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马建忠是近代传播西方外交理论的先驱。他在一系列作中,不仅比较详细地输入了国际法史、国家主权观念、均势理论,介绍了西方培养专业外交人才的制度,还在实践中积极运用,从而推动了中国外交的近代化。  相似文献   

2.
均势和孤立主义是英国欧洲政策的一贯立场,但二战的后果使这一传统政策在战后初期发生了转变。英国不但企图拉住欧洲,缔造“世界第三力量”,而且第一次在和平时期主动与欧洲国家结盟。这是英国欧洲外交在观念和实践上的真正变化。这种变化所引起的政策调整促成了“三环”外交的形成。  相似文献   

3.
均势外交在历史上一共出现过两次,一次是在古希腊罗马时代以及中国的春秋战国时代,一次是在近代的西方。不同的是,它的第一次出现只是在实践中的应用而没有在理论上被某些哲人加以总结归纳。而在它的第二次出现之后。均势外交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获得了大发展。文章将对近代西方的均势外交的产生、特点及作用充分的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4.
均势观是产生于西方国家的重要国际政治理论,在洋务时期传入中国,对洋务时期的外交产生重大影响,实际上代表了中国近现代外交发展的方向。虽然均势外交的最后结果的确是失败的、屈辱的,但其运用的过程却有一定的进步性、合理性。  相似文献   

5.
在美国的对外战略和外交政策中,均势外交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并表现出全球性、霸权性和灵活多样性等特点。受现实主义理论影响的美国政治家们认为,推行均势外交能更好地维护美国的国家利益,实现美国的对外战略目标,因而热衷于均势外交。美国不会在短时期内放弃均势外交,但由于内外环境的变化,其均势外交将遇到越来越多的阻力和困难,尤其是冷战后美国推行的霸权均势是不可能长久的。  相似文献   

6.
均势外交是英国传统的外交政策,它对英国社会和欧洲政治都产生了巨大影响。这一对外政策的确立取决于英国特殊的地理位置、政治、经济等因素,均势政策在历史上对维护英国利益、保持欧洲平衡起了非常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本文分析了二战后到60年代初国际形势日趋多极化、复杂化的发展变化特点,指出美国在苏联军事力量强大和中国政治地位提高的情况下,认识到了其“冷战”政策给它外交政策带来的“僵硬性”,越南战争的后果,从根本上动摇了美国赖以维持侵略战争的国内基础,在这样的内外原因下,促使其调整外交战略;同时指出他们的“均势”政策与“和平结构”就是主要实行“三角外交”政策,而中美关系解冻给中美双方及整个世界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基辛格的独到之处是在当代世界条件下,从古典均势外交中提炼出一种均势外交战略模式,并在同几个大国外交协调的实践中物化出经典性外交范例。全局性、前瞻性、战略性研究显示,更多国家参与下的外交协同在世界信息空间具有内生定势性。它昭示,外交对军事的主导性战略变位行将到位。这是扫描未来国际关系格局的一条战略思维通道,值得人们特别地注目。  相似文献   

9.
晚清时期,在中国外交由传统向近代转变的过程中,其外交思想发生了很大变化。首先,国人外交思想的整体框架由于政治文化背景的差异,表现出了不同的倾向。其次,群体是审视社会变迁的一个很好的视角,对特定群体外交思想的研究有助于揭示近代外交思想的变迁。再次,从西方传入的均势观念对晚清外交思想的变化产生了很大影响,它与中国传统的"以夷制夷"观念既有联系也有区别。  相似文献   

10.
伍廷芳是晚清时期著名的外交家.他两次出任驻美公使,在长期外交实践中形成了一系列丰富的外交思想,主要包括平等外交思想、均势外交思想、文化外交思想等.伍廷芳对晚清时期的中美关系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1.
英国长期以来坚持奉行“光荣孤立”政策,推行“均势外交”,以欧洲为外交重点,但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其他帝国主义列强积极缔结同盟应对复杂多变国际局势之时,却游离于三国同盟和法俄同盟之外,坚持以国家利益为宗旨,实施远交近攻战略,与亚洲崛起的日本谈判签订了《英日同盟协定》。这种“先亚后欧”的外交战略抉择,是英国长期以来奉行“光荣孤立政策”外交的重大调整转变,也是英国进入新的历史时期国家实力的具体体现和均衡理论的延续和发展。  相似文献   

12.
在近代中国的特殊环境下,梁启超形成了具有时代特征的外交思想,主要有民族主义、中日提携、均势主义、名誉孤立、开诚布公以敦睦谊等。他的外交思想具有极鲜明的爱国主义特性,反应了时代的要求。但是,梁启超过于重视国家层面的角逐和博弈,没有充分认识人民的力量,这是其局限所在。  相似文献   

13.
日俄战争后,为挽救东北危局,以徐世昌和锡良为代表的东北地方大员试图将美国的资本引入东北铁路,通过铁路外债的形式实现均势外交。由于诸多因素的制约,美国被迫放弃单独投资计划,使得鼓噪一时的“联美”“均势外交”的努力陷于流产。  相似文献   

14.
币制借款最初是作为清政府联美政策的产物出现的,清政府试图以此作为在东北实行均势外交的工具.但是,随着四国银行团的成立,清政府对借款失去了自主权,并成为一个旁观者.币制借款应当说是清末外交的一大败笔,清政府由此进一步陷入了内外交困之中.  相似文献   

15.
李大钊早期对日外交思想,主要是抨击日本的侵华政策,揭露其实质;提出抗日主张,号召政府与国民协力抗敌。从1919年开始,李大钊一方面继续揭露日本侵华政策的本质和罪恶,另一方面,在反侵略策略上,不再把希望寄托在政府身上,而是强调人民的力量;同时提出把日本政府和日本人民分开看待,提倡中日民间友好。李大钊的对日外交思想具有鲜明的特点:从国际局势的角度考察中日关系;从中国政治局势变化考虑对日外交关系;体现了一个政治家的远见卓识。  相似文献   

16.
论邓小平外交战略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邓小平外交战略思想由对当今形势的基本认识、中国在国际舞台的定位、中国外交目标及外交政策与策略等方面组成。其中包括邓小平对世界形势和发展趋势的正确判断;对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外交主要任务的阐述;针对中国外交而提出的外交政策和策略。这四个方面具有严密的内在逻辑联系,从而使邓小平外交战略思想成为一个科学体系。  相似文献   

17.
邓小平同志在他的晚年时期,对于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当今世界的主题和特征、中国的跨世纪外交定位和发展目标,以及我国具体的外交路线、方针、政策等一系列问题都有深刻而完整的论述.本文试从时代性质和时代主题、外交定位和外交目标、外交政策和外交策略等方面对邓小平外交战略思想作一初步探析.  相似文献   

18.
冷战期间,美国利用自己的经济优势,积极加强对波兰的经济外交,有意识地促使波兰形成对它的经济依赖。接着,通过“联系”政策,使波兰逐渐在经济、文化、政治方面发生美国所希望的变化。“联系”政策的运用,是冷战期间美国得以实现在波兰的外交战略目标的一个重要策略。  相似文献   

19.
"以夷制夷"外交是清廷在同西方列强交往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项外交策略,这项策略被清政府多次运用,特别是在甲午战争期间,这一外交策略被全面实践,但是由于晚清缺乏强大的国家实力作为后盾,以及"门户开放""利益均沾"等条款的存在,西方列强在侵华问题上形成默契,勾结在一起共同向清廷施压,攫取在华利益,致使晚清意图利用列强抵制日本从而达到外交目的,然而外交策略带给中国的却是国家利益的极大损失。  相似文献   

20.
中国外交50年的历史回顾与21世纪外交战略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中国成立50年来,伴随着对时代主题的认识和对外交策略的制定,形成了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为核心的三代领导集体独特的外交思想和外交风格,也形成了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三个外交时期。50年外交的得失,为我们21世纪外交战略的选择指出了了科学的方向: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坚持用邓小平的外交思想指导新世纪外交,积极推动伙伴关系外交,实施全方位外交战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