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曹瑞娟 《现代语文》2005,(10):27-28,31
苏轼(1037~1101)堪称中国文学史上一座无可争议的高峰."如果没有苏轼,宋代文学将会平淡得多."对于苏轼的研究已经成为一门专门的学问-"苏学".中国文学史的长可群星璀璨,而苏轼之不同于李白、杜甫、曹雪芹等文学大家的独特魅力,就在于也在坎坷的人生旅途中表现出了超逸的人格风范,并将其种种人生感受和哲思无不尽意地付诸文学创作.他能够把自己从时代氛围、自身经历中所获得的人生感悟融注于具体形象和日常生活之中,浑然无迹,使作品呈现出一种生动的"理趣".  相似文献   

2.
苏轼是中国古代的大文学家,他的诗词文赋经常出现在我们的课本和试卷上。本期,我们推出两篇苏轼的佳作及其赏读,以飨热爱中国古典文化的同学们。其中的《留侯论》是一篇策论,类似于我们的考试作文,可苏轼照样写得立意新颖,见解深刻。这对我们是不是有所启发呢?  相似文献   

3.
正壬辰年腊月十九日,在眉山三苏祠寿苏会上,刘清泉先生告诉我,他正和画家杨再琪先生合作,采用现代散文诗和水墨画组合的方式来诠释苏轼诗词的意境。我听了顿时感到十分兴奋和愉快。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是我们今天构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深厚基础。像东坡这样的文化巨星的优秀诗词,乃是华夏文明思想精华的艺术结晶,  相似文献   

4.
在诗词英译过程中,意象传译是有效构建以及再现译诗意境美的关键。本文采取比较分析法,选择苏轼《定风波》英译的两个版本,从意象的生成、意象的表现、意象的传达、意象的翻译等角度展开探讨,为诗词英译工作者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5.
传统经典回归是失落古典之召唤,文化自信之彰显,时代精神之旨归。传统经典回归有助于青少年品格塑造,既可建立“无用之用,经年之美”的审美经验,又能陶冶高尚的人格境界和趣味格调。学校教育应以立德树人为教学目标,弘扬传统经典,引领文化自信新风尚。  相似文献   

6.
刘金宁 《文教资料》2011,(20):26-28
高职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的改革要求,推动了高职语文教学的改革,人文素养是高职学生综合素养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作者就通过《中国古典诗词欣赏》课程塑造和提升高职学生的人文素养的重要性和方法、策略提出自己的思考。  相似文献   

7.
运用Fauconnier和Turner等学者提出的概念整合理论,在概念整合理论的视角下对苏轼离别词中的自然意象进行解析。在释读过程中,通过组合、完善、扩展等一系列认知活动,对苏轼代表作——沁园春进行在线构建,由此证明概念整合理论有助于理解苏轼离别词中的自然意象,从而为研究中国古典诗词提供了一种新的认知工具。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现代学史、甚至整个中国学史上展示婆媳关系的作品并不多。《寒夜》的成功,相当程度上得益于作在这一关系描写上的突破,作品中婆媳形象的塑造十分成功,其作用尤显重要。  相似文献   

9.
中国的学术文化历来有着经世致用的优良传统。张岳伦同志的《中国古典诗词内涵美研究》便是她对这一传统的继承。中国古典诗词的内涵美丰富多彩。尤其是那些经过干百年历史风雨冲洗和陶冶过的优秀篇章,以其丰厚的思想美、艺术美曾吸引过教育过一代又一代的年轻学子。这原本也是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一种经世致用的学术传统。  相似文献   

10.
新世纪伊始,邓乔彬先生近百万字的<中国绘画思想史>由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数月来,笔者徜徉在这部体大思周的功夫巨著中,如同神游于一帧工笔刻绘的"长壁大轴",伴随着著者的沉静学思、胆力卓识及细致厚重的笔法,体验到了一种从未有过的追寻中国绘画思想的精神之旅.然而,准确、合理、全面地评价这本目前首部完整的中国古典绘画思想史力著,远非笔者能力与本文篇幅所能及.因此,本文拟说的,仅仅是笔者阅读中感受甚深的几端.  相似文献   

11.
苏轼是中国文化史上的旷世奇才.他学识渊博,思想睿智,人品高尚,性格诙谐,境界超脱,处世潇洒,阅历丰富,才情恣肆,成就卓越,影响深广.作为中国历史上的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北宋中后期的文坛领袖和创作巨匠,苏轼在诗词、文赋、书画等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和地位可谓彪炳千秋.举凡文学、书法、绘画、哲学、茶道、烹饪、养生、园林……几乎在人文领域的各个方面,苏轼都显示出不凡的造诣.  相似文献   

12.
鲁迅一生创作过众多作品,涵盖面广,包括杂文、短篇小说、评论、散文、翻译作品等,几乎涉及到中国现代文学的各种体裁。而《野草》这本鲁迅唯一的散文集,因其曲折晦涩的象征手法引起了众多研究者的关注,同时它也为人们窥探鲁迅思想打开了一扇窗户。  相似文献   

13.
以中国传统诗词理论为资源,建构中国本土化文学理论,是当下中国文学理论界热切关注的研究路向之一,诸多学者在这条道路上沿波溯源,耕耘不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研究成果.杨柏岭博士的<晚清民初词学思想建构>(安徽大学出版社2004年9月第1版,以下简称<建构>)应是其中一颗晶莹的珍珠.其所以谓"建构",显然寄寓了作者建构中国本土化文论的学术用心.而就中国传统诗词理论的发掘、整理与现代阐释来说,晚清民初这个风云激变、诗学(词学)思想具有独特个性和转型意义的历史阶段,却是学者们着力不多的地方,留下了许多值得进一步探索的理论场域.从这个意义上说,杨柏岭博士的<建构>又是一部具有填补学术空白性质的崭新之作.  相似文献   

14.
"中国旋宫"--唐代"祖孝孙音阶及其宫调体系"的发现是音乐界大事,也对"燕乐词源说"发生冲击."唐乐"之标志,是祖孝孙旋宫体系的"大唐雅乐".它是真正催生和哺育"词"产生的温床."燕乐"之称,应从音乐实质上予以重新定位,"宴(燕)乐"只是指使用众多音乐以为"宴享"服务的仪式和场合,它自身并没有统一音阶,不能与以"胡乐"为主体的实质性"燕乐"相混称."燕乐"并不能涵盖当时的音乐全体,它仅属于祖孝孙宫调体系改造"胡乐"后的一个组成部分."唐乐"是多调性结构,"音乐"与"词"是两个不同性质的艺术门类,词的产生既需要有适当音乐的配合,也有其"诗之裔"的传统影响.苏轼作词,有其"见微知著"的发展过程.《竹枝歌》应属填词性质,它是苏轼"通判杭州后大量写词"的前奏表现.  相似文献   

15.
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传记写作传统的国度,传记不仅是一种重要的历史文化现象,而且成为特殊的文学现象.传记文学以其特有的纪实性、形象性、个体性、史料性乃至新闻性等特质,散发出强烈的吸引力、感染力和旺盛的生命力,是一种古老而常新的文体.传记对文学作品、特别对中国小说的创作意识、叙事模式、人物形象塑造、臧否评价角度等等产生了直接、深刻而久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诗性蕴涵着民族丰富的文化内涵,同时跟我们哲思的背景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文论的逻辑起正是由此展开,不论是“诗化”、世俗文化,还是诗的神性化,都是一种对感性的经验的依赖,这导致特性的泛化和诗化的文论意识的蔓延。我们的文论虽然逐渐观念化、抽象化,也构成了诗性的批评系统。但这种话语一旦定型、成熟之后,文论的意象的丰富性和创造性就会受阻。同时,面对西方的话语的大量的浸入,却有一种“失语”的迷茫。文论的现代话语的建立,必须正视这个现实,并进行了一种深刻的理论反思和学理的梳理。  相似文献   

17.
话说诗词鉴赏诗词鉴赏,古已有之。以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为例,现存最早的鉴赏可以追溯到西汉初期毛苌所作的《毛诗序》,距离今天已大约2000年。最初的鉴赏视野很小,以注解为主,比如:鉴赏《王风·黍离》,《毛诗序》说:《黍离》,闵宗周也。周大夫行役,至于宗周,过故宗庙宫室,尽为禾黍,阂周室之颠覆,仿徨不忍去,而作是  相似文献   

18.
传统的《中国地理》教学,由于受技术与客观条件的限制,教学信息难以完全呈现,学生兴趣不高,教学效率较低.针对上述情况,应从教材内容的选择、排序与归类等7个方面进行课堂CAI信息环境构建,并采用位置与区域模式等5大教学模式进行传统课程与现代教育技术的整合,从而实现该类课程的教学方法改革.  相似文献   

19.
《马氏文通》是我国第一部系统的语法著作,它与西方语法体系和它与中国语文传统之间的关系一直是学者们研究的着手点之一。《马氏文通》和中国语文研究传统有着密切的关系,对此,从《文通》与中国古代语文理论、《文通》中的文章学思想、《文通》中的辞气论、《文通》中的古典文化气息四个方面分析阐释了《马氏文通》对中国语文研究传统的继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20.
英美意象派创始人、美国著名诗人埃兹拉·庞德的《在一个地铁车站》(又译《地铁车站》或《巴黎某地铁车站上》)是一首只有短短两行的现代诗歌,但它不仅当时在世界范围内赢得了广泛赞誉和阅读认同,而且历经近一个世纪岁月风尘的磨洗至今仍散发着生命的活力和迷人的光彩。这首诗纯以意象并置的手法营造了一个开放性的意义空间,给人们以解读和阐释的多重可能性,并且在人们的阅读中不断实现其意义的“增殖”,这无疑也是一首具有经典品格的诗。大凡论及英美意象主义,都少不了提到《在一个地铁车站》,庞德本人也曾以此诗的创作为例来说明“单一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