能转变为激励因素。制度建设是构建大学生教育激励机制的基本因素,在构建过程中,需把握学生这一中心,以学生的发展为主旋律,以培养学生的主体性为目标,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以此推动教育激励运行动力体系的发展和完善。  相似文献   

15.
教育发展方式包括了教学模式、教学方式等方面。当前我国高校正处于变革时期,那么在这一时期,高校教育发展方式应该做出怎样的转变。本文深入分析中国高校教育发展方式转变的必要性与紧迫性后得出新时期高校教育发展方式转变的要求,并针对发展方式转变的要求提出相关建议和策略,力求中国高校在教育方式的转变中寻找到提高高校自身水平的途径和策略。  相似文献   

16.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任务。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关键在教育。本文主要从唯物辩证法、系统论、科学发展观、四个发展、教育自身等各方面深刻阐述了转变教育发展方式的科学内涵,立足省情,正视矛盾,把握形势,积极探索了转变青海教育发展方式的有效途径和观念、体制、能力、作风等方面的有力保障,并论述了如何加快转变青海教育发展方式的进程。  相似文献   

17.
随着学习型社会建设的不断深入,区域成人高校也从主要从事成人高等学历教育向开展教育培训、实施市民终身学习指导等教育服务拓展,学校正在逐步转型。与现代企业管理一脉相承的是,人力资源是现代学校发展的战略性资源和最关键的因素,教师激励是学校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内容,也是区域成人高校实现转型发展的重要保证。科学地分析转型中的区域成人高校教师激励方法,找准激励与发展的结合点,有助于提高激励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8.
教育行政方式对教育发展方式有着重要影响,教育发展方式的转变要求教育行政方式发生深刻变革。传统教育行政方式存在的问题是:统筹发展不足、忽视教育质量、教育支出结构失衡、轻视人员发展、决策机制不尽合理。因而,需要加快职能转变,统筹教育发展与管理;建立教育质量标准,切实提高教育质量;优化支出结构,转变教育财政管理方式;提升人的能力,转变教育人力资源管理方式;加强教育研究,转变教育决策方式。  相似文献   

19.
教育发展方式是指实现教育发展的方法、手段和模式。21世纪中国社会的剧烈变革引发了教育目标的升级,要求教育以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而不是应试技能为主要目标,而教育目标的升级对转变教育发展方式提出了客观要求。转变教育发展方式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调整教育结构、转变学生培养模式、转变教育管理方式、加强教育队伍建设、加强教育研究。前三者涉及教育发展方式转变的三条路径,即结构路径、技术路径、制度路径,后两者涉及教育的内生发展问题,为教育发展提供人力支持与智力支持。  相似文献   

20.
阐述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内涵和现阶段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目标:提高生产效率,调整产业结构,区域协调发展,增进社会福利。利用技术创新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作用机理构建了面向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创新体系。指出了该创新体系的发展策略:培育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发展新兴产业;以技术创新带动产业结构调整,提升国际产业链地位;强化区域创新发展战略,提高政府组织管理效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