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班主任要学会“情感激励”黄林戴安庆情感通常是指人们对周围事物、对于自身以及对于自己活动的肯定或否定的心理反应。“情感激励”就是教育者以这种态度和体验对被教育者进行诱导激励,从而达到增强教育效果的一种教育方式和方法。在班主任工作中,如何实施情感激励,以...  相似文献   

2.
<正> 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是通过双方“共振”产生的。即只有当教育者与被教育者双方心理需要相吻合,引起彼此间感情上的“共鸣”时,才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这就从客观上要求我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要从分析学员的心理需要入手,采用切实可行的教育方法,争取最佳的教育效果。其一、独立思考的  相似文献   

3.
社会主义成人高校教育与普遍教育一样,都要致力于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这是学校各项工作的总的指导思想。教育心理学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是通过“双向”、“共振”产生的,即只有当教育者与被教育者双方心理需要的吻合,引起彼此间感情的“共鸣”时,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这就从客观上要求我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要从分析学员的心理特点和现实表观入手,采用切实可行的教育方法,才能取得最佳效果。  相似文献   

4.
作为教育者,我们既要积极面对学生的独立精神要求,又要遵循思维发展规律,使学生自发产生的思维独立性和批判性得到认可、扶持,顺利发展.这样,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之间才能产生"共鸣",施教者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被教育者也才能更好地彰显其独立精神.  相似文献   

5.
逆反心理是指人的个体在接受外来教育、规范、刺激的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种与大多数人对立的心理状态或情绪反映。它的特征是学生对教育者有明显的“反控制”和“对抗”心理。努力预防和消除学生的逆反心理,是班主任老师一项极为重要的工作。  相似文献   

6.
谈谈班主任工作中的“冷处理”艺术武凤霞班主任是全班学生的组织者、领导者和教育者。其工作性质,决定了班主任工作的重要而复杂。要想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班主任必须协调好这样几种关系,即教育者之间的关系、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的关系、被教育者之间的关系。如果这...  相似文献   

7.
高师函授的对象都是中等学校教师,他们身兼教者与学者二重角色。在工作单位,他们是受人尊敬的教师,承担“传道、授业、解惑”的重任,然而,一旦成为成人高师函授学生,教育者就变成了被教育者,身份和地位恰好颠倒过来,这势必会在认知和情感方面产生较大的落差,并引...  相似文献   

8.
“教育”按我国《说文》解释为:“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学使作善也。”这里十分明白地阐述了在教育过程中,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关系,也十分清楚地表述了对教育者的要求。从教育实践上看,名师出高徒,劣师误人子弟的事例,实在太多了。因此,提高教育者素养,不仅必要而且是很紧迫的了。限于篇幅,本文仅对教师在教育过程中产生的过激情绪作一个初步的分析。根据长期观察,我认为过激情绪有三大诱发因素:心理因素、角色冲突和环境因素。  相似文献   

9.
大学生情感心理是其对思想政治教育在情绪感受的基础上产生的肯定或否定的心理反应,是实现情感教化的基本前提。思想政治教育要关注和研究学生的情感心理,从情感切入实现与学生的心理沟通和认知共鸣。在情感教化中要注重人际情感和环境情感的作用。这是本文重点论述的内容。  相似文献   

10.
<正>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党的十八大报告再次提出“培养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两份报告基于不同视角,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学融合提供了指引。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来说,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引导、培育学生积极健康的心理状态,是其工作的重中之重。基于积极心理学视域,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正面积极地认知教育对象,正确处理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的关系,挖掘教育者的内在潜力和品质,提高被教育者思政学习的积极性与主观能动性。对此,应利用积极心理学开展思政教育,  相似文献   

11.
多年的教育工作使我深深地感受到,爱心在教育工作中的特殊作用。爱是最好的老师“,爱心”情感教育在教育中的作用是巨大的,只要教育者把爱心情感投入到被教育者身上,充分尊重、理解和信任学生,学生就能“亲其师,信其道”,在教育工作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爱心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态度及其反应,学校教育活动的对象是学生,中小学教育面对的更是思想品质形成阶段的教育对象。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若对学生充满爱心,富有感情,教师的教育就能产生积极有效的教育效应;否则,教师态度冷漠,就会使学生产生情感上的障碍,甚至是意识上的障碍,即使再好…  相似文献   

12.
试论成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育心理学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是通过“双向”、“共振”产生的,即只有当教育者与被教育者双方心理需要相吻合完【起彼此间感情的“‘共鸣”时,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这就从客观上要求我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要从分析学员的心理特点和现实表现人手,采用切实可行的教育方法,才能取得最佳效果。一、当前成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从本质上说成人高校中的学员主流是好的,但是必须看到新形势下成人学员思想的新变化。一是政治观念日趋淡化,他们渴望实现现代化,但对社会主义本质和前途的问题存在模糊认识,在成人学员中…  相似文献   

13.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以一定的环境为背景展开的。心理学家认为,环境因素对受教育者接受信息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心理环境是思想政治教育内化环节的平台,直接影响着受教育者对教育内容的内化效果。其中,情绪、情感因素对提高内化效果尤为重要,对受教育者的接受活动起着积极或是消极作用。教育者要结合受教育者的情绪状态、情感体验,适时适宜地开展教育工作,使受教育者形成积极向上的心态,充分发挥积极情感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成效的“催化剂”作用,实现教育内容的内化。  相似文献   

14.
孙大为  赵翊 《辽宁教育》2012,(15):84-85
在高中美术欣赏课的教学中,要实现以美育人的教学目标,欣赏课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情感共鸣就是指欣赏者由于对作品的理解而产生的相似相同的情绪情感体验,与作者同声相应、同气相求、爱其所爱、憎其所憎、悲欢与共、思想感情的交流感应。美术作品的欣赏是各种形式的美术品(如绘画、雕塑、建筑等)作用于欣赏者思想感情的过程,同时也是拥有一定审美能力的欣赏者对  相似文献   

15.
“发现教学”是指在教育者的启发诱导下,让被教育者通过对一些事实(事例)和问题的积极思考、独立研究,自行发现并掌握相应原理和结论的一种教育方法,其核心和精髓就是要求被教育者由“被动接受,,教育转化为“主动发现”的“积极学习”。“发现教学”与传统教学方法的不同之处在于它不是把现成的结论提供给被教育者,而是从被教育者好奇、好问、好动的心理特点出发,引导被教育者自己去发现问题,使他们成为知识的发现者,而不是消极的接受者。把“发现教学”理论应用于大学生思想教育领域,可以充分调动潜藏在大学生自身的心理生理能量,提高其思想觉悟和认识能力。  相似文献   

16.
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通过努力,消除与受教育者的心理屏障,唤起受教育者心灵的共鸣,是达到入耳入脑目的的前提和基础。而要实现心理相客,就要重视情感的作用,关心、信任、理解自己的教育对象,不回避矛盾,敢于正面回答青年提出的现实问题,同时要重视教育者本身的榜样作用。  相似文献   

17.
什么是情感呢?心理学认为,情感是个体对客体事物是否符合其需要和预期所产生的一种体验,是情绪、情感、情操的综合反映。当客观事物符合主体的需要时,就产生满意、愉快、欢乐等积极的情绪和情感。反之,就会产生厌恶、忧伤、丧气、恐惧等消极的情绪和情感。学生不是容器、口袋,他们无法忍受机械被动的灌输,他们是有血有肉的人,他们需要情感的滋润。对于情感在认知活动中的作用,列宁曾深刻地指出:“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而语文教学本身就伴随着一定的情感活动,教学内容的情境、教学对象的情绪、教育者的情感,可以说语文教学是“枝枝叶叶总关情”的。所以,语文教师要善于利用语文教学的学科优势。用情感影响学生的行为,使学生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化。那么,如何才能拨动学生的情感之弦,使学生通过情感积淀很自然地进入课文氛围,从而产生共鸣呢?笔者就这个问题作了如下探索。  相似文献   

18.
在思想教育工作中,我们常发现:有的宣传教育工作非常见效,而有的却不起什么作用,还有的甚至起反作用,这是为什么呢?原因之一,就是由于教育工作者与教育对象之间没有达到合理的信息沟通,教育者没能科学地掌握“态度改变”的心理规律而有效地对教育对象产生影响。我们知道,做人的思想教育工作,主要就是要提高人的认识,改变人的态度,使教育者所传递的信息,能为教育对象所接受。 要使教育对象心悦诚服地接受教育者施加的影响,就需要利用“态度改变”的心理规律,根据教育对象不同的心理特点科学有效地施教。  相似文献   

19.
刘薇 《中小学电教》2011,(10):144-144
音乐是情感艺术,在音乐情感的体验过程中,主要有四种心理状态:情绪、情景、情境、情操。在教学中,以音乐作品作为媒介,利用音乐自身的美,激发学生情绪上的共鸣,引导学生在一定情绪基础上,伴随联想或想象,产生情景交融的心理感受或进入某种意境的心理状态,在情绪、情景、情境的体验中产生思想共鸣,达到陶冶情操。  相似文献   

20.
李斌 《中国德育》2004,(9):25-27
主体性德育是指在主体教育思想指导下,以主体的自主性活动为基本特征的;以提高学生主体性道德素质为根本目的的一种道德教育思想和道德教育实践模式。它是指教育过程中教育者与被教育者处于一种平等主体之间的关系。它要求教育者深入研究教育对象错综复杂的情感世界,了解他们不同阶段不同层次的心理需求,注重他们对道德内涵的“顺应”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