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人类社会中,人与人之间都是按智力和能力的大小,相互结合,组成各式各样的智能锥体。每个人都同时生活在多种智能锥体中,一个人在智能锥体中所处位置的高低,就决定他对社会的贡献大小。同级各智能锥体之间,诸多的社会现象,遵循着生态学的一般规律。  相似文献   

2.
传统技术道德问题的思考主要表现在对技术所具有的道德调节作用上的分析,即技术如何调节人类的道德行为。这一传统方式主要基于人本主义的设定,即人与技术之间存在着严格边界,人具有道德自主性,技术是无自主性的。但是会聚技术、大脑植入、智能环境等新技术带来的根本问题逐步取消人与技术之间的严格边界,技术与身体彼此融合介入,并且以新的形式影响着人类道德决策。理解这些问题,必须采取超人类主义的态度,必须超越传统的技术道德调节形式。新技术给人类带来了两种新型关系:赛博格关系与复合关系。只有在超人类主义的基础上,才能够有效分析新技术与人之间所呈现出来的新型关系——赛博格关系、复合关系——及其道德意蕴。  相似文献   

3.
智能媒介既是人际沟通的中介,又是人机传播的对话者。技术能动性与人类意向性融合催生出聊天机器人、智能音箱、数字人、AIGC等介于人与工具之间的新物种。智能体以传递指令、任务协作、提供社会支持等方式进入生活世界,扮演着信使、代理、伴侣等角色。这种人智协同的实践打破了以往以人类为中心的研究惯性,“(人—AI)—人”“人—界面—AI”“(人—AI)—世界”成为跨物种交往下的人机传播新模式。智能媒介使人与人、人与物的交互更加通畅,人类能感知到的世界范围也随之扩大,但我们也需警惕AI对人类意向性的控制以及人机传播对人类交流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诚信是人与人之间、团体与团体之间、人与团体之间建立良好关系的基石,也是现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繁荣兴旺的生命,是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要求。大学生是未来祖国建设的主力军,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意义重大,本文分析了大学生诚信缺失的表现、产生的原因以及加强诚信教育的策略。  相似文献   

5.
一、生命道德的提出及其价值 1.生帝道德的提出 道德存在于关系之中,而人与生命之间也是一种关系,故人与生命之间有道德可言.以往谈到人的关系世界时,只是指人与自我、人与人、人与社会(群体、集体)、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并没有将人与生命之间的关系纳入. 对人类道德发展历程稍加回顾.便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伴随着人类自身的解放,人类的道德范畴已由"中观"的社会道德(人际道德)向宏观的自然道德(生态道德)和微观的自身道德(个人美好生活)两个维度拓展.  相似文献   

6.
在《语言与人类行为》一书中,比克顿批驳了大脑增长谬论,指出智能与大脑脑容量的大小不成正比。比克顿从生物学的角度重新定义了智能,认为智能是保持体内平衡的一种方式。他提出线上思维和线下思维两个概念来诠释人与动物的区别。动物只能进行线下思维,而人类则可以同时进行线上思维和线下思维。比克顿关于语言、智能与思维之间关系的独特论述遭到了有关学者的质疑,但也同时启发大家从不同的角度去重新探索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7.
智能人工物既是工具意义上的人工制品,有被设计、被使用两种主要存在状态,是意向客体,其意向为他者所指向和赋予;也可是类主体,具有类认知能力、类道德能力、类情感能力,是意向主体,它能能动地指向自我、他我和世界的改造。同时,人工智能也是一种全新的技术类别,它在人、世界之间形成了四种全新的关系,即智能赛博格关系、智能复合关系、智能他异关系、智能背景关系。  相似文献   

8.
张玉琳 《德育信息》2002,(6):24-26,23
所谓道德是指一定社会正确处理或调整人与人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不同的阶级,不同的社会,有不同的道德观念、道德标准和道德原则。但就道德发展的主流而言,它是用善恶荣辱等观念,评价人们的行为,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道德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与他人无关的、孤立  相似文献   

9.
人工智能技术引领的智能教育革命方兴未艾,各类智能教育新应用为教育发展增值赋能的同时也隐匿着巨大的伦理风险,不断侵蚀着人类教育几千年来所坚守的道德基础。研究从本体论、认识论、价值论三重哲学视角对智能教育的技术伦理问题进行本质还原,探寻智能教育伦理风险的原点逻辑和治理之道。从本体论出发,智能技术的本质是以符号世界替代真实世界,这会引发盲目的科学崇拜,只有保有对智能技术的理性与慎辨才能指向智能教育的澄明进路;从认识论出发,智能技术颠覆了主客二分的"人-技术"关系,奇点超越后混乱的人机关系将导致不可测的道德危机,只有在承认智能技术"类人"身份后赋予其道德观念和道德能力才能形塑智能教育的道德进路;从价值论出发,智能技术描绘了教育公平的美好愿景,但其深藏的技术偏向可能把教育带向更深层次的歧视和不公,只有依赖制度力量构建问责机制对智能技术应用予以监管,才能促进智能教育的福祉进路。  相似文献   

10.
“道德智慧”指的是个体或者群体的人解决道德问题的能力;“道德智慧”与“非道德智慧”一起构成了整个人类智慧的总体。走出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的局限,道德智慧作为一种智能具有合理性。  相似文献   

11.
人造智能是技术人工物的一种新形态,从人类智能是具有生态自我的智能角度解读,人造智能虽然具有模仿、拓展和部分超越人类智能的功能,却没有达到人类智能的高度。分析了人造智能的工具特征、系统特征和智能特征以及人造智能的技术功能,讨论了人造智能向人类智能发展的障碍。  相似文献   

12.
人与自然伦理关系建立的基础是"生命同根",作为道德共同体成员的人类与非人类存在物,道德所要保障的是所有成员的利益,但道德的终极目标只能是增进人类利益。发展中的生态伦理学需要在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冲突、争论中吸收与包容,在保障"人类利益"与"非人类存在物利益"之间找到最佳结合点与方式,促进人与人、人与自然的互利共生、协同进化。  相似文献   

13.
通常说的道德,作为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主要是指以善恶荣辱等观念去评价人们的行为、去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一些规范和准则。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道德的内涵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如今,共产主义道德因以解放全人类、为大多数人造福为其光辉的旗帜而成为人类历史上最进步最美好的道德。  相似文献   

14.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调整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总和。只有人类才有道德,才有道德教育。道德教育须求真向善。  相似文献   

15.
人机协同系统正在全面渗入人类的工作与生活,社会正快速地人机协同化。在弱人工智能时代,人工智能没有“意向性”,但其智能程度在迭代进化中。人机协同系统存在人类与机器两类智能主体,以及人类智能、人工智能和协同智能三种智能元素,其中协同智能的主体是人类,人机协同系统的智能是分布式的。受国际关系“软”“硬”“巧”实力三分理论启示,本研究构建了人机协同时代社会智能的三维模型。“三维”指硬智能、软智能和巧智能,机器拥有更多硬智能,并向人类“学习”软智能,人类拥有更强的软智能和巧智能,并把更多的硬智能“让渡”给机器。基于社会的快速人机协同化,教育所培育的学生核心素养应以发展学生的软素养和巧素养为重点,在硬素养维度着力培育学生的计算思维。未来人机关系将决定个体的社会存在,因此强调以人机协同的价值观、意识、能力等为重点的巧素养培育具有前瞻性。  相似文献   

16.
前言多元智能理论的创始人美国著名发展心理学家加德纳指出:人至少有七种智能,即:语言智能、数学逻辑智能、空间智能、音乐智能、人际关系智能与自我认识智能。并认为:音乐智能与其它智能在人的发展中具有同样重要的地位。他在《多元智能》一书里谈到艺术教育特征时又说:人类的  相似文献   

17.
伦理、道德与价值观是从不同学科的角度对关于道德的问题的研究。社会整体的道德滑坡要求最低限度的道德作为人类社会在精神上的最后防护.底线伦理、最低限度的道德、共同价值观都体现了最低的标准、最基本的原则、底线以及广泛认同的涵义。伦理是关于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规范.底线伦理也就是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最低的道德规范要求.是维护人类文明河流延续的堤防。价值观教育是道德教育的精神与核心部分,底线伦理、最低限度的道德向价值观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  相似文献   

18.
机器代替人大量体力劳动时推动了人类迅速发展,机器代替人的大量脑力劳动时,是推动人类迅速发展,还是从此代替了人类的地位,本文仅从人机共同进化,协同发展角度试图阐明职能社会中人机关系,并尝试给读者打开一个遥望智能社会的窗口。  相似文献   

19.
智能时代将真实与虚拟交融,两者的交织引起生活同道德世界的非同步重构,并带来道德所处时空、认知及实践方式等全方位变革,构建起技术支持下一种全新的道德图景。然而,虚拟与现实并存的道德时空充斥的虚假,存在遮蔽真实的可能,精准化而程序化的技术具身可能弱化主体身体的道德感知能力,工具理性可能削弱主体生存的价值基础,迅捷且简单的匿名虚拟交互也可能使主体关系走向疏离与淡漠,并衍生出诸多的道德问题,如道德真相遮蔽化、道德感知离身化、道德关系疏离化和道德价值“趣悦化”等。为了在智能时代虚拟漩涡中辨别虚假、摒除虚伪,寻回道德的应有真实,应以现实道德伦理规范为尺度划定虚拟介入范畴,以善与正义为核心牵引技术发展走向;共建不确定性风险意识,以合理合情合法为标准探寻技术与主体身体、算法与主体价值统一的确定性路径;复归人应有的主体性,在复杂的时代境遇中成就主体的真实智慧。  相似文献   

20.
赵昌芝 《青海师专学报》2006,26(Z2):103-104
大学英语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也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该课程的教学质量将关系到我国21世纪高级人才的素质和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尤其是信息技术的发展,人与人之间,社会团体之间,国与国之间的交往日益频繁并日益“电子化”,“信息化”,所以英语课堂除了具备阅读能力,应试能力之外。还应具备信息处理能力和交流,交际能力等,以适应面向未来的素质教育的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